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安徽省中药材机械化技术与装备需求调查

2021-09-08安徽省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总站

农机质量与监督 2021年8期
关键词:农机化中药材机械化

安徽省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总站

□ 赵侠 曹发海

安徽是华佗医学和新安医学发祥地,中药资源丰富,各县市均有不同种类分布与栽植。安徽省将中药材产业列为 “十二五”“十三五”规划和“861”新兴产业重点发展计划,多次出台政策扶持中医学和中药材产业发展,全省规划了十大产业基地。

一、产业现状

(一)资源禀赋

1.药材品种。安徽已查明中药材品种达3578种,其中植物类2904种,动物类526种,矿物类92种,其它类56种,居华东地区首位,全国第6位。常用道地药材300余种,年产量在100吨以上的20余种,亳州白芍、铜陵丹皮、歙县贡菊、岳西茯苓为安徽最著名的四大皖药。

表 安徽省中草药产区分布情况

3.中药材生产能力。现有中成药生产企业91家,中药饮片生产企业23 家,从事2O余个剂型、400多种中成药生产,中国(亳州 )中药材交易中心在国内规模最大,日上市量达6000吨左右。

(二)调查方案

调查样本确定,依据《安徽省中药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参考种植面积、区域特色和区域分布,采取问卷、走访、电话三种方式,共抽取6市17县(市、区),样本分布于皖北平原、皖中丘陵、皖南山区和皖西大别山脉,抽样单位占全省县(市、区)16.2%。中药材田间栽培类约15.77万亩,林间种植类3.55万亩,各环节均有不同程度机具使用。

(三)产业优势分析

1.悠久的栽培习惯。安徽是传统中药材资源大省,中医和中药材在民间代代相传。近年来,全省各级政府陆续出台了支持中医和中药材发展政策,省级“十二五”建立了“十大皖药”产业示范基地,“十三五”新增十七个“十大皖药”产业示范基地。目前,中药材产业正向着集约化、产业化、专业化方向发展。

2.产业链协同发展。生产环节以“公司+农户”和“合作社+药农”生产模式为主,并提供“ 统一供种、统一种植、统一管理、统一收获、统一销售”的“五统一”模式,提高药农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加工环节多采用“政府搭台,企研结合、企校联合”运作模式,发挥各自优势。统计显示,安徽现有省级中药材龙头企业27家,饮片加工企业65家,制剂生产企业11家,中药提取物企业10家,饮片产量占全国25%。安徽具有中药产业集聚群优势,拥有全球最大的中药材贸易中心和全国最大的中药材提取物加工生产基地,形成了物流、商流、信息流、资金流融合发展格局。

二、各区域因地制宜推进机械化

随着中药材栽植积极性提高,各生产环节机械化逐步推进。

耕整地环节。皖北平原基本实现机耕机整,与粮油大宗作物机械化水平相当;皖中江淮丘陵地区,因动力装备和配套机具稍减,只有耕深略浅,其它基本实现机耕机整;皖南和皖西高山区,动力装备和配套机具更小型化,只有部分实现机耕机整,且质量不高,在高山险地还全部由人工作业。另外,一些相对更加稀少名贵的中药材(如灵芝、石斛等),因生长条件苛刻,虽已驯化并采用设施栽培,但也无法实现机械化。

栽植环节(育苗、播种、移栽)。因不同品种、不同栽植环境、不同生产习惯,栽植方式十分复杂,不论是育秧、播种、还是移栽,几乎全部人工劳动。

[6]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http://blog.sina.com.cn/s/blog_64ee90340100zj tf.html.

管理环节(修剪、施肥、除草、植保)。平原丘陵区仅有植保实现机械化,修剪、施肥、除草等还需人工劳作,无人机飞防中药材效果存在争议。

收获环节。平原丘陵区以根茎类入药的,基本实现分段收获机械化,以鲜花种子(果实)茎叶或皮等入药的,仍然是人工劳作为主;山区这个管理环节只能人工生产为主。

园内转运环节。其机械化水平规律是设施栽培高于平原区,平原区高于丘陵区,丘陵区高于山区。

三、推进机械化中存在的问题

(一)产业集群程度较低,专业化有待进一步提高

1.各区域布局清晰,但总体规模不大。主要表现在:产业间关联松散,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辐射带动能力不强,原料(药)销出比重大,增值深加工不足,品牌保护意识弱化,知名度低等。单纯依靠“订单式”生产模式,一旦遇到利益冲击“订单”变“飞单”时有发生。

2.缺乏专业人才,原种保护意识不强。主要表现在:野生品种掠夺性开发造成资源匮乏;特有品种(如霍山石斛、铜陵凤丹等)因种源保护不当,“李鬼”盖过“李逵”,大宗品种粗放性经营减损严重,普遍缺乏栽培技术。

3.中药材自主性科研能力不足。主要表现在:产业链上下游链接不畅,理论研究与生产实践不能完全互适。

(二)技术路线不明晰,生产模式有待进一步提纯

1.“一村一品”的弊端。“一村一品”对加快脱贫有积极意义,但产业规模小、模式多、品目复杂,不利于大规模机械化作业。

2.农机农艺融合问题突出。在现有中药材生产模式中,农机化技术推广部门参与度不高,普遍缺乏农机化技术支撑;农艺部门提出的生产模式过度重视农艺适应性,忽略了农机装备的重要性,即便是大宗中药材(如薄荷、板蓝根、桔梗等),也没能总结出相对成熟的技术路线和作业模式。

3.缺少标准化栽植模式研究。调查发现,安徽省中药材产业,基本上是在“先有市场需求再有生产栽植”中发展起来的。一个企业(合作社)先行示范,周边群众模仿种植;企业(合作社)规定产品规格,群众根据适应企业规格要求。如此形成的栽植模式带有明显区域特点,复制推广价值不大,很容易造成“南橘北枳”现象。

(三)生产工具落后,农机化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

1.无机可用。平原丘陵区田间栽培类中药材,耕整地和田间管理(病虫防治)环节多使用大宗生产机具,基本实现了机械化;运输环节只有常规三轮农用运输车,设施栽培有少部分轨道运输;栽植(播种、移栽、扦插)环节90%以上靠人工。山区林下种植模式,各个环节90%以上依靠人工作业。

2.无好机用。比如植保环节,因中药材种植模式复杂(平作、垄作、行距、株距及时间、空间的多样性),现有自走式高效植保机无法完全满足农艺要求,植保无人机在林下作业受环境影响也不能正常作业。

3.有机难用。现有山区小型常用机具,如田园管理机、中耕除草机、施肥机、开沟机等,也不能完全满足中药材种植使用,有机难用。

4.农机化率处于初级阶段。调查还发现,现阶段中药材生产非常落后,各环节(耕整地、栽植、田间管理、收获运输)机械化率几乎无法统计。许多中药材生产者利用现有农机装备改造,实用性不好说,但安全系数降低却是事实。许多未经农机鉴定部门鉴定的“三无”劣质机具,存在严重安全隐患。

四、中药材机械化发展方向探讨

国务院42号文件下发后,安徽省启动了“全面机械化”技术示范推广工作,果蔬、水产养殖、畜牧废弃物综合利用及茶叶都位列其中,这次调研也是其中重要内容。结合其它调查结果,建议安徽中药材机械化应从以下方面发力。

(一)树立农机化发展理念。中药材产业发展的出路在于机械化。从现在起,农机化技术推广部门肩负重任,拿出推进大宗粮油作物机械化的拼劲,做好中药材产业机械化技术推广示范工作。

(二)加快中药材机械化标准制定。规范中药材地理标志登记行为,加大特色中药材原产地资源科学利用,加强大宗中药材生产品牌保护。在此基础上,协调农艺部门加快推进中药材机械化标准编制。

(三)以项目为引领培育机械化人才。各级政府应加强中药材产业支持力度,增加财政投入,统筹项目实施规划,把中药材生产纳入农机化“试验示范”项目中来,依托完善的农机推广体系,继续推广“公司(合作社)+农户”生产模式,培育龙头企业,培养既懂农艺又懂农机生产的复合型中药材人才。

(四)打造中药材全产业链协同发展新格局。相对于粮油生产机械化,中药材机械化技术推广更加靠近市场,要发挥市场引领作用,科学推进“产—加—销”各环节同步发展。

猜你喜欢

农机化中药材机械化
洋县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队伍现状及对策
必须为县域农机化发展提供强大支撑
夏季中药材田间管理做好这五点
中药材促农增收
河滩地建起中药材示范区
大棚有了机械化 一人管理也不怕
关于水稻一种两收机械化栽培技术要点探讨
加快促进农机化技术推广工作健康发展的思路探究
强化农机技术推广科学发展农机化探述
宋四清:种植中药材 托起致富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