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例析“社会责任”素养视域下高考生物试题的育人功能——以近三年全国卷试题为例

2021-09-06

中学生物学 2021年6期
关键词:社会责任理科试题

李 博

(陕西省西安市铁一中学 陕西西安 710054)

《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将“核心素养为宗旨”作为高中生物学课程的基本理念。从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和社会责任等四个维度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重要体现。“社会责任”是参与个人或社会事务时,基于生物学的认知而作出理性的分析和判断并解决生产生活问题的担当和能力,亦是生物学科育人的终极目标。“社会责任”素养主要涵盖了“关爱生态,保护环境”“尊重生命,崇尚健康”“文化自信,乐于奋斗”“关注现实,勇于实践”4种责任。高考命题中引导学生“社会责任”素养发展的内容体系,在体现了新时代高考人才选拔功能的同时,也以更积极的姿态、更灵活的策略展现育人功能。下面结合近三年高考生物全国卷试题,举例探讨“社会责任”素养视域下高考试题的育人功能。

1 “关爱生态,保护环境”的社会责任

十九大提出了“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努力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思想。生态学研究中涉及的害虫防治、生物资源合理利用、环境保护等问题更是与人类可持续发展息息相关。高考生物试题基于真实情境下的生态学问题,引导学生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理念,强化学生“尊重规律,关爱生态、保护环境”的社会责任。

【例1】(2019·全国Ⅰ·31)某果园中存在A、B两种果树害虫,果园中的鸟(C)可以捕食这两种害虫;使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Y诱杀B可减轻B的危害。回答下列问题。

(1)果园中包含害虫A的一条食物链是______。该食物链的第三营养级是__________。

(2)A和B之间存在种间竞争关系,种间竞争通常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

(3)性引诱剂Y传递给害虫B的信息属于___。使用性引诱剂Y可以诱杀B的雄性个体,从而破坏B种群的_______,导致____降低,从而减轻B的危害。

参考答案:(1)果树→A→C C (2)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争夺相同的资源而表现出来的相互抑制现象 (3)化学信息 性别比例 种群密度

试题评析:本题以果树害虫的防治为情境,在考查害虫生物防治有关知识的过程中,传递人类活动可以对生态系统产生重大影响的生态观念,隐含害虫生物防治的有效性、优越性,提升学生参与生产实践活动时尊重科学规律、关注生态环保的意识与品格。

2020年高考理科综合全国Ⅱ卷第38题在植树造林、循环农业、污水净化等现实生态问题的探讨中,传播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理念与举措,渗透农业生产、资源利用、生态治理应科学施策的生态学观点。2020年新高考理科综合全国Ⅰ卷(山东使用)第10题通过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濒危物种绿孔雀的理论与实践,深化学生对自然保护区重要价值与意义的认知,不断形成主动参与、宣传生态保护的思维习惯。2018年高考理科综合全国Ⅲ卷第32题考查处理生活垃圾的生物方法,凸显环保理念,强化学生留心生活,应用已有生物学知识解决日常环保问题的担当与能力。

2 “尊重生命、崇尚健康”的社会责任

“健康中国战略”是国家发展基本方略的重要内容,《“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更充分体现了党“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执政本色与发展理念。健康话题与每个人息息相关,既是中学生作为未来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身体基础,也是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考生物试题关注与人体健康相关的真实议题,强化学生尊重生命、关爱生命的观念,引导学生崇尚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努力成为健康中国的促进者和实践者。

【例2】(2020·全国Ⅰ·1)新冠肺炎疫情警示人们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提高公共卫生安全意识。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

A.戴口罩可以减少病原微生物通过飞沫在人与人之间的传播

B.病毒能够在餐具上增殖,用食盐溶液浸泡餐具可以阻止病毒增殖

C.高温可破坏病原体蛋白质的空间结构,煮沸处理餐具可杀死病原体

D.生活中接触的物体表面可能存在病原微生物,勤洗手可降低感染风险

参考答案:B。

试题评析:本题将正在发生、学生切身经历的新冠肺炎疫情作为素材,通过考查病毒增殖特性及疫情防控的有关知识,帮助学生建立疫情可防、可控的科学观念,提示学生理性辨识生活中有关疫情的不科学传言,养成阻断病毒传播的健康生活方式,增强学生追求公共卫生安全的意识与能力。

2020年高考理科综合试题全国Ⅱ卷第31题考查人体剧烈运动时胰高血糖素与血糖平衡、无氧呼吸与肌肉酸痛以及大量出汗后的应对措施等知识,倡导学生合理运动,科学锻炼的生活态度。2019年高考理科综合试题全国Ⅲ卷第3题以不利于人体散热的生理过程及做法为考点,引导学生审视、纠正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但并非科学合理的行为习惯,发展学生批判性思维及积极健康的生活观。2018年高考理科综合试题全国Ⅱ卷第6题通过致癌因子引发细胞癌变的信息,提示学生尽量避免接触致癌因子,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3 “文化自信、乐于奋斗”的社会责任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形成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活动的有效形式和长效机制,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杰出成是实现“中国梦”的精神命脉与力量源泉。高考试题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杰出成就为底色,引导学生认同自身的思想文化、价值体系,在与世界多元文化交流碰撞中坚定文化自信,提升民族自豪感,树立锐意进取,为祖国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责任担当。

【例3】(2020·全国Ⅰ·12)我国的酿酒技术历史悠久,古人在实际生产中积累了很多经验。《齐民要术》记载:将蒸熟的米和酒曲混合前需“浸曲发,如鱼眼汤,净淘米八斗,炊作饭,舒令极冷”。意思是将酒曲浸到活化,冒出鱼眼大小的气泡,把八斗米淘净,蒸熟,摊开冷透。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浸曲发”过程中酒曲中的微生物代谢加快

B.“鱼眼汤”现象是微生物呼吸作用产生的CO2释放形成的

C.“净淘米”是为消除杂菌对酿酒过程的影响而采取的主要措施

D.“舒令极冷”的目的是防止蒸熟的米温度过高导致酒曲中的微生物死亡

参考答案:C。

试题评析:本题将我国古人悠久的酿酒工艺与现代微生物的科学认知有机整合,让学生领略古代劳动人民的非凡智慧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激发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认同,培育爱国主义精神,激励学生勇于探索,乐于奋斗,永攀科学高峰。

2020年高考理科综合全国Ⅱ卷第38题特别提到的“无废弃物农业”,是我国古代传统农业的辉煌成就之一,也是生态工程最早和最生动的一种模式,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增强了民族自豪感。2018年高考理科综合试题全国Ⅲ卷第1题考查了我国科学家摘取了世界首例人工合成蛋白质(结晶牛胰岛素)的桂冠这一史实,第38题以我国科学家在近年率先完成的非人灵长类动物体细胞克隆猴“中中”和“华华”为背景考查克隆的有关知识。这些内容均反映了我国在近代取得的令全球瞩目的、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伟大成就,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坚定其理想信念,提升其奋斗拼搏的动力。

4 “关注现实、勇于实践”的社会责任

新时期教育的根本任务是落实立德树人,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教育不能培养“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社会主义建设的旁观者,“高分低能”和“中国式巨婴”更不能完成国家发展建设事业的历史重任。高考试题直面与生产生活相关的实践性课题,引导学生由“解题”转向“解决问题”,不断形成关注生产、生活实践,善于发现问题并积极利用现有资源开展科学实践,解决真实情境中现实问题的品格与能力。

【例4】(2018·全国Ⅰ·3)下列有关植物根系吸收利用营养元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 )

B.农田适时松土有利于农作物根细胞对矿质元素的吸收

C.土壤微生物降解植物秸秆产生的无机离子可被根系吸收

D.给玉米施肥过多时,会因根系水分外流引起“烧苗”现象

参考答案:A。

试题评析:本题选择松土、施肥等真实的农业生产问题,着重考查学生基于学科特征的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提升学生对知识的融会贯通、学以致用,引导学生建立理论联系实践的学习、生活习惯;同时也渗透了田间管理可以有效提高生产效益,弘扬劳动精神。

2020年新高考理科综合试题全国Ⅰ卷第15题考查新型冠状病毒的检测方法,提示学生关注社会重大事件,积极思考、推断并解释有关科学问题。2018年高考理科综合全国Ⅱ卷第4题以农作物种子风干过程代谢变化的相关知识为内容,暗含科学知识指导劳动实践,积极运用所学知识更好参与劳动实践的思想;第32题则以家禽饲养场实际需求为背景,要求学生设计满足相关生产需要的方案,提升学生勇于参与生产实践,乐于解决实际问题的责任担当。

5 结语

高考试题利用多种角度与形式构建引导学生“社会责任”素养发展的内容体系,是体现高考正确的育人导向、助力中学素质教育良性发展、创新落实党的“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生物教师应该主动学习,更新理念,不断适应教育改革的新变化;勇于创新,开拓进取,努力寻求业务能力的突破口;立德为先,引领示范,不断激发学生发展的内驱力。

猜你喜欢

社会责任理科试题
2021年高考数学模拟试题(四)
和理科男谈恋爱也太“有趣”啦
2019年高考数学模拟试题(五)
《陈涉世家》初三复习试题
2019届高考数学模拟试题(二)
2017年天津卷理科第19题的多种解法
论社会责任和企业发展的关系
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研究
不服输的理科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