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班幼儿在区域活动中分享行为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2021-09-06陆溢玮

幸福家庭 2021年8期
关键词:勾线莎莎妮妮

陆溢玮

在学前教育阶段,幼儿的分享行为是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分享行为对幼儿的认知、个性的形成至关重要。本文通过观察中班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的分享行为,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分析。

一、中班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的分享现状

在幼儿园经常会听见“老师,他不给我玩”“老师,他抢我玩具”等诸如此类的告状。在区域活动中,幼儿经常会出现争抢玩具的现象,最先拿到玩具的幼儿会认为“这是我先拿到的玩具,是属于我的”,会把玩具当成私有物,不愿意与人分享。幼儿的年龄较小,身心发育还不够成熟,缺乏分享意识,没有掌握向同伴寻求玩具的正确方法。

二、中班幼儿在区域活动中分享行为存在的问题

(一)幼儿不愿与他人分享

今天的科学区十分热闹,教师在科学区里投放了新玩具。恺恺和皓皓在科学区玩游戏。恺恺看到了新奇的滚轮滑梯,迅速把这个玩具揽在怀中,准备开始自己的赛车游戏。这时,皓皓也看到了这个玩具,他也想玩。皓皓问恺恺:“我可以和你一起玩吗?我可以用我的玩具和你交换。”恺恺却说:“不可以,你去玩别的!”皓皓与恺恺开始争夺玩具,但皓皓抢不过恺恺,他大哭了起来。

在这个案例中,皓皓希望能与恺恺一起玩玩具,而恺恺却将玩具占为己有,不愿意分享,导致两人争抢玩具。没抢到玩具的皓皓哭了起来,他认为可以用哭闹的形式强制让恺恺把玩具分享给他。家长往往认为孩子还小,不用刻意教导他们学会分享,所以当幼儿遇到需要分享的情况时,他们会对分享行为产生强烈的抵触情绪,而家长则会立刻去哄他们并停止对他们的教育,这不利于幼儿分享行为的养成。家长是幼儿的第一任老师,同样也是幼儿学习的榜样。因此,家长应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在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向幼儿灌输分享的观念,及时表扬幼儿的分享行为,让幼儿感受到分享行为的乐趣和重要性。

(二)幼儿不懂得与他人分享

今天中四班美术区的小朋友都在画菊花。妮妮突然哭了起来,老师看到后,询问她的同伴:“莎莎,妮妮怎么突然哭了?”莎莎拿着手里的勾线笔说:“因为她的勾线笔没有墨水了,她想抢我的,我没给她。那妮妮怎样才能不哭呢?”老师知道原因后认真地对莎莎说:“现在我们教室里没有勾线笔,老师待会去拿。莎莎你画完之后可以先把勾线笔借给妮妮吗?”莎莎听到后,将手中的勾线笔借给了妮妮,妮妮停止了哭泣。

该案例中,莎莎不懂得如何分享自己的勾线笔,看到同伴妮妮哭泣,不知道该怎么办。笔者发现很多幼儿并不排斥分享自己的物品,只是他们不懂得如何分享。当同伴抢夺幼儿独自占有的物品时,幼儿会出现排斥抵触的情绪和行为,认为同伴想要抢夺走自己的物品,但是当幼儿知道同伴只是想和自己一起分享时,他们便会同意分享。无论是家庭教育还是幼儿园教育,首先要让幼儿知道什么是分享,其次要让幼儿意识到分享行为的重要性,最后再教授幼儿如何分享。

三、中班幼儿在区域活动中出现不分享行为的原因分析

(一)教师的强制性教育方式

中二班的阅读区里有小朋友们从家里带来的很多图画书,其中有一本名为《汪汪队立大功之水塔抢修大行动》的书,许多小朋友都喜欢这本书。今天宸宸和牛牛因为这本书吵了起来,两人都不肯让步,直到其他的小朋友告诉了教师。教师对此事表现得十分不耐烦,立马用凶狠的眼神暗示他们停止争吵。幼儿收到了教师传递的眼神信息,便安静地坐在小椅子上。随后,教师把幼儿争抢的书收了起来,从图书架随便拿了两本书分给了他们。他俩拿到书后乖乖地坐在自己的位置上看了起来。

在这个案例中,教师虽然用眼神提醒幼儿停止争抢行为,但教师是以权威者的身份控制幼儿的行为。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并没有与幼儿交流,也没有询问幼儿争抢的原因,只是命令性地要求他们停止争抢。这时的幼儿停止了争抢行为并不是因为他们学会了分享,而只是顺从教师的命令。从表面上看,教师好像解决了幼儿分享过程中的问题,但实际上教师只是用自己身份的权威强制幼儿停止了争抢,并没有对幼儿的分享行为进行教育,幼儿还会出现类似的情况。因此,教师不应以控制的方式教导幼儿,应让幼儿自身主动学会分享,让幼儿意识到分享的重要性,让幼儿感受分享行为带来的乐趣。

(二)教师对幼儿分享行为的培养不够深入

今天中三班美工区画画的主题是“美丽的小花儿”,孩子们都在开开心心地画着,只有云云拿着油画棒呆坐着。这时西西来到云云面前,想要借她的画笔,但是被云云拒绝了。之后又来了好几个小朋友想邀请她一起画画,她都不愿意参加。于是,教师坐到云云的旁边对她说:“云云,你为什么不和其他小朋友一起去画画呢?你可以把你的油画棒拿出来和大家一起分享,这样小花儿的颜色会更丰富哦!”云云听后默不作声。教师又说道:“你看大家都在分享自己的画笔,你把画笔分给其他小朋友一起用好吗?”说着,教师拿着云云的画笔准备分给其他小朋友,但云云立即大哭。教师为了安抚云云的情绪,只能将画笔还给了云云,也没有再要求她和别人分享。在整个活动过程中,云云一直拿着自己的画笔默不作声,也不参与画画,直到区域活动结束。

本案例中,教师在指导幼儿分享行为的过程中遭到了幼儿的抵触。首先,教师在云云出现不愿意分享的行为时给予了引导,但该教师只是做了一般性的指导,并没有对问题进行深入探究。其次,在云云对分享行为产生了抵触情绪后,该教师放弃了引导云云,失去了耐心,并没有进一步了解云云哭的原因以及云云出现抵触情緒的原因。

(三)教师的不作为态度

今天中五班建构区的主题是“火箭”,幼儿之前对火箭有所了解,具有相关的知识经验。这次建构区活动的目的是让幼儿运用多种材料搭建火箭。花花和君君坐在一起拼着自己的火箭,不一会儿,花花就拼好了火箭,教师看到后及时给予了花花鼓励。花花完成搭建后想要抢夺君君手中的材料再搭一个,而君君认为这是属于自己的材料,不想分享给花花,两人争吵了起来。此时,教师看到君君和花花在争吵,并没有及时干预、指导她们,而是选择了不采取任何措施,继续忙着自己的事情。

本案例中,教师对幼儿的争吵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对于不愿分享的幼儿,没有采取任何的教育措施,放任幼儿争抢,导致幼儿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无法养成分享行为习惯。教师是幼儿养成分享行为的指引者,对于不愿分享的幼儿应给予积极指导,变消极旁观式指导为积极参与式指导。

总而言之,教师应努力提高自身职业素养,重视并有目的地培养幼儿的分享行为,及时更新补充所需的知识和技能,在幼儿一日生活中,积极开展培养幼儿分享行为的活动。教师还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自身的指导能力,积极探讨,把握住教育契机,培养幼儿的分享意识。

(作者单位:江苏省张家港市北庄幼儿园)

猜你喜欢

勾线莎莎妮妮
妮妮猪
石子变水果
鳄鱼大嘴巴
同类(共4则)
轻而易举/神清气爽
妮妮猪
妮妮猪
狗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