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幼儿告状行为的表现形式及教师的指导策略
2021-09-06尤静
尤静
在幼儿园里几乎每天都会出现幼儿向教师告状的情况,如“老师,他刚刚打我”“老师,他刚刚骂我”“老师,他把饼干丢到地上了”等等。幼儿的告状行为引发了笔者的研究兴趣。据调查资料显示,幼儿园每天约有60%的幼儿会向教师告状,有的孩子每天告状次数达5次之多。有的教师能根据幼儿告状的原因细心地观察分析并给予积极回应。但有的教师由于时间和精力的限制,对于幼儿的告状行为会给予消极的反馈,如对幼儿的告状行为置之不理,等等。
幼儿告状行为是指幼儿在幼儿园生活中受到同伴某一方面的侵犯,或者发现同伴的某种行为与幼儿园的集体规则、教师的某项要求不相符合时,向教师发起的一种互动行为。如果教师对幼儿的告状行为处理不当,会影响幼儿之间、幼儿和教师之间的良好关系,会对幼儿形成良好的性格产生不利影响。
在幼儿园里,幼儿告状行为是一种普遍现象,是幼儿社会化的常见行为之一,是幼儿与教师之间的一种互动。大班幼儿的告状行为有其特殊的心理活动,告状的目的较为复杂。因此,笔者密切观察了班级幼儿的告状行为,了解了大班幼儿告状行为的表现形式和产生告状行为的心理因素,同时探究了教师处理幼儿告状行为的策略,以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
一、大班幼儿告状行为的表现形式
为了得到更多、更翔实的资料,笔者从幼儿的日常生活中总结了大班幼儿较为典型的几类告状行为的表现形式。
(一)寻求教师帮助类告状
案例:大班阅读区有很多图书,其中有一本是晨晨带来的新书《大迷宫》,小朋友们对这本新书都非常感兴趣。今天正好轮到晨晨所属的小组看书。这时,欣欣气冲冲地跑来告状:“晨晨不让我看《大迷宫》,这本书是我先拿到的。”晨晨哭着说:“这本书是我带来的。”
分析:大班幼儿的认知还不够完善,遇到问题只会寻求教师的帮助。同时,大班幼儿的分享意识较弱,欣欣与同伴发生纠纷时会主动寻求教师的帮助,并在教师的调解过程中学到了解决同伴纠纷的办法。
(二)表现自己类告状
案例:在大班的科学活动中,教师让幼儿在黑板上编写房子的门牌号。月月一直在下面把手举得高高的,大声喊:“我会!我会!”当看到别人数字写错时,她会立刻站起来告状:“他写错了!应该是……。”一脸得意的样子。
分析:大班幼儿的自我评价能力较差,但非常重视教师的评价,比如得到教师发放的小红花会很开心。案例中的月月想借助告状行为引起教师的注意,同时也想得到教师的表扬。
(三)推脱责任类告状
案例:在大班的美术活动中,大家都在画画。柔柔突然跑来说:“老师,小宇在我的桌子上乱画。”小宇看到教师走来就立刻反驳说:“是她先画在我这里的。”
分析:对于大多数幼儿来说,心里都非常害怕教师的当面批评,为了不被批评,他们会想办法推卸责任,有时甚至会用说谎来逃避责任。于是就出现了“恶人”先告状的情况。
(四)同情心驱使类告状
案例:睡午觉时,琳琳刚盖好被子,小天就把琳琳的被子抢走了。琳琳哭了起来,旁边的文文看到了这种行为,对小天的行为感到非常气愤,于是她安慰了琳琳并向教师告状。教师立即阻止了这一行为,指责了小天并表扬了文文。
分析:大班幼儿具备了一定辨别是非的能力和具有同情心。当幼儿看到其他小朋友受同伴欺负时,会不自觉地产生一种怜悯心理。文文的行为说明她具有一定的同情心和正义感,能分清行为的是非、好坏。
(五)维护规则类告状
案例:小栩非常讨厌吃胡萝卜,每次吃菜或吃点心时都不吃胡萝卜。一天大家在吃午饭时,超超突然跑来说:“老师,小栩不吃胡萝卜,还把胡萝卜都扔在了桌子上。”教师走过去告诉小栩:“胡萝卜很有营养,你不能挑食,不能把胡萝卜扔在桌子上哦。”
分析:大班幼儿的年龄虽小,但具备了一定的道德准则和纪律意识。他们的告状既不是因发生纠纷,也不是为表现自己,而是为了揭发他人不恰当、违纪的行为。案例中的超超认为小栩不吃胡萝卜并扔在桌子上的行为是不对的,所以向教师告状。
二、教师应对大班幼儿告状行为的指导策略
从分析中可以看出,大班幼儿的告状动机各不相同。大班幼儿的认知水平较低,仍处于初步发展阶段,他们的思维能力、独立性较差,依赖性较强,他们无法完整、全面地评价周围发生的事情,也不能应付和处理发生在他们身上或周围的问题。幼儿一旦出现问题或遭到挫折,会频繁地出现告状行为。因此,教师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幼儿的告状行为,有针对性地采用科学有效的方法进行处理和引导。
(一)重视和关注幼儿的告状行为
在幼儿出现告状行为时,教师要耐心、认真地听完幼儿的表述,客观、理性地处理问题,让幼儿学会友好地与同伴相处。同时,教师要平等地对待每个告状的幼儿,不能用区别的眼光看待他们。
(二)了解幼儿告状的动机和目的,区别对待
当幼儿来告状时,教师不能隨便表态,因为随便表态可能会让幼儿错误理解或扭曲原有事实。大班幼儿的告状动机要比小中班幼儿多,心理因素也各不相同,因此教师要采用不同的指导策略应对幼儿的告状行为。
对于寻求教师帮助类告状:教师要先问清楚事情发生的经过,分析大班幼儿告状时的心理动机。为了培养幼儿的独立性,教师可以先鼓励幼儿尝试自主解决问题。当幼儿自己解决不了时,教师可恰当引导幼儿,让幼儿学会处理和同伴之间的纠纷。
对于表现自己类告状:一方面,为了培养大班幼儿的积极性,教师应肯定他们的良好表现;另一方面,大班幼儿的是非意识不强,教师要注意某些幼儿为寻求表扬而出现谎报、乱告状等行为。
对于推脱责任类告状:教师要清楚了解事情的原始经过,分析大班幼儿告状行为的心理动机,给予其正确的教育引导,让幼儿能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及时改正,培养幼儿团结友爱的意识。
对于同情心驱使类告状:教师在了解事实后要对那些敢于制止、揭发他人不良行为的幼儿给予表扬和鼓励,为其他小朋友树立良好的榜样。而对于那些常常欺负别人的小朋友,教师要想办法让他们意识到自己的错误。
对于维护规则类告状:大班幼儿具备一定的规则意识,如果幼儿违反了规则,教师应及时指出并予以纠正。同时,教师对幼儿的检举行为应视情况决定是否给予鼓励。
对于其他因素类告状:教师可组织大班幼儿开展看绘本、听故事等活动,以丰富大班幼儿的感性经验,增强大班幼儿的独立性,提高大班幼儿辨别是非的能力。同时在日常生活中教师也可以让大班幼儿学会自主解决问题,从而减少告状行为。
(三)培养幼儿的独立性,增强幼儿的自信心
幼儿告状是想让教师帮忙处理问题,但这会导致幼儿越来越依赖教师。因此,教师应引导大班幼儿尝试自己解决问题。在大班幼儿出现纠纷时,教师可以鼓励幼儿自主思考,引导幼儿相互协商,让幼儿独立解决问题。大班时期是幼儿形成合作、分享、同情等品质的关键时期,教师可将教育渗透于幼儿一日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在生活中让幼儿逐渐学会和同伴合作、分享。
(四)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幼儿教育观
现在的幼儿大多是独生子女,缺乏分享和合作意识。有的家长甚至以一些错误的观念教导幼儿,如在幼儿园里不能吃亏、别人打你一定要还手等。教师要帮助家长改变这些错误的教育观念,引导家长在生活中教会幼儿分享、合作,帮助幼儿树立自信心,告诉幼儿遇到困难时应寻找教师或同伴一起解决问题。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相城区北桥中心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