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电传媒创新全媒体人才培养机制
2021-09-07关子奇
关子奇
中国电力传媒集团(以下简称“中电传媒”)是国家能源局主管的能源电力行业主流权威媒体,旗下《中国电力报》是唯一覆盖全国电力系统的主流行业报。中电传媒成立以来,已形成了集《中国电力报》《中国电业》《农村电工》《电力决策与舆情参考》《能源情报研究》、中国电力新闻网、中国能源普法网、中国电力电视台以及25个微信公众号、6个微博号、20家第三方新闻平台、1个“中电智媒”客户端等系列新媒体平台于一体的综合性全媒体发布格局,建成了集“策、采、编、播、发”为一体的“电力小厨”融媒体指挥生产平台,形成了涵盖“纸媒—网络媒体—音视频—移动终端”等立体多元的全媒体传播体系。
中电传媒始终将人才视为最核心的竞争力和最活跃的生产力,在深化媒体融合进程中,突出领军人才培养和全媒团队建设,探索适应全媒体人才成长的体制机制,强实战培训,重制度激励,从政治意识、业务技能、创新活力等方面全方位武装采编人员,打造出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湛、作风优良的全媒体人才队伍,在能源电力行业具有广泛知名度和影响力。取得如此成效,人才培养机制至关重要。“中电传媒全媒体人才培养机制”项目入选国家新闻出版署“2020年中国报业深度融合发展创新案例”,成为60家案例中唯一的关于人才培养机制的案例。
改革部门体制,建立激励机制
中电传媒将原报纸采访部改组为全媒体采访中心,记者从原来只需向报纸供稿转变为需向报纸、网站、新媒体、电视台全媒平台供稿,实现文稿、图片、视频等素材“一次采集、多元生成、全媒发布”的流程机制,新闻生产发布传播一体化程度和效率取得突破式提升,实现了生产布局合理化与传播渠道全能化。按照“全媒体、复合型、创新型”的素质要求培养记者队伍,坚持内部新技术新手段互学互助模式,形成良好学习氛围,记者不仅提起笔能写、举起手机能直播、对着镜头能主持,还能制作微信、做音视频剪辑,涌现出一批职业素养高、业务水平强的骨干人才。
中电传媒十分注重建立激励机制,打通成长通道,激发人才活力。一是实施全员绩效考核,以业绩为导向,采编人员“多劳多得、上不封顶、下不保底”。二是形成以融合为导向的考核指挥棒,绩效考核向新媒体优质内容生产、移动传播倾斜。三是建立以优秀产品为导向的激励机制,逐年增加对优秀创新奖励的投入。在对一、二类月度好报道进行加权核算绩效的基础上,以每季度、每年度开展好作品、好产品评选和专项新闻工作表彰的方式,对优秀策劃、报道、编辑、设计及创新产品加大表彰和奖励,单项最高奖励超万元,大大激发了采编队伍比学赶超的积极性。四是建立人才成长双通道,把有领导能力、管理才能的优秀采编人才提拔到中高层管理岗位,对业务能力强的采编骨干设立技术晋升空间,设立“资深记者(编辑)”“首席记者(编辑)”等高级技术岗位,等同于部门副职、正职相关待遇。自2018年以来,分批选拔总经理助理级干部2名,正处级干部7名,副处级干部11名,晋升高级技术岗位人员25名。
中电传媒还重构了采编流程,实现了新闻生产动态管理。一是形成了全媒体统筹策划调度机制。在资源配置上,一体优化集团媒体结构,整合各媒体资源,变报、刊、网、端、视频等原本独立的采编单元为协力作战体系,在重大融媒报道中组成采访创作团队、编辑制作团队、技术保障团队,变单打独斗为团队合作,实现人才队伍和渠道平台的共享融通。在2020年的抗击疫情报道中,启动应急报道机制,协调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创作,统筹全国37个省、市上千名行业通讯员的报道力量,策划推出系列评论、行业综述、专题专栏、视频连线、手绘、海报、MV、vlog等形式多样的报道。二是形成新闻生产闭环管理体系。对重大报道按项目化进行全流程作业,按总体策划、战前培训、战前动员、指挥调度、表彰总结五个环节挂图作战、网格化管理,确保全媒体生产链条环环相扣、一体推进。
加强团队建设,加强教育培训,着力培养领军人才
中电传媒高度重视员工的教育培训。一是每逢重大报道前必组织战前培训,围绕“缺什么学什么”,注重实操,请内部高手分享经验,学习技能。二是在重大报道中开展实战培训。近年来,在“全国两会”“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等主题主线报道中,均派出百人作战,推动采编队伍在实战报道中摸索经验、提高水平。三是开展重大融媒项目复盘研讨,请骨干记者、各团队代表总结经验分析不足,领导进行点评,做到每打一仗都有收获、每打一仗都能进步。四是“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做好日常培训。每年定期举行1~2次集中内训,邀请专家学者,重点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新闻舆论和媒体融合趋势、能源电力行业热点问题等三大主题进行授课。加强与中央主流媒体合作,连续多年选送采编人员至新华社新媒体中心进行脱岗学习,派出骨干人员参加各类媒体培训班、交流研讨会。五是推行传统业务部门与新媒体业务部门全员岗位交叉轮训全覆盖。
中电传媒还着力培养领军人才,打造名记者名主播。充分利用重大报道的大舞台培养记者,为优秀记者开设个人专栏、主推个人节目,着力打造集团明星记者、领军人才。连续多年在全国两会报道中,为“90后”记者刘泊静打造“静观两会”个人专栏,为全媒体采访中心副主任朱怡、王怡开设“小朱跑两会”“怡通两会”等专栏。在重大主题主线报道中,以朱怡、王怡、刘泊静为领军,调集人力、技术、渠道等全媒体资源支持其进行产品创新研发推广,成为能源电力行业知名的“网红”。充分发挥中国电力电视台赵洋、孟桐安、邢同林、付帅等多位专业主播的“声线”魅力,打造“倾听电力”产品,被业内称为“电力好声音”。多位主播常受邀为企业宣传片配音,还从幕后走到台前,主持策划业内大型活动,人气高涨。
加强技术武装,打造全媒体人才队伍
打造全媒体人才队伍,新闻采编的技术装备很重要。中电传媒不吝投入,加强采编人员的技术武装。一是逐年加大对新媒体采编播发的装备投入,为采编人员配备手机、小蜜蜂无线麦克风、手持云台、全景摄像机、无人机、5G编码器等融媒生产工具。中国电力电视台更新软硬件,视频制作能力不断提升,光商业交付的视频节目年产能就达200多部(条),中电传媒各平台短视频年产能千余条。二是启动“电力小厨”媒体融合平台建设,为全媒体生产传播提供了强大技术支撑。“电力小厨”软硬件投入应用以来,新媒体产品累计点击及阅读数已近8亿次,传播数据较系统应用前同期增长近4.2倍。
在重大主题报道中,鼓励强强联合,根据报道需要自发组建融媒小组,形成了以领军人才为核心,以报道项目为载体,跨部门、多兵种、机动式的多支优秀融媒体报道团队。团队打破部门、平台壁垒,集记者、摄像、技术、剪辑、编辑等多业务线于一体,有项目任务时自发组合,任务完后自动解散,回归日常岗位。这种灵活机动的组织模式,极大地提升了全媒体战斗力,影响和带动了一大批编辑记者加快转型、开拓创新,全面融入全媒体格局。报纸编辑跨界当主播、开公号、剪视频,新媒体小编脑洞大开,一批有创意、有水准、有影响的融媒体产品层出不穷,采编工作呈现出争创新、比才干的良好风气。
经过多年对采编队伍的培养锻造,如今骨干记者不仅具备了“提笔能写、举机能拍、对镜能说”的全媒体采访能力,还能当编导、剪片子、做微信,生产了一批叫好又叫座的融媒产品。近年来,中电传媒相继策划推出“探访总书记走过的村庄”融媒体报道(2017年)、“2018清洁供暖进行时”28小时大型直播报道、“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贯彻落实能源安全新战略五周年调研行”大型融媒体报道(2019年)、“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之“变看中国”“幸福来电”(2020年)等具有行业特色的融媒报道,锤炼了采编队伍的脚力、眼力、脑力、笔力,一批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多项产品获各类奖项。2020年,中电传媒共生产制作近70件10万+作品,新闻传播力影响力大幅提升。
作者单位 中国电力传媒集团
【编辑:左志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