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粮食产业价值链提升与种业科技创新研究

2021-09-06张士杰齐啸宇

粮食科技与经济 2021年6期
关键词:价值链

张士杰 齐啸宇

摘要: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是“三链协同”,即延伸粮食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和升级供应链,而三链之中的核心是提升粮食价值链。“熊彼特创新理论”重点强调了技术创新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而种为粮首,粮为农首,种业科技创新自然是粮食技术方面的重中之重。文章以“熊彼特创新理论”“种业科技创新理论”为基础,论述了种业科技创新提升粮食产业价值链的途径以及重要意义。

关键词:三链协同;价值链;种业科技创新

中图分类号:F320.1文献标识码:ADOI:10.16465/j.gste.cn431252ts.20210605

“洪范八政,食为政首”。粮食产业始终是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国家发展的“定海神针”[1]。党的十九大明确指出,我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新的阶段,作为国家经济安全基石的粮食产业需要进行转型升级、提质上档,实现高质量发展。习总书记高度重视粮食问题,强调“中国人的饭碗要牢牢端在自己的手中”。解决好粮食问题,关键在于种业振兴。种子是农业的“芯片”,种业是粮食产业的源头,是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供应链进而实现“三链协同”的基础,也是实现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随着国家对种业发展的重视,我国种业成就举世瞩目,但依然面临一系列问题。202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多次指出要解决我国种子问题。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打好种业翻身仗,国家审议通过《种业振兴行动方案》,这些举措为我国种业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

国内学者对中国种业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种业安全[2];二是同国外种业竞争力[3];三是种业自主创新[4];四是种业产权保护[5];五是种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6]。尽管国内学者对我国种业发展进行大量研究,但是从“三链协同”角度出发,将我国种业发展与粮食产业价值链提升联系的研究较少。为了弥补现有文献的不足,文章从“三链协同”的角度出发,运用“熊彼特创新理论”,对我国种业科技创新发展思路进行探讨,丰富了粮食产业价值链与种业科技创新的研究。

1“三链协同”发展与价值链提升

2021年6月河南省出台了《关于坚持三链同构加快推进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这是全国首个明确以“三链协同”为基本路径实现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省级文件。“三链协同”,即以延伸粮食产业链为前提,提升价值链为核心,打造供应链为保障,三者缺一不可。

产业链是指将原有产业向上下游拓展延伸形成的链条。延伸粮食产业链,就是向上游延伸到第一产业;向下游拓展到第三产业。以延伸小麦产业链为例,首先,建立小麦育种基地,培养优质小麦种子,提升面粉品质,生产优质专用小麦粉;其次,建立品牌快餐连锁等方式,以发展高档优质营养面制主食、深加工产品,并提高小麦加工副产物综合利用水平;最后,建立线下商超、线上电商销售平台,两渠道、多平台销售优质面食产品。

价值链水平高低是衡量产业发展质量好坏的重要标准。提升粮食产业价值链需要做到:优质化,即实施优质粮食工程,推进优质粮种研发,优化产业布局,建设一批产业示范区,完善粮食产后服务体系、质量安全检验监测体系;绿色化,主要在于绿色技术开发与运用,比如:绿色储粮技术、绿色加工技术等;特色化,挖掘粮食潜在文化资源,开发当地特色粮油产品;品牌化,积极参与国内外粮食产品展销会,营造本土特色品牌。

供应链是将企业原本生产活动的前后端进行延伸。粮食产业供应链即以种子为起点,以消费为终点。而打造粮食供应链,要不断完善粮食产业生产、收购、储存、加工、销售各个环节的联系,并在满足市场和广大顾客需求的同时,建立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加强粮食“产购储加销”各个环节监管。

“三链协同”发展过程中,延伸产业链、打造供应链的根本目的均在于提升产业价值。而价值链作为“三链”的核心,将其提升对于实现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协同发展以及推动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技术进步是提升价值链的重要路径,以科技创新推动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实现“藏粮于技”。

2价值链提升的基础是“藏粮于技”

科技进步得以推动产业升级,实现经济发展,在经济理论中也早有体现。约瑟夫·熊彼特最早将技术与经济相结合,提出著名的“熊彼特创新理论”,并认为技术创新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更进一步指出创新的5个方面:①产品创新,创造出新的产品或者原有产品新的特性;②生产方法创新,生产过程中尚未使用的方式或者是商业中处理某种产品的新方式;③市场创新,开拓之前新的市场以增加产品的销售;④原材料或半成品的供应创新,以减轻产品生产成本或者提升产品品质;⑤组织形式创新,打破原有市场格局,重新建立自己优势地位。市场经济发展到现在,生产方法、市场、组织形式的创新已十分困难,而实现原材料、半成品、产品的创新需要科技创新。对于农业,农业科技创新是实现现代化的基础,而粮食产业是农业的重中之重,提升粮食产业价值链的基础则在于“藏粮于技”。

农业科技将会种地变成“慧”种地。农村现代化的基础在于农业现代化,而农业现代化基础在于科技进步。近年来,我國农业科技创新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根据国家统计局所发布数据,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已由2012年的53.5%提高到2017年的57.5%,再到2020年60%以上。农业工具从“人拉肩扛”到全程机械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农业机械总动力仅&1万kW,到2017年,达到近10亿kW,年均增长率达15.15%;伴随农业机械总动力的快速增长,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平也持续上升,截至2017年,全国农作物机械化水平就已经达到65.6%,并在2020年超过70%。从“靠经验”到“靠智能”,如今我国智能农机与机器人、无人机植保服务、农业物联网、植物工厂和农业大数据等板块占全球农业科技市场比例分别达到34%、45%、34%、30%、30%[7]。科技创新为实现农业现代化提供强大动力,为提高粮食产业价值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藏粮于技”的关键在于种业科技创新

3.1我国种业发展现状

农为国本,种为农先。近年,我国种业在各个方面不断取得进步:一是种业保护体系不断完善,2020年,在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强农业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的意见》中明确指出我国要尽快建成农业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体系;二是种业研究水平不断提升,我国种业研究同发达国家相比起步较晚,但在国家支持下,迅速建成以科研院所、高校和企业为主导的科研体系,并取得巨大成就,授权种业专利就已经达到5 735件;三是种子生产能力不断增强,以水稻为例,杂交水稻育种面积逐渐增长,2019年达到9.18万hm2,国产杂交水稻种子远可以满足国内需求;四是种业市场格局不断优化,种业企业多次进行兼并重组,企业竞争力不断提升。我国种子企业从原来的8 000余家减少到2017年的3 700余家,而净资产超过1亿元的种子企业比5年前翻一番网。

3.2我国种业发展存在不足

我国种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整体农业科技创新与贡献能力仍远低于欧美等传统农业科技强国,如美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80%、英国和德国均在90%%制约我国种业创新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对进口有着不同程度的依赖、现代生物育种技术相对落后等方面。

第一,种子數量缺口大。据中国种子贸易协会的报告,2018年,中国农作物种子进口量为7.27万t,2019年为6.60万t。以大豆行业为例,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大豆进口国,进口大豆已占市场份额80% 以上,进口大豆的大量涌进对国产大豆种植造成巨大冲击,致使国内大豆种植不断萎缩,大豆产业存在外资垄断的风险[10]。

第二,国产种子质量较低。进口种子由于有先进的制种技术和良好的产业链,生产供应的种子质量好,稳定性高。以玉米行业为例,先锋公司的玉米品种,种子发芽率超过95%,可以进行单粒播种。相比之下,国内品种一般每穴需播种3粒,不仅增加成本,浪费种子,后期也大大增加了间苗的工作量[11]。进口大豆品种也同样具有明显的品质优势,产量比国产大豆品种高很多[12]。

第三,我国育种技术相对低下。种业技术的发展一般分为4个阶段:1.0时代是农家育种,2.0时代是常规杂交选育为主的传统育种,3.0时代的分子育种,4.0时代是将生物技术、人工智能和大数据信息技术相结合的智能育种阶段[13]。现代生物育种技术已成为全世界作物育种的最新主流,我国还处于分子育种向智能育种的关键期,发达国家已开始进入种业4.0时代。

3.3国外创新启示

美国作为世界上传统的农业科技强国,在农业科技促进下,农业发展取得长足进步,并成为世界上农业现代化程度较高的农产品出口国家。美国农业发展优势得益于使其拥有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主体,即公立研发机构与私人研发机构相互配合的教育、科研和推广为一体的农业科技创新主体;完善的法律制度,自1862《莫里尔法案》颁布实施以来,美国陆续颁布了《哈奇法案》《斯密斯一利佛法案》等,不断为农业科技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14];政府资金支持,农业科技研发资金来源广,但主要来源于政府资金支持,其中22%~25%来自农业部拨款,55% ~ 60%来自各州政府预算拨款,其余部分来自私人企业;“产、学、研”深度融合,美国已经建立了“教育、研究、推广”三位一体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主要由3个层面构成:国家食品和农业研究所、联邦农业部设立在各州的农业科技推广站和联邦农业部设立的县级农业科技推广站,各级机构都有其独特的推广模式以及组织结构[15];国际合作,美国种业科技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其种业研究机构与多国建立合作关系,并且每年吸纳全球100 多万留学生,这为其农业科技创新提供了可能。

3.4种业创新措施

3.4.1加强作物种质资源的保护与开发

我国农业历史悠久,植物资源丰富,有着相当良好的作物种质资源储备。这些种质资源是种业科技创新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充分挖掘作物高产、高抗和营养高效等重要基因和性状的前提条件。3.4.2重视与发展现代生物育种的底层技术

现代生物育种的原创性工作相对难度大,要在短期有突破性进展需要扎实的研发基础。在作物生物育种中的识别选配、分子操作技术,选育过程的栽培和筛选等环节,耗费的工作量巨大。要实现自主的原创性种业发展目标,必须重视底层研发工作的长期积累,方可保证在核心技术上有所突破。3.4.3提高种业科技研发投入

国内种业企业虽然历经几次兼并重组,但是普遍小而散,科研水平不高。企业科研投入普遍低,种业创新难以突破,这些问题都必须积极谋求政府支持或私营资本介入途径去解决,而且需要长期稳定的维护。跨国公司的研发投入通常占销售额较大比例,如美国的孟山都和德国的KWS的科研经费支出约占销售额的15%。

3.4.4种业科技人才培养

人才是科技创新的核心要素。实现农业现代化,需要培养一批素质优良、全面发展的种业人才队伍,形成种业科技人才体系。种业科技人才体系的形成,需要实施“青年英才计划”,优化人才培养结构,吸引和培养一批具有国内国际影响力的专业型人才。健全人才管理机制,通过“神农学者计划”,保障科研人员在项目中的主导权。

3.4.5种业科技专项财政支持

种业科技创新的基础性、公益性、长期性的属性决定了政府应当承担投资的主体。实现农业现代化,加强种业科技创新的投入,确保政府财政对种业科研投入的增加比例不低于同期财政支出的增加比例,提高种业科技经费在科技创新支出的比重。完善地方科技创新激励机制,加大各省对农业科研机构的投入力度,优化投入结构,提高科研人员待遇水平。

4结论

种为粮首,粮为农首。种子是粮食的源头,农业的“芯片”。“藏粮于技”是提升粮食产业价值链的基础,而种业科技创新则是“藏粮于技”的关键。文章立足我国当今种业现状、分析我国种业发展存在的不足、吸取国外农业科技创新先进国家的经验,提出种业科技创新以下措施:加强作物种质资源的保护与开发;重视与发展现代生物育种的底层技术;提高种业科技研发投入;种业科技人才培养;种业科技专项财政支持。我国要实现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建设成粮食强国,还需要加强种业科技创新。

参考文献

[1]王策,徐聪,陈亚恒.基于健康可持续需求下的沫源县耕地产能评价研究[J].林业与生态科学,2020,35(3):264-271.

[2]杨辉.外资进入视野下我国种子产业安全法律制度研究[D]. 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17:11-12.

[3]李登旺,仇焕广,张世煌,等.中国种业发展的国际比较与改革思路[J].世界农业,2016(9):162-168.

[4]张兴中,陈兆波,董文,等.我国种业科技创新的战略思考[J].湖北农业科学,2011,50(24):5021-5024.

[5]陆福兴.加强种业知识产权保护确保国家种业安全[J].中国种业,2016(9):10-12.

[6]李军民,唐浩,李进伟,等.推进种业科技创新保障国家粮食安全[J].中国种业,2014(9):5-7.

[7]杜志雄,肖卫东.中国农业发展70年:成就、经验、未来思路与对策[J].China Economist,2019,14(1):2-33.

[8]蔣和平,蒋黎,王有年,等.国家粮食安全视角下我国种业发展的思路与政策建议[J/OL].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09-13].https://doi.org/10.14100/j.cnki.65-1039/g4.20210811.001.

[9]陈柳柳.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测算及影响因素分析[D]. 杭州:浙江工商大学,2017:1-2.

[10]钟石新.破解种源卡脖子问题翻身仗究竟怎么打[J].中国食品工业,2021(5):14-18.

[11]邸娜.开放条件下中国大豆种子产业安全状况评估[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6,37(2):199-203+209.

[12]尹成杰.加快推进种业及农作物品种结构创新与发展[J].中国农垦,2021(4):4-6.

[13]张学武.实施种业攻坚工程破解农业芯片卡脖子难题[J].中国食品工业,2021(5):32-34.

[14]陈天金,任育锋,柯小华.中国与欧美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对比研究[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20,22(11):1-10.

[15]王洪会.基于市场失灵的美国农业保护与支持政策研究[D]. 长春:吉林大学,2011:98-102.

Value Chain Promotion of Grain Industry and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of Seed Industry

Zhang Shijie,Qi Xiaoyu

(College of Economics,Nanjing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Nanjing,Jiangsu 210046)

Abstract:The important way of high quality development of grain industry is "three-chain coordination",that is to extend the grain industry chain,upgrade the value chain and upgrade the supply chain,and the core of the three chains is to upgrade the food value chain. Schumpeter's innovation Theory emphasizes the role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n promoting economic development. As planting is the first grain,grain is the first agricultural product,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of seed industry is naturally the most important in grain technology. Based on Schumpeter's innovation theory and seed industr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theory,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ways and significance of seed industr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to enhance grain industry value chain.

Key words:three chain synergy,value chain,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n seed industry

猜你喜欢

价值链
浅谈低碳价值链构建——以A公司为例
基于价值链会计的财务风险识别与控制
医疗器械包装发展价值链
试析基于价值链理论的成本管理模式
全球价值链重塑战略机遇期
“中国制造”:助力“一带一路”价值链的提升
出版社纸质图书与电子图书出版的价值链比较
亚太价值链构建中的原产地规则分析
基于价值链的房地产企业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
三网融合下有线电视产业价值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