陌生人6 年两救患癌女:救人救到底
2021-09-08晓妍
●文/晓妍
本文主人公
“今天是我这辈子最难忘的时刻,我见到了6年前为我捐献造血干细胞的恩人。”2020年9月15日上午,在中华骨髓库捐献突破1万例暨第六个世界骨髓捐献者日宣传活动上,来自武汉,两次罹患肿瘤的胡磊,惊喜地见到了为她捐献造血干细胞和淋巴细胞的陌生人黄伟,激动得数度哽咽。
对于中华骨髓库来说,在特殊时期组织这种见面尚属首次,黄伟和胡磊的故事感动了现场所有人,成为当日活动中最温暖的一幕。
寻找,配型成功
1980年,胡磊出生在湖北武汉一个普通工薪家庭,大学新闻专业毕业后,他从事互联网工作,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和幸运儿。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2014年,任职于阿里巴巴总部,事业正处于上升期的胡磊,在一次单位例行体检中,被发现肺部积水和心包积液,犹如晴天霹雳。
接下来,胡磊辗转几家医院,不幸的是都被诊断为T母淋巴细胞淋巴瘤晚期。天仿佛一下坍塌了,摆在她面前的唯一一条生路是:造血干细胞移植。
胡磊不敢想象,“我不在了,作为独生女,年迈的父母谁来照料?”一时愁肠百结,她咬紧牙关:“不,我还年轻,我要活下来!”
胡磊和主治医生商讨最佳治疗方案,医生告诉她,唯一的办法就是通过中华骨髓库,找到与她的骨髓成功配型的人。茫茫人海,寻找和自己骨髓干细胞匹配的概率无异于大海捞针,简直是奢望。但哪怕有一线希望,都值得尝试。胡磊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急急忙忙向中华骨髓库提交了资料。
天无绝人之路,幸运的是很快有好消息传来,一周后,中华骨髓库就帮胡磊成功找到了跟她配型全相合的供者——黄伟。这么快配型成功,欣喜万分的胡磊扬起了重生的希望。
等待移植期间,同病房发生的一件事让胡磊焦躁、恐惧。临床的一位病友阿姨,做好了一切准备,等待受捐,捐赠者是阿姨的亲妹妹。可是就在移植手术的前一天,尽管医生再三强调不会对捐者身体有损伤,捐者和家人还是改口悔捐了。
胡磊眼睁睁地看着病友状况一天天恶化,最后遗憾地离世,这对原本抱有强烈重生希望的她打击非常大。“人家亲姐妹,都会临时变卦,我和捐者非亲非故……”胡磊不敢往下想,盯着天花板,“人家就算不捐,也不能怪人家,毕竟这不是人家的义务。”她祈祷自己的配型者能信守承诺,如约出现。
在疼痛中,胡磊又不免暗自神伤,万一最终得不到那根抛下深渊,救援自己的生命绳索,自己会怎么样?她茫然地看着窗外多彩的世界,怎么也不相信自己将要离开这鲜活的一切……
救人,救到底
与胡磊配型成功的捐赠者黄伟是河南商丘人,性情直爽,快人快语,有着一副热心肠。他坚持冬泳多年,看到身边有溺水事故,2008年,他发起并成立了商丘市水上义务救援队,并担任队长。
2013年2月的一天,黄伟在电视节目里偶然看到一则新闻,说一位女医生给一名6岁的白血病女孩捐献造血干细胞,使女孩获得重生。当时的场景让黄伟动容,对具体捐献程序和捐献条件全然不了解的他,萌生了要去做干细胞捐献志愿者的念头。
黄伟找医生了解申报干细胞捐赠志愿者的流程。了解到细节,他有些着急,志愿者的年龄限制是18~45岁,当时他已经43岁了。于是,当年6月,黄伟和队里14个符合条件的队友一起在妇幼保健院集体通过采样,加入了中华骨髓库。
一年多后的夏天,2014年5月末的一天,黄伟接到商丘市红十字会的通知,告诉他已经有一名患者与他配型成功。红十字会再三询问黄伟是否愿意继续完成捐献,黄伟兴奋地说:“当然愿意呀,我志愿加入,就是为了捐献,眼看着年龄一天天接近上限,我正着急呢!”
黄伟的家人提醒他慎重,人至中年,是疾病“高发期”,一般人都提倡要保养身体,“你倒好,还把骨髓往外捐。”黄伟理解家人的担心,但他更牵挂远方那名苦苦等待的受捐者。
在医院,医生肯定地告诉黄伟,捐赠造血干细胞对人体无害,绝不会以一个健康人的身体健康为代价,去挽救一名患者。医生的一番话彻底打消了黄伟的顾虑。
黄伟义无反顾地躺在手术床上,给素未谋面的胡磊捐献造血干细胞。胡磊回忆自己第一次接受捐髓时的情景。主治医生来到她的移植仓说:“你放心,捐献的骨髓已经来了。”2014年9月6日,入移植舱的第17天,黄伟捐献的造血干细胞缓缓流进了胡磊的身体。
当供者的骨髓流进身体的那一刻,胡磊突然觉得自己特别幸运,说:“我瞬间感受到无穷无尽的力量,我重生啦!”
胡磊的父亲通过中华骨髓库向黄伟递交了一封感谢信,感谢恩人的慷慨相助,挽救了他的女儿。
“我也是一名父亲,特别理解孩子患病时父母的心情,都恨不得自己能替子女生病。捐髓表面上挽救的是一条生命,实际上挽救的是一个家庭,这种情况,换了谁都会挺身而出,只是大多数人不了解情况,跨不出这一步。”黄伟平静地说。
回到商丘,黄伟依旧活跃在水上救援的公益一线,同时呼吁成立一个专门为造血干细胞捐献者服务的服务队。首先是通过宣传,招募更多的志愿者;其次提供咨询,为那些准备捐献的人做思想工作,接着要减少悔捐现象的发生;还要积极统筹资源,努力资助有困难的捐献者和受捐者。
至今,服务队运作已有6年,黄伟在商丘招募了3000多名志愿者。他的善举影响了身边的朋友和亲人。2016年,黄伟的女儿主动加入了志愿者队伍,采集了血样。他的两个姐姐以及外甥都参与了志愿活动。在黄伟的带动下,现在商丘水上义务救援队已有20多名队员成了造血干细胞志愿捐献者,像黄伟一样用生命践行大爱。
重生的胡磊,踏上了跌跌撞撞的康复之路,她更加深刻理解了生命的意义。她去背包旅行,去做义工,让自己失而复得的生命更有价值,同时尽力为社会创造价值。
然而坏消息传来,在2016年一次复查中,胡磊的左腿膝盖下方有一块阴影,疑似疾病复发。
2016年3月21日,正在组织招募志愿者工作的黄伟发了条朋友圈,此时商丘已经有19名捐献者,黄伟开玩笑地问,谁会是第20位捐献者呢?结果下午4点,商丘红十字会打电话来,说他就是第20位。红十字会的工作人员告诉他,两年前受捐的女孩如今病情复发了,这种为同一个人捐献两次造血干细胞的案例并不多见,工作人员表示他可以回去考虑考虑,听听家人意见,过两天再给回复。
黄伟当场回应:“我不需要任何考虑,救人肯定要救到底。”
然而,第二次捐献操作很不顺利。黄伟体检没有达标,血糖、血脂、血压、胆固醇、尿酸等指标都偏高。有人建议黄伟用药物控制住“三高”等症状,但他担心时间过短,骨髓会残留药物,给受捐者身体带来隐患。“先锻炼,保证以最好的身体状态捐献。”黄伟请求医生给他1个月的时间。
感恩,终相逢
黄伟说到做到,从接到通知那天起,他开启了高强度锻炼模式。他每天练暴走。从每天走5公里练起。到后来最长的一次,一天暴走15公里。他每天坚持游泳至少两公里。饮食方面,黄伟不敢吃面、猪肉,主要吃素菜,肉类只吃一点牛肉和鱼肉。1个月后,身体各项指数基本合格,黄伟重新向骨髓库提出申请。
直到捐献前一天,黄伟一直保持着高强度锻炼,总共坚持了60多天时间,一共暴走700多公里,游泳120多千米,体重减去9.5公斤。所有指标全部合格,2016年5月26日,黄伟顺利完成第二次淋巴细胞捐献。
令人欣慰的是,移植后,胡磊的各项指标都不错,两人的血液配型不仅全相合,相比第一次捐献,此次排异反应比较小,每天新的造血干细胞在胡磊的体内“扎根”的速度超乎想象。“你就是老天特别派来拯救我的天使吧!”胡磊非常想见见给了自己两次重生机会的恩人,她酝酿了多种感谢的方式,但咋想都觉得不足以表达她的感激之情。
可是,造血干细胞捐献采取“双盲”原则,只通过红十字会联系对接,捐赠者和受捐者完全不知道对方的信息。一个陌生人,愿意两次出手相救,胡磊始终忘不掉这份恩情,每年都给中华骨髓库提交申请,希望能向这位两次挽救她生命的无私捐赠者当面致谢,但未能如愿。
见不到恩人,胡磊决定让爱传递。虽然她目前尚在恢复期,但只要身体状况允许,她就去做公益。她还登记了遗体捐献,希望为医学事业做贡献。她说:“捐献者是我的榜样,他的爱心激励我,为自己,也为了他人好好活下去。”
2020年,中华骨髓库捐献突破一万例,也是第六个世界骨髓捐献者日,有关方面决定举办一次全国性的宣传活动,邀请黄伟参加会议,活动方再三嘱咐黄伟一定要参加。活动前两天,工作人员还告诉他说有惊喜。
黄伟猜测可能会和受捐者见面。他用心准备了礼物,一件志愿者马甲和一只杯子,寓意一辈子从事志愿者事业,让爱传承。
2020年9月15日,中华骨髓库安排了这场特别的相逢。当受邀嘉宾胡磊从主持人口中得知恩人会到现场时,她愣住了,刹那间激动得泪流满面。远远地,从台下大步流星走上来一个矫健、高大的身影。时隔6年,胡磊曾经无数次想象遇见恩人的场景,如今如愿以偿……
胡磊泣不成声,一再深深弯腰、鞠躬,几度哽咽,真诚地献上攒存了6年的感恩词:“感谢医生攻克白血病的难关,感谢中华骨髓库为我们这样的患者一直在奔走,我更感谢黄伟队长两次伸出援手,在我最需要帮助的时候,用大爱挽救了我的生命。多年来,我很想当面对他说一声感谢,这个愿望今天终于实现了!”
黄伟跨步上前,一把扶起她,热泪盈眶。“两次成功捐献案例非常少,河南有6例,全国也不超过100例,这样的见面真是太珍贵了!”
胡磊送给黄伟一支钢笔,让他把捐献造血干细胞的经历撰写出来,她也将从受捐者角度写下自己的故事。她希望更多人知道这个故事,鼓励更多人参与骨髓捐献,一起把这份爱传递下去。
2021年阳春三月,武汉樱花盛放,历经重病磨难,愈加坚强的胡磊辞职回到父母身边,一边养病,一边创业。
胡磊计划用自己在电商业积累的知识和经验,帮助偏远地区农民解决绿色农产品销售难题。闲暇时她依然像黄伟一样坚持做公益,尽自己所能,回馈社会。
两个“半路兄妹”惺惺相惜。黄伟不时叮嘱胡磊要注意锻炼,逐步增强体质。胡磊父母说对黄伟心怀感激,希望两家以后能像亲戚一样保持联系。
随着胡磊的身体日渐复原,两次与死神擦肩而过的她对生命有了更深的感悟。弥足珍贵的是,她还认识了热心善良的黄伟一家,作为独生女的胡磊觉得特别温暖、幸福。
大爱让原本完全陌生的两个人,在茫茫人海中汇聚到一起,谱写了一曲生命欢歌。
猜你喜欢
——黄伟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