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体育与文化共融的机理探析

2021-09-06谭平英周龙辉夏江涛

体育师友 2021年3期
关键词:共融体系体育

谭平英 周龙辉 夏江涛

摘 要:运用文献研究法,文化论、体育文化论等相关理论对体育与文化共融体系的构成要素、功能和人才培养机制进行论证;突现了体育与文化发展的目标性和功能性一致,两者核心要素和人才培育机制的相同性,有力佐证了体育与文化在促进人类发展方面的共通之处。

关键词:体育;文化;共融;体系

中图分类号:G80

文献标识码:A

DOI:

10.3969/j.issn.1006-1487.2021.03.015

2016年3月17日新华社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在这一纲领性文件中的第六十章“推进健康中国”中指出,要“广泛开展全面健身运动”“提高文化开放水平”[1]。由此可见,国家高度重视人民的健康,只有国民强身健体,体质提升,才能建设中国,才能传承与弘扬中华文化,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2016年5月5日,由国家体育总局发布了指导“十三五”时期体育改革发展的纲领性文件《体育发展“十三五”规划》。其规划更加重视“广泛开展丰富多样的全民健身活动”,更加重视“促进体育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鼓励体育工作者“加快推进运动项目文化建设,启动体育文化精品建设工程。充分挖掘体育的多元价值”,更加强调“把丰富多彩的体育文化理念融入体育事业发展的各个环节,为精神文明建设增添力量”。激励体育工作者和全民体育爱好者“以体育为载体阐释中国梦,推动中华体育文化走向世界”。这一重要的体育法规为体育文化的繁荣昌盛指明前进的方向。

1 体育与文化要素上的互通

1.1 表达的符号化象征符号随着文化的产生而产生,是最基本的要素之一。每种象征符号需要通过语言表达,所以,语言就成为人类进行沟通的媒介。在文字问世之前,文化语言是以象征符号的形式存在的。文化的符号有图形、声音、姿态、手势等;体育的符号则表现有指令,指示,讲解等,另外还有体育赛事中的服饰、手势、目光、体姿等非语言符号,它们如同语言,传递着信息,反映着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2]。体育与文化在语言的交流、 肢体的表达、声音的传递有共通之处,并且具有独特的可识别性 ,如北京奥运会的会徽,“中国印·舞动的北京”把运动元素与中国传统文化巧妙融合于一体,向世界展现了中国的神韵,体现了体育与文化紧密结合。无论是语言传达还是非语言传达都能展现体育与文化的融合所带来的巨大影响力。

1.2 价值的一致性价值观作为文化重要的构成要素之一,是社会成员对人或事物价值的判断,是对于人或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体评价,也是人们判断是非曲直的基本标准[3]。每个社会发展阶段的文化都具有相应时事的核心价值观,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高度重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4]。新型冠状疫情发生以来,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在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和统一指挥下,无论是在抗疫第一线,还是后方支援,中华民族再一次显示了众志成城、守望相助的团结精神;顾全大局、爱国奉献的奉献精神;团结合作、命运与共的担当精神;从容不迫、信心如磐的乐观精神。医护人员带领病人们一起做健身操,居民利用居家设备如台、茶几和客厅等空间,进行踢毽、乒乓球、冰球、羽毛球、舞狮等体育运动和游戏,全民抗疫精神与中华体育精神交相辉映。我们应始终秉持文化价值观与体育价值观的引领作用,它们均有利于人民自身的协调和发展,有助于提高人民的精神境界,在不同的時期不断、永恒地创造和赋予新的意义与价值。

1.3 规范的同构性体育和文化的规范是内在一致的。社会规范是文化的制度要素,社会规范是在既定社会背景下指导、制约人们行动的标准或准则。社会规范包括正式规范和非正式规范。正式规范是以法律、法规形式出现。正式规范主要包括规章制度和法律。非正式规范主要有社会习俗、民风、民德、乡规和民约等。体育的正式社会规范体现在体育法律法规。例如,为了保护体育运动参与者的身心健康与维护体育竞赛的公平秩序,我国相继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和《反兴奋剂条例》,体育具有社会规范引导和制约着社会行为的作用。体育非正式的规范主要包括体育习俗,体育道德、体育风尚等,属于一种无形的规范系统,其约束力来自大众的压力,即道德的制约。如,在正式比赛开始之前,双方运动员比赛前后向裁判员,对方互相握手致敬,否则可能受到巨大的舆论压力和道德谴责。所以,体育的社会规范突显与文化规范的相关联性和紧密性。

1.4 媒介的时代性二者的传播媒介都紧扣时代,都会利用最先进的媒介提高自己的曝光率。如网络媒体、手机媒体、数字电视的传播内容都集中于竞技体育领域的现象,利用先进的新媒体技术把奥运会、四大满贯网球赛、世界杯、NBA、CBA等精彩赛事呈现给群众。自从电子竞技纳入体育范畴后,出现了井喷式发展,它每年都吸引着成千上万的爱好者参与比赛,观赏热度传至13个国家,其先进的VR技术为体育增添了活力,给体育带来划时代的意义。在文化表现方面,国家体育场的设计强调外观美化、突出智能化和信息化,它的形态如同孕育生命的“巢”和摇篮,寄托着未来的希望,蕴含着人类文化艺术的经典。由此可见,体育与文化共同结合先进媒介向大众提供各种信息与娱乐服务,具较强的时代性。

1.5 目标的共同性依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相关文件,健康分为身体健康、社会适应与心理健康三个方面。而通过体育锻炼能达到以上的标准。通过体育锻炼,能强身健体,在个体锻炼项目过程中,还能丰富公民的健康生活,练就一颗坚忍不拔的强大内心。在团队锻炼当中,人们在与不同的人群交流,也促进了社会的交往,更加健全人格,从体育的“小社会”慢慢过渡到大社会当中,体育就像一座桥梁,人们想要通过,需要走完这段“桥梁”才更加适应社会的发展。文化的目标是丰富人民生活的内涵,繁荣经济状况,改善人民生活,提高人民的价值观、道德情操,这与体育是相通的。所以,体育与文化的终极目的是指向人们走向健康美好的生活。

2 体育与文化功能上的契合

2.1 促进群体认同文化认同具有很强的持久性和稳定性,体现在宗教信仰、饮食文化、子女教育、感情表达、代际关系等方面。如我国传统文化价值观里强调集体主义和集体成就,这与体育传统文化里的团结合作相一致。传统体育文化,根植于“天人合一”、阴阳八卦等基础理论,注重个人修养、追求“健”、“寿”,注重身心合一、动静结合,以精神升华和人格塑造为价值内涵,在传统体育文化贴上了辨识度极高的标签。证明了传统文化与传统体育文化在认同功能上的高度融合。体育与文化认同功能之间的融合更多体现在精神层次、心理基础、价值观念上。奥林匹克运动作为全人类水平最高、规模最大的体育盛会,它对于增进国家、种族认同有着重大的、不可替代的作用。由于各个民族、国家的高度参与,以及在全球的巨大宣传影响效应,奥运会成为各民族、各国家进行展演、交流的巨型舞台。从火炬传递到点燃圣火,从开幕式的入场到赛后的颁奖,这一系列过程,都渗透着文化的基因,成为国家与种族认同的重要契机。人们通过国旗、语言、文化、代表队来区别彼此来获得自己的国家认同;同样,以肤色、语言、习俗等方面的差别来获取自己的种族认同[5]。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 [6]”。新时代,如何提高文化自信,如何提高对传统文化,对传统体育文化的高度认同,是我们这一代亟需解决的课题。

2.2 强化社会规范马克思曾说过:“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的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下创造 [7]。”表达了人们无论做什么事都受到文化的影响,人们离不开文化背景、文化基础去行使自己的权利,总要受到文化的制约,因为文化为社会提供了一个模板或者范本。也正是这样,社会才得以良性地运行。体育同样具有很强的规范功能,如体育风尚、体育习俗等表现属于小准则,而涉及到体育法律法规、体育裁判等属于大规则,它制约着人们内心的准则,要求参与体育的人们“按规矩行事”,这一点则体现出体育与文化规范功能之间有机融合。

2.3 凝聚社会共识文化的整合功能是指文化使社会团结有了重要的基础[8],文化整合功能对民族团结与社会秩序起巩固作用,我国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之间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正是有赖于我国上下五千年历史文化的整合作用。体育亦有着类似的整合功能,例如体育在现代城市化建设中,就是通过体育的整合功能从而促进城市的发展,具体体现在:第一,体育可以培养一个城市的竞争力,包括大力发展体育产业可以促进城市的经济实力,可以完善一个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如2008年北京通过举办奥运会以及2010年广州通過举办亚运会,两座城市的基础设施得到很大程度的改善。第二,体育可以促进城市品牌建设,通过举办大型赛事提高城市知名度,例如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具有山水风光特色,同时也是全国知名的体育用品制造基地,因此富阳区提出了“山水富阳,运动休闲”的城市宣传口号[9],这无形中为富阳区打造了城市品牌。第三,体育可以促进城市的认同性,这种认同主要体现在一个城市的市民对所在城市所反映出的体育精神的认同。如,湖南省郴州市对“女排精神”的认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青少年奋勇向前;刘翔“亚洲有我,中国有我”的进取精神,引起了上海人民极大认同。

3 体育与文化人才培养的机制相似从社会文化的角度进行分析,文化人才的培养机制可分为:培养具有决策性、权威性的文化人才机制;培养具有专业性强的文化人才机制;培养基层性的文化人才机制。而我国培育体育人才机制大致分为:竞技体育人才机制;体育教育人才机制;休闲体育人才机制。社会文化人才培养机制和体育文化人才培养机制目标相似,都要培养高层、中层和基层人才:高层人才在各自领域能有一定的威信力,对社会有较高的影响,如文化领域中的高级公务员、高级企业家、高级专家;体育领域中的国家运动员、国家教练员。中层力量则主要是指技术性较强的人才,如文化领域的专业人士,体育领域中的体育教师。而基层人才是文化的土壤,如文化领域的草根阶层,体育领域的运动爱好者。可见体育与文化在培养人才机制上培育的方向,培育的目标,培育的机制层次吻合,具有较强的相同性和关联性。总之,体育与文化共融是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过程,它们互相传播,文化精髓通过体育呈现,增添全球璀璨夺目世界。体育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促进社会文明、提升人格精神。体育不断的更新才能为文化注入新的血液,增添文化的色彩。反之,只有挖掘文化的内涵,展示体育的特色,体育才能大放异彩。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EB/OL].新华社,[2016-03-17]. http://www.moe.gov.cn/jyb_xxgk/moe_1777/moe_1778/201603/t20160318_234148.html.

[2][9]陈岐岳.我国体育赛事物质文化建设及对策研究[J].运动, 2015(20): 13-14,109.

[3]郑杭生.社会学高论新修(第四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社.2013.71-73.

[4]习近平提出,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EB/OL].[2017-10-18].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710/18/c_1121820800.htm.

[5]陆小聪. 论体育的符号意义及其社会功能[A]. 北京论坛(Beijing Forum).北京论坛(2008)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文明的普遍价值和发展趋向:“奥运精神与世界和谐”奥林匹克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北京论坛(Beijing Forum):北京大学北京论坛办公室,2008:280.

[6]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N].人民日报,2017-10-28( 001).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一卷,585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8]刘瑾,齐书春.体育的社会整合功能与和谐城市构建研究[J].浙江体育科学,2013,35(02):14-17,32.

猜你喜欢

共融体系体育
共融共建共育,构建教育新生态
南京古巷熙南里重現明清“笪橋燈會”
仁爱至和 笃行达慧——至和教育的理念体系与实践体系构建
共融机器人
我们的“体育梦”
二米饭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
“三位一体”建体系 长治久安防哮喘
体育一家人
体育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