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修复:为经典影片续“命”
2021-09-07舒少环
舒少环
数字技术更新迭代太快,谁也不知道再过50年,今天的数字格式会被什么机器解读;反之,胶片电影才是最令人放心的介质。
3月22日,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国家电影局部署了今年4月至12月开展优秀影片展映展播活动。据悉,展映的优秀经典影片,有三分之二经过修复。
修复的不仅是电影,更是历史
张艺谋的电影《一秒钟》,动用了大篇幅来讲述一部胶片电影被抢救的过程:放映员“范电影”发动群众先烧蒸馏水备用,然后反复清洗胶片,最后等待胶片缓慢晾干,每一帧胶片的清洗与晾晒都万分讲究。《一秒钟》里展现的,属于电影的物理修复,主要指对电影胶片进行清洁、接补等。物理修复后,一部电影还要经历不知复杂多少倍的数字修复。
数字修复,指利用最新的数字技术将以往的电影作品数字化,从而完成修复与保存。数字修复大致分为六大步骤:“转数”,即胶片的数字化转换;“画面修复”,即对画面进行精致修复;调色,即画面的色彩还原;声音的处理,并合成声音与画面;修复完成前,还需要在大银幕上对影片进行技术鉴定;最后是存储,以硬盘、云盘等多种形式保存影片。
进入电影资料馆数字修复中心,修复师们正对着电脑屏幕上的某一帧画面,一小点一小点地处理着。遇到有外人凑上去聊天,修复师露出被惊扰的神色。对电影修复师来说,他们的工作就是与帧率赛跑。据中国电影资料馆的电影修复师王峥介绍,如今的电影通常为每秒24帧(即每秒24个画面),一部电影就有近15万帧,每个电影修复师一天要修复6000帧左右。一帧的修复时间,短则几秒,长则几个小时甚至好几天。
比如为了修复经典影片《永不消失的电波》,电影资料馆花了整整三个月。而早在一年前,电影资料馆修复团队就开始准备建党百年优秀影片展映的修复工作。
不过,电影的修复除了靠技术,更关键的是要进行艺术修复。“修旧如旧”是电影修复的一大原则。邀请原片主创参与修复是一大解决方法,电影资料馆在修复《那山那人那狗》时,就请来了该片的导演霍建起。“虽然影片整体色调是偏绿的,但不同镜头下的绿是不一样的。比如有一场戏,霍导就想拍出‘湿漉漉的绿。”电影修复师孙帆说。也因此,这部影片的修复,就要格外注意与原片色调的统一。
电影的修复,有时候不仅仅是还原,还能弥补导演的遗憾。霍建起想拍的那种“湿漉漉的绿”,在当年的拍摄条件下没实现,却在电影修复时实现了。
如果影片年代过于久远,主创无处寻觅时,电影修复师就要通过各种方式去考证。修复中国第一部彩色故事片《祝福》时,王峥找到了该片的导演闡述与摄影阐述。他细读后才知道这部影片的色调为淡彩色,而非浓烈的彩色。
“艺术修复,是做最终的审核与把关,也决定了这部影片最终的修复风格。”电影资料馆收集整理部、公共事业部主任林思玮总结道。
AI修复再厉害,还是离不开人
自2006年电影资料馆牵头启动“电影档案影片数字化修护工程”,王峥就成了一名电影修复师,一待就是16年。
这16年,也让王峥充分认识到胶片的魅力,“不对比不知道,胶片才是最适合电影保存的介质。运用现代技术,当年的胶片电影仍可满足当代人的观影需求。反观其他介质,却不一定能做到”。
电影资料馆节目策划沙丹也曾公开表示:数字技术更新迭代太快,谁也不知道再过50年,今天的数字格式会被什么机器解读;反之,胶片电影才是最令人放心的介质。
如今的电影修复技术,已经发展到AI修复。
AI修复可大大提高效率。据公开报道,一部两小时的影片,利用爱奇艺的ZoomAI技术处理,只需12小时即可完成修复增强并上线。而同样的工作,人工修复需要10人团队花费近20天。
AI修复一般分为三步:补帧、提升分辨率与上色。如今的电影大都为每秒24帧,而早期黑白电影多为每秒16帧,要适应现代人的观影习惯,必须在影片中插入“新的帧”,即补帧。提升分辨率与上色,是利用AI的深度学习能力来实现图像分辨率的提高与色彩的还原。
但问题来了,电影修复并不是简单的技术还原,更重要的是对影片风格与细节等的考究。“举个例子,AI修复如何能保证还原的色彩是贴合历史的呢?”孙帆反问道。
修复《上甘岭》插曲《我的祖国》时,由黑白转彩色,电影资料馆修复团队用AI修复完全片就发现了问题。
“跑完就发现军装的颜色不对,于是我们专门租了抗美援朝时的军装,拍了很多视频素材。当年的军装颜色更接近土黄色,但AI修复后的军装颜色为蓝色,差别很大。”孙帆说。
于是,修复团队开始尝试“AI修复+人工”的修复方式。“以上色为例,修复团队先通过各方考证确定影片中所有地方的颜色;再由修复师据此去做AI上色的关键帧,即上色的模板画面;然后,按这个关键帧让AI上色。”孙帆介绍道。
实际修复过程中,哪怕有一个细节错误,就得重新调整,“经常得来来回回折腾”。
孙帆表示,一旦把影片放到大银幕上,任何一个小细节的错误,都会被无限放大。错误多了,观众哪还看得下去?
为了实现“AI修复+人工”这一新修复方式,修复团队光研发就花了一年,如今这套方法基本定型了。
“AI修复只是一个辅助,比如用来减轻修复过程中的重复性劳动。同时,AI也是需要学习的,前期需要相当大的量的积累。想让影片达到最好的修复效果,离不开人为主观修改。”林思玮总结道。
据公开报道,国内电影修复行业从业者只有百十来人,人才比较缺乏。“尤其是缺乏做画面精致修复与艺术修复的核心人才。”林思玮强调。
高阶层的电影修复人才,不仅要有长时间实践的积累,还要具备电影理论的研究基础、电影史观、美学修养等。电影修复技术也一直在更新迭代,电影修复师需要不断学习。林思玮曾前往日本东映株式会社观摩他们的影像修复,“各个国家的修复风格不太一样,比如日式修复风格会尽量保留胶片的原始质感,强调工匠精神。一部电影的修复时间长达一两年,甚至三五年也有可能”。
林思玮也谈到人才培养的急迫性:“现在这批修复专家,都是多年实践、实干发展起来的。但随着时间推移,这批专家老师退休之后呢?”
2019年,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即中国电影资料馆)首次招收艺术专业硕士,其中专门设立了电影制作与数字修复方向,这也是全国首创。“我们尝试将这批高校研究生往高阶层电影修复人才的方向来培养。”但林思玮也表示,高阶层电影修复人才,尤其是艺术修复人才的确可遇不可求。
摘编自《新周刊》第5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