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作品赏析中的创新性思维观
2021-09-07赵娜李莉宋美凤
赵娜 李莉 宋美凤
歌德说:“优秀的作品无论你怎样探测它,都是探不到底的。”从仓颉造字的古老传说到汉字的每一次变革,历经沧桑的中华文化创造出无数优秀的文学作品,这些充满历史气息与人文精神的宝贵财富值得后人學习借鉴,而赏析不同时代的古代文学作品应带着不同的创新性思维。在赏析古代文学作品时,读者应立足当下,回顾过往,在创新思维的提升中寻找新的要点,完成别具一格的赏析。
一、古代文学作品赏析的原则
首先,古代文学作品赏析应尊重特定的时代背景。古代文学作品创作于距今百年甚至千年的古代中国,作者身处的社会环境与当今社会截然不同,因而作品大多带有浓重的时代色彩,需要通过合理的赏析方法加以区分。在赏析过程中,读者必须对作者及其所处的时代背景有所了解,才能带着正确的情感进行思考与体验,将文字描述的画面与真实的历史相结合,分辨出作品中层次丰富的表达内容以及作者心中真实的所思所想。部分读者在鉴赏古代文学作品的过程中,以现代的价值观、道德观来看待古人的行为,导致产生理解上的偏颇。还原历史才能还原名著,这是古代文学赏析必须遵循的第一原则。
其次,古代文学作品赏析应挖掘深层的精神内涵。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艺术作品凭借独特的艺术价值得以流传,如今读者能够接触到的古代文学作品大多带有丰富的精神内涵。在赏析经典的文学作品时,读者要意识到这类作品之所以被奉为经典,一定是因为包含博大深沉的精神世界,从而借助细致的赏析深挖时代风貌、文化特征与民族精神,结合时代特征整理其中的现实意义。如陆游的绝笔诗《示儿》,临死之际所想到的不是“身后事”,而是国家统一的千古大业,这是作者高尚人格的表现,更是绝对的爱国精神的传扬。理解作者的精神内涵,能够为古代文学的鉴赏带来新的颜色。
最后,古代文学作品赏析应体会多元的艺术价值。文学是艺术重要的分支,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具有美学价值或哲学价值,挖掘古代文学作品背后的艺术价值在赏析的过程中必不可少。古代文学作品以文字为媒介,为读者带去多元的主观感知,为其展开内容丰富的绘卷,以引发多种多样的思考。如经典作品《红楼梦》,除要看《红楼梦》中的人物命运之外,更要看见家族之间的斗争,对于功名利禄的追求,“皇帝四次下江南,单单住在他府上”,这不仅是对贾府“独受皇恩”的写照,更是对曹雪芹自身命运的暗喻。那么,《红楼梦》中是否也包含着作者的不得志?在赏析时,读者要将阅读古代文学作品看作提升文化品位与丰富审美情趣的途径,从中获取多元的艺术享受,而不是简单地将之看作没有生命的文字。
二、在古代文学作品赏析中注入创新性思维的方法
(一)以意象为线索揣摩作者情感
在古代文学作品的赏析中,想象力是激活读者创新性思维的基本要素,读者在想象力的指引下能够顺利进入作者的视野,与作者实现跨越时空的情感交流。古代文人常常通过“意象”寄托情感,意象的种类随着古代文学的发展出现数种极具代表性的类型,读者在赏析古代文学作品时应留意其中的意象,下意识地进行积累,从而找到解读的规律。
比如说,古诗词所用的意象较为统一,一种意象往往固定代表某种情绪或情感,读者可以在赏析时加以留意。首先,植物在古诗词中常常作为意象出现,如李白的“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取“柳”的谐音“留”,表达离别的不舍;郑板桥的“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取“竹”坚韧的特性喻人。其次,不少诗人也乐于在动物身上寄托人的情感,如辛弃疾的“江晚正愁余,山涧闻鹧鸪”以“鹧鸪”的境遇表达个人的思乡情绪;杜甫的“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借“沙鸥”的生活方式描述自身境遇。除此之外,亭台楼阁与音乐等也都曾作为意象出现在古诗词中。如李白的“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王勃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些作品中,包含着作者的文化情感与创作欲望。通过意象揣摩作者情感是古代文学作品赏析的有效方法,读者只有积累足够多的古代汉语常识,才能在读到特定的字句时立刻理解意象的内涵,与作者达成情感共鸣。同时,为了实现创新性思维的培养,读者在遇到新的意象时,可以先凭借个人经验与理解进行猜测,而不是一味地搜寻其他资料的记载。
(二)以历史为补充探索作品背景
文学作品在引发足够多的共鸣后,才有可能被奉为佳品,从而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保存下来。如今读者能接触到的古代文学作品必定带有值得深究的内容,或许是一种先进的思想,或许是一段真实的记录,读者只有结合具体的历史背景才能得到准确的分析。因此,在赏析古代文学作品时,读者应带着理性的思考,以文本为出发点,进行深层次的解读,挖掘作品的精神内涵。
比如说,成书于乾隆十四年的长篇小说《儒林外史》以写实主义描绘不同人士对“功名利禄”的渴求,既揭露了清朝后期吏治的腐败,也批判了科举与礼教对人心的侵害。在赏析《儒林外史》时,读者应深挖作品背后的历史知识,了解不同朝代在科举制度、行政机构与相应政策上的区别,思索清朝百姓精神贫瘠的原因,从更深层次体会小说的讽刺意味。以《儒林外史》中“严监生”的故事为例,读者对于严监生的了解,来自于“两根灯芯”的故事,在教材中,严监生是个吝啬到骨子里的小人,但在《儒林外史》当中,严监生是个有人情味的角色:正妻病重,名医问诊,灵芝做药,绝不含糊;人之将死,嘱咐内兄,拉扯外甥,尚有人情。这个角色是复杂的,在鉴赏古代文学作品的过程中,不能只看见作者对于时代的讽喻,更要看见作品当中的人情味,借此来完成古典文学作品的解读。挖掘文学作品的写作背景,读者对相关历史与社会状况的了解更进一步,人文素养的提升将更加显著。
(三)以联想为手段还原作品内容
艺术创作主要依靠形象思维,文学将形象思维的产物转变为抽象的文字,文学作品的赏析则反过来将抽象文字转变为形象的画面。古代文学作品的语言较为简洁,是一种讲究留白的艺术,为了降低赏析的难度,读者可以通过联想的手段,补全作品内容,在创新性思维的引导下释放想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