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岛人》一件事,一辈子
2021-09-07
“甘于奉献,精神永存,致敬”“泪目!看似平凡的人,做着伟大的事情”“这才是中国人的脊梁”……最近一段时间,守岛英雄王继才的事迹经媒体报道而广泛传播,感染了无数心灵,引发热烈的社会反响。人们为王继才而感动,也因王继才而思考。一个普通的民兵哨所所长,岗位如此平凡,为什么能书写不平凡的人生华章,成为受人敬仰的时代楷模?答案正在于如何诠释“平凡”二字。王继才三十二年如一日,一生专注做好一件事,以行动兑现了“要一直守到守不动为止”的人生承诺,用生命书写了守岛卫国的不凡华章。他身上所体现出的爱国奉献精神,具体而微、生动可感,充分说明了坚守蕴藏着的巨大力量。弃小而崇大、轻利而重义,无私付出、勤勉奉献,无愧为新时代的奋斗者。——《人民日报》
“守岛”即“卫国”
《守岛人》取材于“时代楷模”王继才、王仕花夫妇真实故事,他们在祖国东部海岸线上的开山岛默默坚守32年,把美好的青春年华奉献给祖国海防事业。其间升旗不辍,是爱国精神支撑着王继才:“守岛”就是“卫岛”,“卫岛”就是“爱国”。
王继才守的岛,名曰“开山岛”,这个岛只有两个足球场大,离陆地只有12海里,但这个岛却无比重要,战时是兵家必争的黄海前哨、战略要冲,必须有人值守。1986年,26岁的王继才接受了守岛任务,从此以海岛为家,与孤独相伴。这一守就是32年,直至生命的终点。
王继才上岛之初,一盏煤油灯、一个煤炭炉、一台收音机就是全部家当。一个年轻人怎能挺得住风吹雨打、受得了寂寞折磨,把大半生安放在一座荒凉小岛上?或许正是因为心有依归,胸怀敞亮,所以能够直面艰难困苦,几十年如一日升旗、巡岛、护航标、写日志,把11680天的默默坚守,串成一个催人泪下的英雄故事。而他的妻子王仕花也被丈夫的精神触动,辞去教师工作,与丈夫一起守岛。32年间,他们经历过大自然的残酷,也见证过海岛独有的景观,并亲手把环境异常艰苦的小岛变成了温情的家园。他们克服重重困难,忍受常人难以忍受的孤寂与枯燥,在平凡而伟大的坚守中写就不同寻常的人生华章。
“守岛精神”讲述“守岛故事”
以“守島精神”讲述“守岛故事”,让更多观众看到新时代奋斗者最美的样子,这是电影《守岛人》的拍摄初衷,对于导演陈力而言,这段经历不同于以往任何一次创作——尽管过程中经历过许多的困难与考验,但整个剧组始终用王继才同志的精神互相鼓励:“守岛人为国家奉献了一生,应该被更多人记住,想到他,我就觉得什么苦什么难都能克服。”
从前期筹备阶段起,陈力就带领主创多次上岛体验生活。与原型人物王仕花相处的过程让他们收获了许多真实感人的生活细节:第一次经历小岛上的台风天,“电话接生”究竟是如何做到的,一座荒岛怎样最终成为了夫妻俩的“乐园”……这些故事让主创真切地感受到,坚守32年,王继才、王仕花夫妇从这份坚守与责任中,找到了属于他们独一无二的幸福和快乐:“这么长的时间,如果只看到生活的‘苦’是坚持不下来的,他们有爱情,更找到了信仰。只要奋斗,你就会有幸福和快乐。”
和平年代“最可爱的人”
在电影《守岛人》里,刘烨扮演“守岛人”王继才。“我就是好奇,一个人在孤岛上那么多年,是个什么状态。”他起初是被王继才“守岛32年”的传奇经历所吸引。在长达一年多的拍摄中,刘烨有过迷惑,也有过不解,当他逐渐走进王继才的内心世界,他看到了一股力量,当他重现王继才在开山岛亲手升起五星红旗的场景时,刘烨忽然明白了,是什么支撑了王继才32年,为什么说“守岛就是守国”。
岛上的外景拍摄,艰苦而危险。刘烨回忆,电影刚开拍的4个月,都是上岛实拍,“我们在岛上赶上了两次台风,电影里一些暴风雨的戏,就是在真的台风来袭时实地拍摄的。”刘烨说,“海浪特别大,为了保护拍摄人员,大家就往海里扔绳子,扔了好多根,都是救生用的,防止有人被浪卷到海里去。现在回想起来,当时真挺危险。”
事实上,饰演王继才的过程,也是刘烨与王继才交流的过程。他还记得拍《守岛人》的第一场戏,一共拍了27条才通过。“一开始,我还是有想表现的东西,想用些表演技巧。”刘烨记得,电影刚开拍时,大家都有些不太习惯,“导演说,一切就是朴实,不要表演技巧。所以一开始,每个人都要把之前的表演习惯破除掉。”在脱去表演技巧后,演员与人物也就走到了一起。
一天的坚守或许不难,一年的坚守却弥足珍贵,王继才用32年的坚守诠释了初心的伟力,震撼着无数国人。“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习近平总书记道出了中华民族从黑暗走向光明的力量所在。时光流转,像王继才这样的平凡英雄,就是和平年代“最可爱的人”。
媒体评价
◉《守岛人》将艺术创作融入到时代价值追求中,把电影艺术和观影审美有机结合,精心调动多种电影表现手法,是一次“平而不凡”的立体式英模人物叙事美学新实践。——《解放军报》
◉ 影片以朴实而经典的台词“你守岛,我守你”、“人这一辈子,能干好一件事就不亏心”等,向全社会传导着坚守精神,深深唤起了观众的共情。——《中国军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