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情境教学模式的小学体能练习课操作程序及完善路径
2021-09-06刘群王莉静
刘群 王莉静
摘 要: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对广州市华阳教育集团体育学科教学大赛5节体能练习课的效果进行探讨,阐述情境教学模式下体能练习课的操作程序及完善路径,为小学体能练习课运用情境教学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
情境教学模式;小学;体能;程序;路径
中图分类号:G807.2
文献标识码:A
DOI:
10.3969/j.issn.1006-1487.2021.03.010
体能是通过力量、速度、耐力、协调、柔韧、灵敏等运动素质表现出来的人体基本的运动能力[1]。小学是人生的基础阶段,无论是身体还是知识方面,都需要打下坚实的基础。小学阶段,特别是10岁以前,科学、合理地进行体能练习有助于提高学生身体各方面能力。广州市学校体育工作要求提出:“小学阶段的学校,每班每周应安排1节体能练习课”[2]。文章对广州市华阳教育集团体育学科教学大赛5节体能练习课(水平二)的效果进行探讨,阐述了情境教学模式下体能练习课的操作程序及完善路径。
1 小学体能练习课的必要性
1.1 落实国家有关政策的需要2021年教育部学生体质健康抽测复核组发布2016-2020全国学生体质健康报告,报告指出2020年全国中小学生视力不良检出率高达67.4%,五年间全国学生超重和肥胖比例逐年上升。改革开放40年来,学生体质健康问题持续得到国家领导人的重视,国家相继出台了多项政策。2020年8月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印发《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同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文件明确指出,“改进中考体育测试内容、方式和计分方法,科学确定逐步提高分值”。由此可见,在小学需开展体能练习课,提高基本运动能力,是落实国家有关政策的需要。
1.2 提升学生体能的需要《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水平一和水平二的目标分别提到“学习基本的身体活动方法和游戏”“提高基本身体活动和完成体育游戏的能力”[3],可以看出,在小学阶段,基本活动能力的发展和提高是非常重要的目标。具备了较好的身体素质,才能为后续学习比较复杂的运动技能和运动项目打下坚实的基础。有效的体能练习有利于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强化力量、速度、耐力、协调、柔韧、灵敏等运动素质,塑造良好的身体体型,从而显著提升身体各器官的环境适应能力和免疫能力。良好的体能对小学生运动习惯的养成至关重要。
2 小学体能练习课运用情境教学模式的意义
2.1 提升学生体育锻炼兴趣儿童天生爱听故事、充满奇思妙想,喜欢有节奏的音乐、舞蹈和角色扮演的游戏活动,特别容易投入其中,将自己的情感转移到感知对象,因此小学的体能练习课运用情境教学模式是比较好的选择。从小学生的生理特点来看,水平二的学生有一部分已经具备一定的基本活动能力,但学习较为复杂的运动技术还为时过早。小学阶段的体育课应选择非运动技能类教学模式为主,如情境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宽松的无较大技术难度的条件下,通过加大运动负荷,发展身体素质;同时通过欢快的运动氛围、易于获得成功的练习活动,体验运动的乐趣”[4]。
2.2 提高学生体育锻炼的主动性体能练习是一个较为艰苦的过程,练习的本身相对枯燥、单调,需要重复一定的次数才能达到效果,如果训练的方式不正确,可能让学生对体能练习产生抵触情绪。对此,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自主能动性,促使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体能练习中,这样才能有效发展学生体能。情境教学能激发学生学练兴趣,将需要练习的内容,由单个到组合,由简单到复杂,由易到难,通过创设的情境循序渐进地开展,也可进行游戏或者竞赛,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体能练习的各项任务。
2.3 营造良好的体育课堂氛围情境教学主张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从练习和活动中学习,教学过程愉快而轻松,在课堂中学生不仅开心,更是主动投入课堂各项活动学练的状态。让学生在情境中不知不觉地完成具有一定强度负荷的体能练习内容,师生共同专注于课堂,教学互动活跃,师生关系融洽,生生互动热烈,互帮互助的集体精神得到发扬,学生的心理、情感得到有效发展。
3 情境教学模式下体能训练课的一般程序根据小学体育课的特点,情境教学模式可分为下述四个步骤进行:设置情境、进入情境、体验情境和再现情境[5]。
3.1 设置情境创设情境是关键,可依据教学内容创设情境、依据教学要求创设情境、依据教学目标创设情境,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创设相关场景,场景可虚可实。例如《发展协调素质》一课,创设飞夺泸定桥的情境,利用自制器材布置了重重障碍。《发展综合体能》一课,教师利用简易的体能训练器材标志碟布置了森林的场景。
3.2 进入情境情境教学中,“情境”是“人化”的,需要引入才能生成。可通过提问引入情境,通过语言描述情境,通过日常生活展现情境[6]。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中,为后续高效的学习奠定基础。例如《发展灵敏素质》一课,教师语言引导,学生闭上眼睛跳一下,进入时空隧道,重回1921年的嘉兴南湖红船。
3.3 体验情境体验是核心,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扮演适当的角色,进行情境体验。例如《发展协调素质》一课扮演小战士,参与各种过障碍物的训练;《发展综合体能》一课扮演熊大、熊二的角色,教师扮演光头强的角色,师生互动斗智斗勇。在情境体验的过程中,配以符合特定情境的音乐,使学生获得直接、丰富和生动的情感体验,在轻松愉悦的情绪下,一次又一次地完成各体能练习内容。
3.4 再现情境再现情境是对整个教学过程的小结,教师要及时对学生的表现进行客观评价,使学生在重温的快乐过程中回顾课的内容。
4 情境教学模式下小學体能练习课效果分析
4.1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体育教学的最终目的不仅仅是培养学生健康的身心,而是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情境教学模式注重“情”和“形象”,在活动和练习的同时进行德育渗透,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升学生综合素质。5节体能练习课通过情景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渗透了红色教育、党史教育,励志教育、环境教育、安全教育(表1)。
4.2 获得丰富的生活和情感体验情境教学模式下的体能训练课,在多种方式创设的有趣的情境中进行体能练习(表1)。例如:《发展协调素质》一课,通过场地器材布置,设置各种障碍物,创设泸定桥的情境;《快速反应能力》一课,创设勇敢小军人的角色,利用枪林弹雨的背景音乐创设冲锋陷阵突破敌军封锁线的情境;《发展综合体能》一课,通过创设熊出没动画片里的情境,设置重重关卡。在丰富的、充满趣味的情境中,学生成为主体,学生愿意对情境持续性地关注,全身心地、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和练习,获得不同的生活体验,产生丰富的情感体验。
4.3 落实运动负荷和体能要求的过程5节体能练习课运动负荷监测包括:平均心率、运动强度、运动密度、有效运动时长、平均距离和平均步数(表2)。
《中国儿童青少年体育健康促进行动方案(2020-2030)》提出体育课堂要高度重视和落实:运动负荷、体能和运动技能。由表2可以发现5节课的运动密度都超过了75%,平均心率在140~160次/分钟,5节课都达到了优质体育与健康课的要求。
4.4 提升课堂效率由表2可知,4节课的有效运动时长超过了30分钟,发展协调素质的障碍跑和发展耐力素质的匀速跑,两节课平均距离在1.5-2千米,平均步数在2500-3000步。情境教学模式下的小学体能训练课,各环节衔接紧密,有效提升了课堂效率。
5 情境教学模式下体能练习课的完善路径
5.1 合理控制运动强度由表2可知,5节课的运动密度在80%以上,最高达到92%,运动密度偏高;心率指数大于1.9,偏高;展示课例最高心率平均值均大于195次/分,其中有2节课大于200次/分。由此可见,5节课的运动密度和运动强度偏大,具有一定的安全隐患。5节课存在开始阶段和准备阶段的心率偏高,结束阶段心率恢复较慢的问题。
5.2 严守循序渐进的原则在小学体能练习课运用情境教学模式时,需要认识到低中年级的学生非常喜欢此方式,学生一上课就容易兴奋起来,各项活动的运动负荷安排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在大强度练习后要预留足够的时间,做好针对性的放松活动。
5.3 进行动态调整体能练习课的运动强度和负荷一般不会太小,教师在课堂上要仔细观察,通过学生的呼吸、出汗、脸色和参与练习的积极性来判断运动负荷是否合理,及时进行调整。基于情境教学模式下体能练习课,学生在有趣的情境中进行体能练习,获得丰富的生活和情感体验;各环节衔接紧密,有效地提升了课堂效率;达到运动负荷、技能和体能的目标;落实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
畅鹏. 田径运动在中小学生体能训练中的实践应用[J]. 青少年体育, 2019, 72(04):68-69.
[2] 钟卫东.以提升学生体质体能为抓手探索广州市学校体育发展新思路[J].体育教学.2018,38(12) :27-28.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4] 邵伟德.体育教学模式论[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5.
[5] 辛宪军.基于情境教学模式的小學体育教学实验研究[J].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7,33(06):108-111.
[6] 刘慧.论情景式教学模式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J].考试周刊.2014(95):104-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