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门县中药材产业发展初探
2021-09-07王兆东张建荣
王兆东,张建荣
(1.易门县农业技术推广站,云南易门 651100;2.易门县农田建设站,云南易门 651100)
一、 中药材产业现状
(一)种植情况
易门县人工种植中药材品种17个,总面积233.8 hm2,种植户615户,从业人员3785人,其中,主种品种滇重楼40.7 hm2,黄精73.2 hm2,白芨12.3 hm2,天门冬4.4 hm2,三七34.2 hm2,金银花12.7 hm2,金荞麦33.3 hm2,管仲3.3 hm2,黄洋生2.2 hm2,万丈深2.5 hm2,木香1.5 hm2,附子2.3 hm2,大麻12 hm2,百合1.5 hm2。可采收面积158.5 hm2,总产值1295.8万元。种植面积比上年增20 hm2,产量比上年增8.75万kg,产值比上年增473.3万元。
(二)种植大户和专业合作社及企业情况
全县中药材种植面积达1 hm2以上的种植大户有32户,种植面积达145.9 hm2;有中药材专业合作社4个,参加专业合作组织农户数106户,种植面积18.7 hm2,经济收入300万元;全县有中药材种植企业4家,中成药加工产量422.1t,销售量413.8t,产值10894.1万元。
二、存在问题
(一)种植规模小且分散,难以形成规模效益
一是种植户缺乏稳定的销售渠道,许多农户常根据市场现价来确定自己的种植品种,或自己主观判断和抱着试一试的想法选择种植品种;二是市场价格波动大,种植户风险太大,严重制约中药材规模化种植;三是中药材生长期长,投资大见效慢,如种植667m2(1亩)重楼,须投资种苗、肥料、地租及人工费等共计2.5万元以上,投资太大,因此,大多数农民不敢冒险或缺少资金无法种植。
(二)缺乏政策引导,没有统一规划
目前,易门县中药材种植仍属企业、合作社和种植户自身行为。由于易门县财政资金紧缺,难以对种植户进行资金扶持,无法提高种植积极性,没有制定出台相关的扶持政策和具有可操作性的中药材产业发展规划或实施方案。
(三)缺乏技术指导,种植效益比较低
据普查统计,全县没有一家专门从事中药材研发和技术推广机构,也没有药材种植的专业技术人员,大多数农户只能凭自己总结种植经验。中药材普遍长势差、品质低,达不到预期的经济效益。
(四)缺乏龙头企业带动,农户抗风险能力较弱
目前,易门县还没有专门收购经营和初加工中药材的企业,农民不能及时掌握市场信息,与贸易商、企业、中药材研究机构没有沟通渠道,药材销售及价格均无保障。
三、对策建议
(一)强化领导,明确管理职责
一是把中药材产业作为易门县乡村振兴工作的一项重要特色产业来抓,将中药材纳入全县农业产业发展和巩固提升脱贫攻坚工作计划,根据资源优势,确定骨干品种,搞好品种搭配,坚持长短结合,以短养长,循序渐进,稳步推进;二是建议将中药材产业发展目标纳入县对乡(镇)相关部门年度综合考核范畴,并设立单项考核奖,以调动各乡(镇)和相关部门对中药材产业化建设的重视,推进中药材产业的稳步发展。
(二)加大药企引进力度,走企业带动农户的发展模式
当前,易门县还没有中药材产业发展的龙头企业。因此,首先是要千方百计改善投资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把引进更具实力的药企药商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其次是要以龙头企业为主体,深入乡镇村组及农户,把要推广种植的中药材品种对地块、土壤的要求以及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的承诺进行广泛宣传,引导农户选择适宜的土壤和地块进行种植。再次是要大力培育和扶持易门县小微中药材加工企业、合作社和经销商,不断壮大易门县药材中介组织和经纪人队伍。最后是要主动与全国知名药企和药商建立广泛联系,积极争取合作,为他们建立稳固上乘的药源供应和加工基地,促进全县中药材产业的发展壮大。
(三)认真筛选适合易门县种植发展的中药材品种
一是针对易门县中药材种植面积零散、分布凌乱、规模较小的实际问题,科学合理筛选出市场需求大、价格稳、投资小、见效快、效益高、药企订单收购的骨干药材品种优先发展,以最大限度地降低市场风险,调动农民种植发展中药材的积极性;二是进行合理搭配种植,如生长期较长的滇重楼、白芨、黄精与生长期短的丹参、玄参、柴胡、桔梗等合理计划种植,使农民年年都能从种植中药材中获得直接收益;三是在种植地域上,应选择那些相对边远、产业导向不明晰、种植基础较好、群众积极性较高的村民小组优先进行扶持发展,逐步扩大基地种植规模。
(四)实施科技兴药战略,促进药材品种提等升级
一是选好当家药材品种,大力培育滇重楼、白芨、黄精等适宜易门县地理环境生长、市场前景好的中药材品种,扩大基地种植规模,打造全省乃至全国特有知名品牌;二是引导药企建立科技种植示范基地,发展订单种植,组织农民种植品种优良、适销对路的药材品种,不断扩大基地规模,发挥典型示范带动作用;三是加强同大专院校、科研单位的合作,重点进行中药材野生抚育、良种选育、规范化种植、精细化加工等方面的技术研究。四是积极培养科技人才,按照“走出去、请进来”的原则,加大对农技干部、农民乡土人才和种植大户的培训培养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