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等教育中数字阅读技术的应用进展及启示
——以社会性批注为例

2021-09-08袁新玮

山东高等教育 2021年4期
关键词:社会性研究者工具

张 银,张 欣,袁新玮

(中国海洋大学 基础教学中心,山东 青岛266100)

近年来,Web 2.0对阅读领域产生的深远影响受到越来越多研究者的关注。有学者指出,Web 2.0不仅加速了数字化阅读的进程,而且赋予阅读以更丰富的价值体现:阅读除了具有丰富个体心智、培养思考能力以及提升创新能力等价值外,还成为了个体间重要的“交流场”。[1]作为Web2.0对传统纸质阅读媒介和技术的革新成果,体现合作、分享的数字阅读技术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其中,作为数字阅读“软”技术的社会性批注在教育领域的应用研究成为近年来教育领域的热点之一。

西方学者认为,社会性批注是一种允许用户对Web文档中的信息进行注释、讨论的技术应用,[2]该定义强调了社会性批注中的“批注”功能。与之相比,我国学者多强调社会性批注中“社会性”的技术实现路径,例如,社会性批注是通过代理的方式,支持用户对数字化资源(文本、图像以及视频等)添加批注、评论批注、以及分享批注给他人的过程。[3]尽管东西方在对社会性批注的内涵分析上存在差异,但研究者们在对社会性批注的特征分析上实现了统一,一致将注释、评论、共享理解为该技术的三个核心特征。

社会性批注在教育中获得日益广泛应用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其有助于缩小数字化阅读与纸质阅读在促进读者阅读能力提升方面的差距。以往大量实证研究表明,与传统的纸质阅读相比,数字化阅读尽管在呈现形式、互动方式等方面有着明显优势,但是在满足阅读水平和能力提升的核心竞争力方面仍显不足。随着数字化阅读的推广和普及,这一问题日渐突出,亟待解决,而问题解决的一个重要策略来自于社会性批注的应用。有学者明确指出,社会性批注有助于弥合数字化阅读和纸质阅读之间的差距。[4]

截至目前,社会性批注在教育领域的应用获得了较多关注,尤其在高等教育领域的研究成果层出不穷。但是,现有研究仍难以就社会性批注的教育应用贡献出可概括化的理论发现,尤其对以下三个问题回应乏力:1.从整体来看,社会性批注能否有效提升学习者的数字阅读能力?2.社会性批注在何种条件下能够促进学习?3.社会性批注如何嵌入教学活动中来促进学习?显然,单一研究发现难以回应以上问题,而是需要开展相关主题的综合文献梳理。此外,截至目前,针对于近十年社会性批注对大学生数字阅读能力干预效果的综述研究仍然匮乏,开展相关研究十分必要。

一、研究设计

为了回答研究问题,本研究选用叙述性文献综述法(Narrative Reviews)。叙述性文献综述和系统性文献综述(Systematic Reviews)是两种运用于教育研究的常见文献综述方法,两种方法有其不同的特点和应用目的。叙述性文献综述通过描述和评论的方式实现对某主题文献的梳理,有助于研究者对主题形成更全面的理解。与之相比,系统性文献综述法则通过可视化、量化的技术手段实现对文献的梳理,有助于研究者对主题形成更深入的理解。尽管有研究强调系统性文献综述较叙述性文献综述的优势在于量化技术的引入能够规避研究中因研究者主观偏见所带来的风险,但是,对于量化的侧重也使得系统性文献综述的不足凸显:该方法对文献类型的包涉性较弱,无法对严格意义上的定性研究开展分析,只能统计出可概括的“事实”和“概率”真相。[5]本研究的目的在于分析和探讨社会性批注对大学生数字阅读能力的干预效果,注重对已有文献在教学设计、技术角色、理论支撑以及技术应用效果等方面的信息挖掘,因此,不局限于量化数据统计,而是关注典型研究案例中技术和教育的互动关系,因此,采用叙述性文献综述法更符合研究需求。

本研究的文献来源数据库包括:中国知网数据库(CNKI)、Web of Science-SSCI引文索引数据库、ERIC教育资源文献数据库。检索的时间范围为2013年至2020年①在2012年,美国学者Novak等人曾运用叙述性文献综述方法,就社会性批注在高校的应用研究开展过综述研究,包涉了2012年之前的所有相关16篇文献,尽管文献数量不多,却为相关研究奠定了基础。本研究关注社会性批注教育应用研究的最新进展,因此,文献采集时间确定在2013-2020年。由于篇幅所限,本文所涉及的25篇文献信息无法全部列出,若有需要,请与本文作者联系。。文献采集标准为:1.确定文献采集关键词。中文数据库中以“社会性批注”或“社会化批注”为关键词,英文以“Social/web/online annotation”、“social/web tagging”为关键词。2.文献中社会性批注工具至少包含以下三个特征:注释、评论、共享。3.社会性批注的使用对象限定在高等教育阶段的大学生群体。4.只收录干预研究,关注社会性批注对于数字阅读能力的干预效果,而不关注技术工具的开发研究。5.文献内容相互间不存在重合。6.文献的语言为中文简体或英文。

初期文献检索后获得51篇中英文文献,之后进入文献筛选:首先,阅读文献的主题和摘要,依据标准进行筛选;其次,通过阅读全文,尤其是研究问题和研究发现部分,判定文献是否符合收录要求,开展新一轮筛选;最后对相关参考文献进行查阅,根据标准进行再次筛选。经过多轮次的筛选,最终确定了符合要求的25篇文献。之后对文献进行信息抽取和编码,其中信息抽取的维度围绕研究问题而展开,共包括5个维度:文献基本信息、研究发现、教学设计、理论依据、以及社会性批注工具在应用中的角色。

二、研究发现

本文依据研究问题对所采集的文献进行分类论述。具体分为两步:第一步,依据问题1,即社会性批注干预产生的学习结果来进行分类,其中既有以数字阅读能力为唯一学习结果指向的研究,也有涉及数字阅读及相关能力、态度的研究,如信息导航、学习动机以及认知水平。第二步,在分类文献中,通过案例分析探讨现有研究发现及启示。对案例的探讨依据问题2和3展开,即社会性批注工具的角色、教学(学习)活动设计以及理论支撑,以期呈现研究者的差异化研究视角、研究内容以及发现。表1列出了该节重点分析的具体文献案例信息。

表1 本节中案例信息列表

(一)对数字阅读理解能力的影响

在采集的25篇文献中,多数研究表明社会性批注对阅读理解能力提升有积极的正向影响。Lo等[6]开展了一项旨在提升台湾大学生英语阅读理解能力的准实验研究。研究者自主开发了名为Paragraph Annotator的社会性批注工具,以支持学生阅读过程中的主题句标注、思想观点标注和细节标注。研究过程中,实验组学生使用批注工具阅读文章,控制组学生则使用在线词典阅读同一篇文章。实验结果显示,实验组学生的阅读测试成绩显著优于控制组。该研究也有其局限性:研究者仅评估了学生在分析能力(reading to analyze)和总结能力(reading to summarize)上的表现,未对更高层次的评论能力(reading to respond)做出评价。

我国学者柴阳丽[7]基于建构主义理论,选用豆瓣阅读器作为批注工具,探索社会性批注对大学生深度阅读效果的影响。实验中,实验组借助豆瓣阅读器开展课外数字阅读,而控制组学生则自主阅读材料,不作批注要求。研究发现,社会性批注在不同阅读阶段发挥不同作用。阅读初级阶段批注工具的作用并不明显;随着阅读深度的增加,其对大学生阅读内容的理解、储存、思考和交流有明显的增强作用。

不少研究指出,社会性批注工具的教育应用效果需要合适的教学策略、模式作为保障。例如,有学者将互动教学(reciprocal teaching)策略与社会性批注相结合作为教学干预,探索干预对学生数字阅读能力的影响。[8]由于没有对照组,研究团队通过比较干预前后学生在阅读能力测试中的表现来判定干预影响效果。干预前,学生被提供足够的时间(两周)来学习如何通过RT策略开展对指定文稿材料的注释,具体包括预测、澄清、提问和总结四个步骤(图1所示)。干预中,学生分成三组(18人/组),运用社会性批注工具Google Docs来阅读指定文章。结果发现,所有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都得到了显著提高。

图1 RT策略的具体环节

除了关注学生群体的一般阅读能力干预外,也有研究聚焦个体阅读能力差异。例如,Tseng等[9]以社会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础,探索如何应用社会性批注和互动教学策略,来提高低水平阅读能力者的阅读表现。该研究以Google Docs为批注工具,学习者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开展为期12周的混合式阅读学习,研究结果表明,社会性批注工具和互动教学策略的结合能显著提高低水平学习者的阅读理解能力。

(二)对数字阅读理解能力和信息导航表现的影响

一直以来,数字阅读的非线性特征使得数字阅读比传统纸质线性阅读难度更高,成为影响阅读效果的重要原因。为此,有研究者认为,社会性批注,尤其是该技术的文本高亮显示功能有助于为学生提供有效的信息导航,提高学生的数字阅读水平。事实真的如此吗?马来西亚学者Fariza等[10]以协作学习理论为基础,通过运用自主设计的社会性批注工具,探索如何在混合式教学中引导学生阅读在线材料。研究邀请81名大学生参与实验,通过采集问卷和访谈数据来分析学生对批注工具的反馈。结果表明,文本高亮显示成为最受学生欢迎的注释功能,它的应用不仅有助于学生加深对阅读材料的理解,而且能指引学习者避免信息迷航,有效开展信息加工。

但是,台湾学者Li等[11]的研究却给出了不同的研究结论。Li等人同样采用实验研究,将90名学生随机分配到三种阅读情境下:文本高亮显示的阅读环境,文本高亮显示和文本结构高亮显示的阅读环境,以及没有任何策略支持的阅读环境。教学活动以混合式教学来开展,为期一个学期。结果表明,文本高亮显示并不能改善学生的数字阅读和信息导航表现,与之相比,文本结构高亮显示的应用效果更差。在分析原因时,研究者认为对阅读工具的选择、教学设计以及个体差异等因素是导致不利研究结果的背后原因。尽管如此,研究者仍然认为,作为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阅读策略,文本高亮显示的应用价值不能因为该研究结果而被否定,这恰恰为后续研究提供了研究空间。

(三)对数字阅读理解能力和学习动机的影响

在过去的几年中,有不少研究者将关注点投向了对学习动机的关注。[12]例如,Gao等[13]在中国东南地区的一所高校通过开展交叉实验探讨社会性批注工具对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和学习动机的影响。被试为100名来自英语翻译课程的学生,分为五个组,共完成两个翻译任务。实验组借助社会性批注工具Zoho Docs完成翻译任务,控制组则借助传统学习方式完成任务。研究发现,大多数学生对社会性批注工具给予较高评价,认为基于工具支持的同伴互评环节有助于提升他们对文献的阅读理解能力,此外,同伴互动和交流的增加也极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动机。

(四)对数字阅读理解能力和认知水平的影响

在本文所收录的文献中,有些研究是面向结果的,即通过对比干预前后的数据差异来判断干预对学习者认知、能力以及态度的影响,上文所提到的研究案例均是这一视角下的典型案例。也有些研究是面向过程的,即通过分析学生在干预过程中的对话数据、文本材料以及行为轨迹等判断干预对学生认知、能力以及态度的影响。例如,Li等[14]通过对学习者阅读过程中产生的批注、文本以及互动讨论内容的分析,探讨社会性批注对学生认知、元认知以及社会性方面的影响。该研究在香港一所大学展开,学生借助社会性批注工具Diigo开展项目式学习,围绕一个社会问题查阅大量数字文献资源。期间,学生需要对文献添加批注,以提升团队分享和利用文献的效率。此外,团队成员需要基于批注开展沟通和交流,最终通过协作完成一份团队研究报告。结果表明,社会性批注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文献阅读水平,而且能够为探究式学习任务的完成和协作知识构建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支架。

三、讨论和启示

本文聚焦于社会性批注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应用研究,对2013-2020年的25篇国内外干预研究进行梳理、分析,其目的在于探索社会性批注对大学生数字阅读能力的效果。本节以回应研究问题为逻辑线索,对社会性批注的教育应用现状展开讨论,获得启示并提出建议。

(一)社会性批注能否有效提升学习者的数字阅读能力?

在采集的25篇文献中,研究对象涉及人文、社会科学以及自然科学多个领域,大多数研究(23篇)通过数据充分地证明了社会性批注在提升大学生数字阅读能力上的重要作用。但是也有研究揭示了不同的,甚至是矛盾的研究结论。例如,在一项研究中,尽管研究数据表明社会性批注有助于提高学习者的数字阅读水平,但是学习者却持不同的观点,他们认为社会性批注并不能帮助他们学得更好、更快。[15]而在另一项研究中,尽管社会性批注所产生的干预效果得到学生的认可,即学生认为其有助于促进协作阅读,但是学生的协作表现并没有因干预而产生明显变化。[16]针对于这些问题,研究者们从干预周期短以及学习者对技术的认知需要一定时间来进行回应,并期待新的研究设计和研究数据来提供证据支撑。此外,现有研究发现也揭示出教师在教学组织和协调方面的不足问题。当学生在工具使用中出现问题时,当团队在协作阅读中出现分歧时,当同伴互评过程中对话过早终止时,都需要教师的适时干预和协调。鉴于社会性批注在高等教育阶段的应用呈现学科性,建议教师间通过组建教学共同体,从教学学术的角度协作探讨增强教师的教学干预和协调能力的对策和途径。

(二)社会性批注在何种条件下能够促进学习?

现有研究已经证实,社会性批注工具的教育应用需要相匹配的创新教学策略和模式。本文通过文献梳理发现,尽管各项研究在数字阅读形式、互动方式等方面呈现多样化特点,但在总体教学设计上以混合式教学居多。鉴于多数研究所提供的数据证实了混合式教学在提升学习者数字阅读能力上的积极效果,混合式教学可以被看作是适合社会性批注教育应用的教学模式,具有在不同学科教育中推广应用的潜在价值。此外,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探究式学习、项目式学习逐渐受到研究者的青睐,而且协作互动日渐成为各类教学中的重要策略。由于社会性批注的核心特征之一在于“共享”,因此,在社会性批注教育应用情境中突出协作互动也反映了“共享”这一技术特征对于教育的贡献。尽管如此,现有研究中仍然暴露出一些问题,值得进一步探究。例如,学习者在使用社会性批注工具开展阅读的过程中,存在投机取巧的现象:在阅读包含批注的数字文献时,只阅读他人留下的批注,而不阅读原文献内容。[17]这种“囫囵吞枣”的阅读行为不可取,因为脱离了原文的批注往往带有片面性,容易误导学习者对原文形成错误的理解。解决这一问题的建议是为学习者提供阅读指导策略。阅读指导是关于阅读的指南,不仅包含有关如何阅读的步骤指引,也包含对一些不正确的阅读行为的劝诫和提醒,甚至可以包含一些典型的案例解析。

(三)社会性批注如何嵌入教学活动中来促进学习?

任何技术工具都无法自发地对教育产生人们所期望的应用效果,技术工具需要被合理地设计和嵌入到相应的教学活动和情境中,以保障其价值的发挥。其中,合理性的前提在于理论依据,即什么理论有助于描述技术工具在教育中的角色、作用。在本文采集到的文献中,理论依据主要包括:知识建构、社会文化、社会网络等理论等。其中,知识建构理论关注学习是如何发生的,注重描述个体知识内化以及群体性知识发展过程。因此,基于知识建构理论来分析社会性批注工具的教育应用,往往关注社会性批注在支持学生开展数字化阅读过程中的收获(如理解水平的提高)及问题(如认知负荷问题、注意力分散问题等)。社会文化理论也关注学习是如何发生的,但是它更强调社会因素在学习中的地位和重要性,如果缺少与知识或经验更丰富的人(例如教师或同伴)的社会互动,个体就不会有认知发展,更不会产生真正的学习。因此,基于社会文化理论来分析社会性批注工具的教育应用,往往关注学习者与他人的互动过程以及对自身学习环境的主动建构。社会网络的关注点在于关系(ties),注重描述人际网络的形成机制以及引导个体定位自己在网络中的位置。因此,基于社会网络理论来分析社会性批注工具的教育应用,往往关注社会性阅读群体的网络特征以及学习者在其中的位置和角色。考虑到教育现象的复杂性以及不同理论在解释现象上的局限性,本文研究者认为,有必要结合多个理论来综合分析社会性批注对数字阅读能力的影响。此外,现有研究在理论依据方面过于传统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具体表现为多数理论依据来自上世纪中后期,理论的最新发展甚少被提及。为此,建议研究者以动态的视角看待理论对于教育研究和实践的支撑作用:一方面理论处于动态发展中,研究者需要追踪理论动向并善于运用新观点来分析教育问题;另一方面,教育问题也处于动态变化中,研究者需要调动各种视角下的理论来综合分析教育问题。

四、结论

尽管从技术发展角度来看,Web 2.0的兴起影响和带动了社会性批注在数字化阅读领域的应用,促进了各层次学习者在阅读能力上的提升,但从社会性批注的自身发展来看,导致社会性批注产生并获得关注的核心动力并不是技术,而是阅读本身。一直以来,阅读是人类文化素养提升的重要手段,也是人类文明推进的重要引擎。在纸质阅读占主流的时期,在纸质文档上进行批注并在群体之间分享的现象就存在,形成了社会性批注的最初形态。技术的发展提升了个体之间开展共享和协作的需求,也为需求的满足提供了技术支撑,在新的需求和技术条件的双重作用下,社会性批注获得了更大的发展和应用空间。

社会性批注应用于教育领域存在两方面动因:一方面是社会性批注对教育的价值,即从社会性批注自身的功能性内涵来分析其对于教育的潜在价值。社会性批注的关键特征体现在注释、评论、共享三个方面,因此,其对于教育潜在价值也就体现在相关联的三方面:即通过注释促进阅读理解;借助评论强化知识建构;经由共享提升交流和协作。另一方面是教育对社会性批注的需求,即教育中有些问题亟待社会性批注的引入来开展问题解决,例如,数字阅读质量不高的问题。此外,因疫情等因素所引发的全球在线教育也对传统阅读教学提出了新的、严峻的挑战,而社会性批注被学者们认为是保障在线教育中学习者能够持续开展阅读的重要应对策略。

本文采用叙述性文献综述法对国内外近十年有关社会性批注的高等教育应用研究文献开展系统梳理和分析,获得了依托社会性批注工具提升大学生数字阅读能力研究的最新进展及启示。发现在精心的教学设计和适切的理论支撑下,多数研究以丰富的数据表明社会性批注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数字阅读能力。此外,通过对一系列研究案例的剖析,尤其通过对案例中的教学设计、理论依据以及技术角色等方面信息的挖掘和阐释,为后续研究提供了参考。通过揭示现有研究所忽视的问题,例如教师的教学协调、学习者的不当阅读行为以及理论依据过于传统和单一等问题,为后续研究启示了方向。

猜你喜欢

社会性研究者工具
“社会性死亡”:青年网络暴力新趋势及治理路径
以户外混龄活动促进社会性发展
高等教育中的学生成为研究者及其启示
the Walking Dead
波比的工具
波比的工具
研究者称,经CRISPR技术编辑过的双胞胎已出生。科学将如何回应?
准备工具:步骤:
研究者调查数据统计
“巧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