针灸的作用与功效
2021-09-08刘涛
刘涛
针灸是针法与灸法的统称,是我国中医学一种独特的疗法,主张“内病外治”,以人体经络、腧穴传导效用为依据,通过科学的手法,实现对疾病的治疗。通常,经中医临床诊断病因、明确病理,辨明病症类型,从而为针灸治疗提供参考依据。下面,将详细讲解针灸的作用及功效,简要阐述针灸在临床中的具体应用。
1针灸的作用与功效
针灸作为以中医理论为依据的理疗手段,具有舒筋活络、调和阴阳、扶正祛邪等功效。通常,中医针灸临床主要用于治疗疼痛性、功能性、神经性以及运动障碍等多种疾病,其治疗方式安全可靠,深受大众信赖。
1.1 具有疏通經络之效
中医针灸主要的作用之一就是疏通淤阻的经络,使其生理作用恢复正常。通常,当机体经络不畅、气血运行受阻时,会表现出麻痹、疼痛、肿胀等病症,通过针灸病症对应的腧穴,采用针刺手法,可使得淤阻的经络通畅,气血运行恢复正常。
1.2 具有调和阴阳之效
调和阴阳是中医针灸的又一主要功效,通过针灸使得机体平衡,改变原本阴阳失衡的状态,而这亦是针灸最终所追求的目标。从中医视角来看,疾病的致病机制是相对复杂的,但总体上认为主要是因阴阳失衡所致。通过经络阴阳属性,联合针刺、穴位等多方因素,共同实现阴阳调和的作用。
1.3 具有扶正祛邪之效
中医有云: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针灸通过对某些腧穴采用针刺手法,帮助机体增强正气,抵御病邪入侵,从而实现扶正祛邪、补益正气的作用。中医认为,不论何种疾病,其发展与转归的过程,就是正邪相争的过程,而针灸治疗恰好就是遵循“正气虚,先扶正气,正足则邪去”的原理。
2中医针灸在临床中的应用
2.1 调气与调神
中医论治认为“百病生于气”,也就是说当人体正气受到阻滞时,身体机能的运转也将受到影响,从而诱发各种疾病发生。通过中医针灸、推拿等手段,可以改善和恢复气的失衡状态,进而促进身体机能的有效调节。例如,针刺“调气”“调神”,都具有安神定情、气血平和之功效,可辅助提高临床治疗疗效。“调气”就是指利用针灸刺激腧穴,以激发经气促使机体气血通畅,以平衡身体机能。在《灵枢·刺节真邪》亦提到“凡刺之道,气调而止”,这恰好反映出了针灸的治疗疗效。“调神”则是指治医者之神、治患者之神,在《素问·宝命全形论》中提到“凡刺之真,必先治神”,也就是说针灸治疗过程中,以精神调治为主,且施针者也需意守神气、意守感传,以达到调神之功效。此外,结合“百病生于气”这一中医论治主张,在采用针灸治疗时,还可以提升患者心理与精神对疾病的认知水平,更好地发挥出针灸的治疗效果,实现腧穴的科学配伍。
2.2 麻醉与镇痛
目前,国内外对针灸的应用非常关注,临床大量实践证明,在口腔、外科等手术中针灸麻醉和镇痛效果显著,一些学者甚至还提出针灸复合麻醉的方式,进一步拓展了针灸的临床应用范畴,同时,在面部、颈胸部、腹部等手术中的麻醉效果也得到证实。此外,针灸还可有效镇痛,在手术中应用可降低麻醉药物的使用剂量,进一步提高患者术后苏醒质量。不仅如此,采用针灸麻醉方式,还能使得肾上腺皮质功能增强,确保在手术过程中机体供血、供氧充足,减少麻醉药物对脑部的负性影响。而在采用针灸麻醉时,必须要一定的选穴原则,通常循经选穴、远道选穴,或是在手术周围选穴。
2.3 治疗腰颈椎疾病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方式发生改变,腰颈椎疾病发病率逐年攀升,久坐等引发的腰颈椎损伤数量增多。据世卫组织数据统计显示,每年死于久坐的人数高达200万人。通常,腰颈椎疾病的病因是腰颈椎失衡、椎体移位、骨质增生等,从而导致腰颈椎部组织发生退变,若压迫神经、血管,还可能出现呕吐、头晕、疼痛等症状。此外,若长期处于受压迫状态,头、肩、胸及肢体都可能出现功能失衡。而针灸配合推拿等手法,可起到温经散寒、活血通络、消肿止痛之效,平衡患者机体阴阳、调理血气,使得受损的组织机制恢复正常,从而改善和缓解临床症状,提升临床治疗效果。
总而言之,针灸作为我国特有的医学,最早可见《黄帝内经》记载,近年来深受国内外的认可。针灸是以中医理论为依据,在治疗脑卒中、糖尿病、妇科血症、头面疾病、调理脾胃等方面作用十分显著。所以,必须要加强中医针灸传承与保护,让中医针灸发扬光大。需要提醒的是,虽然针灸作用多,但还是需要到正规医院进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