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完全性Carney三联征一例
2021-09-06周晓丽
林 敏 周晓丽 黄 锦
1 临床资料患者男,38岁,2019年12月4日因“上腹部不适2个月”就诊。患者10年前因肺多发软骨瘤行局部肿瘤切除术,术后肺组织病理诊断:肺左上叶多发性软骨瘤。过碘酸希夫反应(+)。免疫组织化学染色:S-100(+),p53(-),Ki-67(-),波形蛋白(-),细胞角蛋白(-)。余无特殊疾病史,无家族性遗传病史。体格检查:一般情况良好,浅表淋巴结未触及,心、肺、腹部未见异常体征。门诊胃镜检查见胃体、胃底散在多发半球形隆起,最大1枚位于胃体上部后壁,大小为2.5 cm×2.0 cm,表面光滑,质地硬。初步诊断:胃多发黏膜下隆起,间质瘤可能。为进一步诊治收住入院。入院后查血常规、凝血常规、肝肾功能、肿瘤标志物(AFP、CEA、CA19-9、CA724、骨胶素、前列腺特异性抗原)等检查,结果均为正常。胸部CT提示两肺多发占位,伴钙化,结合既往病史考虑肺多发性软骨瘤(图1);腹部CT提示胃小弯侧占位,间质瘤可能;肾上腺未见占位。
图1 胸部CT检查见两肺多发占位(箭头所示),伴钙化(A、B为不同平面)
白光内镜检查提示,胃体、胃底散在多发半球形隆起表面光滑,最大1枚病灶位于胃体上部后壁。超声内镜(EUS)检查提示,病灶起源于固有肌层,呈低回声,内部回声均匀,包膜完整,无血流信号;最大1枚病灶约2.5 cm×2.0 cm,内部回声不均匀,局部可见无回声区(图2)。
A、B、C 白光内镜检查提示,胃体、胃底散在多发半球形隆起(箭头所示),表面光滑,最大1枚病灶位于胃体上部后壁D EUS检查提示,病灶(箭头所示)起源于固有肌层,呈低回声,内部回声均匀,包膜完整 E、F EUS检查提示,病灶(箭头所示)大小约2.5 cm×2.0 cm,病变起源于固有肌层,呈低回声,内部回声不均匀,可见分隔,局部可见无回声区,包膜完整图2 白光内镜和EUS检查
为进一步明确胃黏膜下隆起病变的性质,于2019年12月6日行内镜下瘤体诊断性切除术(图3)。术后病理诊断:间质瘤,极低危险度。免疫组织化学染色:CD34(+++),CD117(+++),Dog-1(++), Ki-67(阳性<5%),细胞角蛋白(-),平滑肌肌动蛋白(-),S-100(-),肌间线蛋白(-)。结合患者病史、影像学检查、内镜检查和病理学结果,诊断为不完全性Carney三联征。考虑患者目前间质瘤风险程度较低,建议患者密切随访。
A 选择胃体下部大弯前壁侧瘤体(箭头所示)行诊断性切除 B 瘤体起源于固有肌层,行全层切除术 C 瘤体完整切除,术后创面予荷包缝合 D 瘤体大小1.5 cm×1.0 cm E 术后组织病理学检查(H-E染色,×200) F 术后标本CD117阳性,提示为间质瘤,极低危险度(免疫组织化学染色,×100)图3 内镜下瘤体诊断性切除术
2 讨 论Carney三联征于1977年首次由Carney提出,包括胃肠道间质瘤(GIST)、肺软骨瘤和肾上腺外副神经节瘤,且肿瘤呈多发性[1]。完全性Carney三联征表现为以上3种肿瘤,如发现其中2种肿瘤,即不完全性Carney三联征,最常见的是GIST合并肺软骨瘤。该病非家族遗传性,发病机制仍不清楚。发病年龄为5~50岁,女性多发。其大体形态特征包括:多病灶,多部位, 淋巴脉管容易受侵犯, 偶尔有淋巴结转移[2]。与散发性的GIST不同,Carney三联征的GIST很少出现c-kit和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受体α(PDGFRA)基因突变,通常表现为琥珀酸脱氢酶(SDH)缺陷型[3]。Carney三联征的GIST进展缓慢,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预后主要取决于其生物学行为。建议本例患者密切随访。肺软骨瘤是罕见的软骨性肿瘤,临床上往往容易被误诊为肺转移瘤,在形态上类似于肺错构瘤。尽管两者均为良性,但考虑到肺软骨瘤与Carney三联征的关系,正确的诊断十分重要。研究证实,组织学上难以鉴别肺软骨瘤与错构瘤时,SDH-B免疫组织化学检查可作为鉴别两者有效的方法。SDH-B表达缺陷常见于肺软骨瘤,有助于诊断Carney三联征[4]。肺软骨瘤目前往往被认为是具有良性生物学行为的肿瘤,生长缓慢,数年内表现稳定,多无临床症状。在本病例中,患者在10年随访过程中肺软骨瘤病灶稳定,未引起明显临床症状。国内研究[5]报道,肺软骨瘤手术治愈率为44%,术后复发率为56%。临床中遇到肺多发软骨瘤或胃多发GIST的患者,应考虑Carney三联征可能,并在日后密切随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