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给松鼠 投了毒
2021-09-06斯年
斯年
某自然保护区内,一只松鼠蜷缩着身体,口吐白沫,双目圆睁,艰难地咽下了最后一口气。
动物学家安教授看到松鼠尸体后便肯定,它属于非正常死亡,死因极有可能是中毒。
不过,松鼠中毒是人为还是意外尚有待商榷。
安教授握了握拳头,暗暗发誓:无论如何,他都会查出真相,还枉死的松鼠一个公道。
人为还是意外
松鼠死亡前的几天一连下了好几场雨。
森林里空气湿润、温度适宜,萌发了许多蘑菇。
安教授知道松鼠的餐单里除了各种坚果、嫩芽等,还有美味的蘑菇。有些勤劳的松鼠甚至会在晴朗的天气里,采蘑菇晒蘑菇干,之后储存起来当余粮。
“它会不会是误食了有毒蘑菇从而中毒身亡呢?”安教授首先将目光锁定在蘑菇上。
为了验证自己的猜测,安教授对松鼠的尸体进行了解剖。他将松鼠胃中未消化的食物一一化验,结果完全没发现蘑菇的影子,反而找到了一些未消化完的麻雀雏鸟肉。而导致松鼠身亡的,正是这些肉中的“毒鼠强”(一种老鼠药)成分。
安教授一拍脑门:差点儿忘了松鼠还有这个特点——别看松鼠长得可爱,它们一有机会也捕昆虫、掏鸟蛋、捉雏鸟。
到这里他已经可以确认:松鼠中毒确系人为。但凶手下手的目标不是松鼠,而是麻雀。不过,麻雀也是受保护的动物,竟然有人在保护区内给明星动物投毒?
不把这人揪出来能成吗?
中毒的雏鸟
目前,摆在安教授面前的难题是:凶手为何会给麻雀投毒?他是直接给麻雀投的毒,还是通过其他手段间接投的毒?
能从松鼠胃中的死亡麻雀身上得到的有效信息并不多。这只可怜的小家伙具体是吃了哪种食物引起中毒,安教授根本无从得知。
也就是說,宝贵的线索到了这里,断了。
安教授并没有就此放弃,他试图通过其他方式寻找新的线索——麻雀妈妈往往一次抚养4~6只雏鸟。如果其中一只中毒,同一窝的其他雏鸟说不定也有中毒的。
安教授必须尽快找到其他中毒的麻雀雏鸟,以免再有别的动物误食后酿成悲剧。
几个小时后,安教授在一棵大树下找到了另外两只毒发身亡的麻雀雏鸟。
进一步解剖后得知,这些麻雀雏鸟中毒的原因是食用了有毒的老鼠肉,进而造成二次中毒,而不是直接食用了老鼠药。
由此得知,凶手投毒的对象也不是麻雀,而是老鼠。
吃肉的麻雀
可是,人们常见的麻雀不是吃谷子,就是啄草籽,它们好端端的怎么会吃老鼠肉?
这个问题打开了安教授的思路——成年麻雀虽然大多吃素,但是有机会吃肉时它们也会吃肉,尤其是它们喂养雏鸟的时候,会抓虫子给雏鸟吃。和谷子或草籽比起来,虫子中含有更多的优质蛋白质。麻雀雏鸟吃了这种柔软多汁的“婴儿餐”消化得更快,长得更壮。等到雏鸟长大后,它们才会和鸟爸鸟妈一样荤素都吃。
所以,还没有觅食能力的麻雀雏鸟胃里的毒鼠肉不是它们自己找的,而是鸟爸鸟妈喂给它们的。
但是,麻雀不是猛禽,就凭它们的小个头,猎食老鼠的可能性几乎为零。可见,麻雀和老鼠之间,应该还有“中间动物”。
谁是“中间动物”
抓了老鼠,又将老鼠肉“转手”给麻雀的“中间动物”究竟是谁呢?
是老鼠的宿敌猫?是野外相对常见的食鼠蛇类?是捕鼠行家猫头鹰?还是“日食老鼠好多个”的黄鼠狼?
“都有可能啊!”一想到这里,安教授简直看谁都像“帮凶”。
接下来,安教授在方圆两三千米(麻雀的活动区域)的范围内进行了调查,也确实发现了野猫、蛇、猫头鹰和黄鼠狼活动过的踪迹。
于是,这个神秘的“中间动物”消失了——谁都有可能,同时谁都没法确定。
要不是不能这么做,安教授真想把它们都抓起来,一一拷问。
案件到这里似乎再次陷入僵局。安教授只好换个思路进行分析调查。比如,这些作为“中间动物”的猎食者为什么会把老鼠肉,还是有毒的老鼠肉“给”麻雀?
按照常理来说,这些猎食者不吃麻雀就算嘴下留情了,怎么可能主动给麻雀食物?所以,应该是猎食者吃了有毒的老鼠肉后,发现味道不对,把老鼠肉吐出来,再被麻雀捡到的。至于老鼠为何会中毒——肯定是有人为了灭鼠放了老鼠药。
这个环节也不难证实。
森林附近只有七八户人家,安教授一一走访后,最终从一户人家的口中证实了自己的推断。
案件还原
现在,让我们把这个案件从头捋一捋——
山脚下,有户人家家里闹了鼠害。为了灭鼠,主人在自家屋子的角落投放了老鼠药。
几只老鼠吃药后中毒。它们晕晕乎乎四处乱窜时,恰好遇到了附近一只觅食的野猫(破案了破案了,“中间动物”是野猫)。
野猫吃了有毒的老鼠后觉得身体不适,它赶忙吃草催吐,险险捡回一条命。
一只忙碌的麻雀妈妈四处给嗷嗷待哺的雏鸟找肉吃时,偶然发现了一堆未消化的肉(野猫的呕吐物),于是,它分几次把肉叼回家喂孩子。
不知情的麻雀雏鸟吃了有毒的老鼠肉后中了毒。其中一只雏鸟挣扎着掉出巢后,刚好遇到一只饥饿的松鼠。松鼠二话不说,几口解决了奄奄一息的雏鸟。不久后,它毒发身亡。
山脚下的那户人家肯定没想到,在自己家里投放的老鼠药竟会导致数千米外的一只松鼠丧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