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6岁教授攻克“世界数学难题”,天才是怎样炼成的

2021-09-07陈全忠

小读者·爱读写 2021年7期
关键词:数学

陈全忠

2021年2月26日,年仅26岁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几何与物理研究中心特任教授陈杲完成的论文《J方程和超临界厄米特-杨振宁-米尔斯方程的变形》,在线发表在世界知名数学期刊《数学新进展》上,引发国际数学界的关注,该论文被美国科学院院士劳森等人第一时间引用。这样一位少年天才,还有一位同样“硬核”的双胞胎姐姐陈杳——她16岁考入南方科技大学首届教改实验班,20岁获得三所世界名校全额奖学金攻读博士。陈杳姐弟俩的成功,得益于父亲陈钱林的言传身教。

诗词唱和,家是温馨的港湾

陈钱林早年曾在农村学校任教,后进入浙江省瑞安市教育局任职,2001年起担任瑞安市安阳实验小学校长。此后,他先后进入浙江省杭州师范大学附属学校和广东省佛山碧桂园实验学校任校长,曾获“长三角第七届最具影响力校长”称号,在教书育人方面经验丰富。

1994年,陈钱林的妻子生下一对儿龙凤胎,他给女儿取名“杳”,寓意“深远和含蓄”;给儿子取名“杲”,寓意“阳光和自信”。从小,陈杲就感受到了家庭温暖而包容的氛围,尤其是一家人之间的诗词唱和,带来无数的欢声笑语。

诗词让人们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给孩子们打开陶冶情操、完善人格、感悟幸福的大门。陈杲小的时候,父亲在各种场合中时常作诗助兴。陈杲7岁时,一家人去上海豫园游玩,父亲即兴吟了一首诗:“一壶绿茶香,两片豆腐干。豫园人气旺,生活奔小康。”还有一次,一家人在火车上吃一种叫“满口香”的糕点。到了昆山站,陈杲要上厕所,正好火车到站,厕所暂停使用。父亲又吟了一首诗:“昆山不见人,但闻满口香。杲杲尿尿急,厕所正换班。”

陈杲和姐姐很喜欢父亲的这些“自家的诗”,体会到了生活的“诗情画意”。有时他和姐姐吵架了,父亲就说:“我考考你们。”然后背了一首“自家的诗”,问他们:“作者是谁?”?陈杲还在生气,信口回答道:“李白。”过了一会儿,父亲又问一次,陈杲说道:“诗人老爸。”大家都乐了,事情就这样“诗意”地解决了。

陈杲10多岁时,父亲常带姐弟俩坐火车出去旅行。一次,父亲与陈杲坐车经过青田县时,二人一起推敲了一首诗:“青山云戏云,碧江浪追浪。长龙逛高架,秀才回家乡。”陈杲觉得,自己都能创作诗了,那种幸福感令人动容。

2008年,陈钱林陪陈杲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参加复试,回去时,台风“海鸥”正经过温州。陈杲即兴写了一首诗发给姐姐:“雨作矿泉水,风乃蒲扇吹。海鸥何所惧?到底谁怕谁!”一会儿,陈杳回了一首诗:“微风送君归,细雨迎车随。得知状元来,海鸥展翅飞。小扇驱尘退,斜丝接天醉。天涯心同喜,徘徊盼君回。”

诗言志,也言情。这种充满诗意的成长经历,带给陈杲一种极其美妙的幸福感。

兴趣使然,追随内心的选择

陈杲2岁时就对数字特别敏感,每次看到车牌号、门牌号、电话号码等,他总是奶声奶气地念了一遍又一遍。3岁时的一天,他躲在房间里静听闹钟的嘀嗒声。父亲发现后,引导陈杲观察声音与秒针之间的关系,他很快就学会了如何看钟表。这些平平无奇的小细节被陈钱林敏锐地捕捉到,他开始有意识地培养陈杲在数学上进行深入学习。

陈杲上小学后不久,陈钱林吃惊地发现:原本颇有数学天赋的儿子,数学思维居然出现了退步!原来,陈杲一直在按部就班地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其中包括很多抄写。陈钱林意识到,这样的作业对儿子来说是一种时间和精力上的浪费。

因为对陈杲从小培养的自学能力充满信心,也为了锻炼他的思维能力,陈钱林和他商量后,决定让他跳级,并向老师申请有选择性地完成家庭作业,省下的时间用于自学教材。在语文学习中,陈钱林引导陈杲进行自由阅读,比如看报纸,不时听取他的“汇报”,无形中培养他的识字量、阅读能力、分析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在数学学习中,陈钱林引导陈杲做智力游戏、看数学家的故事,从数学思维和文化上对他进行启蒙;在科学学习方面,陈钱林则引导陈杲观看科普节目、浏览科普网站,将他的视野拓展到自然界,观察自然现象。通过这样的系统培训,陈杲的自主学习兴趣有了很大的提高。读初二时,他已经将初三的课本全部自学完;到了初三,他自学完高中三年的数理化课本。2006年,陈杲以全国数学竞赛一等奖的优秀成绩被浙江省百年名校——瑞安中学免试录取。

陈钱林本以为儿子会在奥数这条路上披荆斩棘,但进入高中后,陈杲突然对奥数提不起劲儿,觉得没味道了。这时,老师建议陈钱林带儿子去深圳参加为期一年的强化班,争取获得奥数奖牌,可以保送北京大学或清华大学。陈钱林询问陈杲的意见,他说:“学下去也可以,但总觉得没兴趣。”陈钱林尊重了儿子的选择。

放弃奥数后,陈杲有了更多的自由时间用于自学其他课程。高二结束后,14岁的陈杲参加高考,以优异的成绩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班录取。进入大学后,陈杲选择了微分几何专业。在打给父亲的电话中,他兴奋地说“数学是一门艺术”,足见他对数学的喜爱。

在就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班期间,陈杲在数学上的天赋展露无遗。大三时,他参加第二届丘成桐大学生数学竞赛,斩获了两银两铜。18岁时,他以数学系第一名的成绩赴美國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攻读数学博士学位。

“从兴趣出发”,因为陈钱林的这句话,陈杲在面对多样的选择时,始终听从了自己的内心。

立志教育,把孩子引向崇高

许多孩子到了青春期,学习成绩迅速滑坡,大多数不是智力有问题,而是精神世界不够强大,缺乏积极向上的动力。因此,家长要引导孩子从小树立远大的志向,培养其积极向上的精神。

多接触名人是一种立志的好方法。从农村搬家到瑞安市区时,陈钱林特地在文化底蕴最深的虹桥路安家。他常带孩子们到家门口“寻找名人的足迹”,如考察晚清“大儒”孙诒让的故居玉海楼、浙江省最早的医科学堂利济堂,多次去湖滨公园看天文学家孙义燧院士的题词石刻。陈杲在瑞安实验小学读一年级时,校报上刊登了著名校友、哈佛大学蔡天西教授的来信。陈钱林打听到蔡天西的旧居在丰湖街,距自己家很近,于是多次带孩子去参观。

陈杳和陈杲13岁那年,中国工程院钟山院士到瑞安来参加活动。陈钱林试着与他联系,为孩子们赢得与院士交谈一个小时的机会。孩子们看到院士后,眼睛闪着光芒,一连问了“能不能制造一种有吸引力的飞船,使宇航员在太空中也会感受到重力?”“每年都会发生地震,能不能把地震的能量用来发电为人类造福呢?”等问题。事后,陈杲说:“我一定要学好科学。”陈杳说:“我长大后要当科学家。”

看名人传记也是与名人“对话”的一种形式。陈杳和陈杲从小就爱看《改变世界的大科学家》等名人传记类书籍,那些科学家们的事迹非常励志。他们最喜欢《一路投奔奇迹》这本关于爱因斯坦成长历程的书,它是姐弟俩小时候最珍贵的宝贝。

说来也巧,在普林斯顿大学高等研究院做博士后时,陈杲的办公室和爱因斯坦曾经的办公室紧挨着。也许冥冥之中,他就感应到了大科学家的召唤。2019年,在竞争激烈的美国学术界,25岁的陈杲成了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的一名助理教授,兼任博士生导师。

到目前为止,陈杲已经在世界级刊物上公开发表9篇学术论文。在拿到海外名校教职后,他做出了回国内母校任教的抉择,担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几何与物理研究中心特任教授。

名师点评

年仅26岁就担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几何与物理研究中心特任教授,还攻克了世界性数学难题??陈杲的成就令人惊叹:怎样的父母与教育方法,才能培养出这样的孩子?从本文中,我们找到了这位“天才”的家庭教育秘籍:自律、自学、自立。而自学能力的培养,可谓是家庭教育中的精髓。从“天才”陈杲的成长经历中,我们不难发现,立志能引领人们走向崇高,梦想能引领人们创造奇迹;有梦想就会有前进方向,有理想就会有精神力量。

猜你喜欢

数学
我们爱数学
数学潜能知识月月赛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
简:我心中的数学
美:我心中的数学
寻找另一半
错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