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杜甫对孟子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2021-09-05乌晨雪

牡丹 2021年12期
关键词:仁政统治者孟子

杜甫是继孔孟之后的一个纯儒,他出生在一个世代“奉儒守官”的家庭。作为儒家学派的继承人,杜甫对儒家思想既有继承,又有发展,这与杜甫生活的时代分不开。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特殊时期,他心系苍生,是一位人格高尚的现实主义诗人。本文以杜甫为主要研究对象,探究杜甫对孟子提倡的“仁爱”“民本”“廉政”等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杜甫青年时意气风发、中年时怀才不遇、老年时漂泊无依,纵观杜甫万方多难的一生,可看到他将孟子提出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境界体现得淋漓尽致。《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道出了杜甫一生的追求以及其最终的无奈与落魄,杜甫用朴素的笔墨道出了一个文人对唐朝由盛转衰的痛惜。

杜甫像一面镜子一样,真切地反映了那个时代的丑恶本质。杜甫的“仁政”思想、“民本”思想、“廉政”思想体现了其“仁者情怀”,他自己身在苦难之中,却时刻记挂着天下苍生。

一、杜甫对孟子“仁政”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其涵盖的面很广,“仁政”即治人之道。孟子作为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对“仁”非常重视。据统计,“仁”字在《孟子》中出现了158次,可见孟子对“仁”这一思想的诠释十分到位。杜甫继承了孟子思想中的“仁”,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全新的阐释。

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非常混乱的时期,诸侯争霸,礼坏乐崩。《孟子·离娄上》中描述道:“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诸侯为了争夺土地、城池而发动战争,旷野中、城池中到处都是尸体。统治者为了满足自己穷奢极欲的生活,不惜残酷剥削百姓。百姓背负着沉重的负担,苦不堪言,难逃被饿死的悲惨命运。

孟子对这些惨遭压迫的百姓十分同情,同时对于那些剥削百姓的统治者十分痛恨。孟子很清楚,只有建立一个大一统的王朝,才能救百姓于水火。孟子见梁襄王时,梁襄王问他:“天下怎样才能安定下来?”孟子回答:“天下归于统一就能安定。”如果要统一,就必然要发动战争,也就会造成无数人的死亡。但如果不统一,任凭诸侯割据,同样会带来无休止的战争,因此,孟子提出了“仁政”,要求统治者以“仁”治人,心系百姓之忧乐。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安史之乱爆发,社会动荡不安,潼关失守,唐朝的军队节节败退,最终勉强平定了叛乱,但此时的经济衰落、民不聊生,战争给百姓造成了极大的伤害。基于此,杜甫发自内心地希望统治者能施行“仁政”,成为一位贤明爱民的君主,这源于他对战争的全方面审视,表现了其思想中的“仁政爱民”。

首先,杜甫从黎民百姓的角度审视战争。统治者横征暴敛,黎民百姓只能被迫担负起供奉军饷的负担,这对本不富裕的百姓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杜甫亲眼见到了百姓生活的惨状,于是,他在《宿花石戍》中发出悲愤的呐喊:“谁能扣君门,下令减征赋。”《送韦讽上阆州录事参军》中写道:“万方哀嗷嗷,十载供军食。”在重重压榨之下,黎民百姓只能卖儿鬻女,以供租税,正如杜甫在《岁宴行》中写的,“况闻处处鬻男女,割慈忍爱还租庸”。

其次,杜甫站在参军将士的角度来审视战争。在战争中,参军的士兵是最直接的受害者,杜甫在《悲陈陶》中写道:“野旷天清无战声,四万义军同日死。”这说明在战场上战死的将士是不计其数的。《兵车行》中:“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青海边上,士兵的白骨无人掩埋,这是何等的凄惨!这么多将士战死,造成了多少家庭的災难。

再次,杜甫站在统治者的角度审视战争。唐玄宗执政后期,屡屡发动开边战争,杜甫斥责统治者置百姓的生死于不顾。例如,《兵车行》中的“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前出塞九首·其一》中的“君已富土境,开边一何多”;《前出塞九首·其六》中的“杀人亦有限,立国自有疆。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杜甫在《喜闻盗贼总退口号五首·其二》中犀利地指出战争带来的恶劣后果:“赞普多教使入秦,数通和好止烟尘。朝廷忽用哥舒将,杀伐虚悲公主亲。”安史之乱后,吐蕃一再举兵犯唐是因为唐玄宗发动了开边战争,这使得多年的和亲通好关系毁于一旦,给中原百姓带来了巨大的伤害。

连年的战乱使得杜甫感受到了战争的破坏力,他无时无刻不在期盼战争能早日停歇,拯救黎民百姓于水火之中。杜甫以仁政爱民之心审视战争,其对战争本质的认识比孟子更为深刻。杜甫诗歌中反映的“反战”思想不仅是对儒家“仁政”“爱民”思想的继承与诠释,而且进一步发展了儒家思想。杜诗创作的诗歌之所以被称作“诗史”,是因为它不仅仅包含着杜甫本人的血泪,更体现了那个时代成千上万黎民百姓的血泪。

二、杜甫对孟子“民本”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孟子的“仁政”思想突出强调了“民”的地位,具有明显的“民本”色彩。孟子认为,老百姓在国家政治生活中非常重要,是一国之本,他说过一句很有名的话:“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在一个社会中,国家政权要比国君重要,而老百姓又比国家政权重要,这就是“民贵君轻”的思想。孟子引用《尚书》的话来论证自己的观点,说:“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这把“天”与“民”等同了起来,而“重民”也就与“尊天”一样,具有重要的意义,这在2000多年前确实很了不起。

秦始皇之所以称自己为“始皇帝”,就是希望自己的子孙后代能经历万世而不灭,未曾想秦朝二世而亡,这证明了孟子“民本”思想的重要性。正所谓“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如果统治者不能施行仁政、让百姓过上好日子,最终必将被百姓抛弃、被历史抛弃,这突出了“民”的重要地位。杜甫非常虔诚且全面地继承了孟子的“民本”思想。

黄彻在《巩溪诗话》中说道:“《孟子》七篇,论君与民者居半,其余欲得君,盖以安民也。观杜陵‘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胡为将暮年,忧世心力弱。《宿花石戍》云:‘谁能扣君门,下令减征赋,《寄柏学士》云:‘几时高议排金门,个使苍生有环堵,宁令‘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而志在‘大庇天下寒士。其仁心广大,异夫求穴之蝼蚁辈,真得孟子所存矣。东坡先生问老杜何如人?或言似司马迁,但能名其诗尔。愚谓老杜似孟子,盖原其心也。”由此可见,杜甫“民本”思想与孟子在很大程度上有相似之处,甚至可说是对孟子“民本”思想的继承和发扬。

虽然杜甫的诗中没有“民本”的字眼,但在字里行间能发现“民本”的影子。天宝十四载(755),杜甫任京兆府兵参军,他回奉先县(今陕西省蒲城县)探亲,发现自己的小儿子饿死了。此时,安史之乱爆发,他根据自己的感受和沿途见闻创作出了《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在这首长诗里,杜甫写到了辉煌的唐王朝在风雨飘摇中动荡不安,以及大厦将倾之前,权贵们醉生梦死、纸醉金迷的生活:“蚩尤塞寒空,蹴蹋崖谷滑。瑶池气郁律,羽林相摩戛。君臣留欢娱,乐动殷樛嶱。赐浴皆长缨,与宴非短褐……况闻内金盘,尽在卫霍室。中堂舞神仙,烟雾散玉质。煖客貂鼠裘,悲管逐清瑟。劝客驼蹄羹,霜橙压香橘。”

除此之外,《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还写了一个生活和成长在盛世中的知识分子,在黑暗现实面前的悲愤和无可奈何:“许身一何愚,窃比稷与契…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同时,这首长诗也写了下层民众的艰难生活:

“入门闻号啕,幼子饥已卒。

吾宁舍一哀,里巷亦呜咽。

所愧为人父,无食致夭折。

岂知秋禾登,贫窭有仓卒。

生常免租税,名不隶征伐。

抚迹犹酸辛,平人固骚屑。

默思失业徒,因念远戍卒。”

杜甫由己及人,想到自己作为一个小官,既不用服兵役,也不用缴纳税赋,生活尚且十分贫困,小儿子活活饿死,可想而知,那些贫苦百姓的生活会更加糟糕。他揭示了安史之乱爆发之前,“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不合理、不公正的社会本质,同时也彰显了其对黎民百姓的无限同情和怜悯。杜甫忧天下百姓之忧,这种情感是远超孟子的。

读杜甫的诗,人们可以感受到杜甫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厚情感。就“民本”思想来看,杜甫在继承孟子“民本”思想的基础上,发展了这一思想,使孟子的“民本”思想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相比之下,杜甫的“民本”思想似乎更加深刻,这说明了杜甫对“民本”思想的重视。

三、杜甫对孟子“廉政”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廉政,即廉洁的政治,是一种与贪污腐败直接对立的政治现象。《晏子春秋·问下四》:“景公问晏子曰:‘廉政而长久,其行何也?晏子对曰:‘其行水也……”在这里,晏子以水作喻,水以柔为性,从而将人有“廉政”的本质引出。“廉政”在此处是第一次出现,后来,“廉政”中的“政”有了政治层面的内涵。孟子认为,“(不义之财)可以取,可无取,取伤廉”,这明确阐释了孟子对廉与贪的区分。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注解道:“廉,有分辨,不苟取”,意思是说,“廉”可分辨义与不义,不义之财不可妄取。由此可见,“廉政”作为儒家所提倡的美德之一,强调的是人对清浊的分辨、对道义的坚守。

我国古代素有“清官”“廉吏”之说,百姓将一个为民请命的官员称为“清官”;统治者则将一个廉洁奉公的官员称为“廉吏”,它们在本质上没有区别。无论是“清官”,还是“廉吏”,核心都是“廉政”。

杜甫以奉儒守官为人生最高准则,以“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儒家思想为人生的最高追求。他想要辅佐君王,使君王成为尧舜那样的明君,想要让社会风气变得淳朴。在杜甫看来,社会最理想的状态就是儒家所宣传的大同社会。但是天不遂人愿,唐玄宗昏庸迷信、穷奢极欲,并且所用之人多奸佞,整个官场一片黑暗。

杜甫困居长安十年,想要入仕一展宏图,奈何无论再怎么挣扎,终究是报国无门。安史之乱爆发,杜甫亲眼见证了百姓衣衫褴褛、饿死街头的悲惨境遇,权贵们却骄奢淫逸、尽情挥霍。于是,杜甫勇敢地站出来,用尖锐的笔锋对黑暗的社会现实进行揭露,并对那些盘剥百姓的贪官污吏进行了无情的批判,创造了一大批现实主义的诗作。

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中,杜甫描写了权贵极尽奢靡的生活,他们观看舞姬起舞、穿着貂皮裘衣、吃着驼蹄鲜果,这与宫外饿殍遍地的悲惨景象形成鲜明的对比。同时,杜甫写道:“彤庭所分帛,本自寒女出;鞭挞其夫家,聚敛贡城阙。”丝帛出自女工之手,但朝廷却掠夺过来,分给朝臣,这讽刺了统治者的昏庸無道,同时也表达了无比沉痛、悲愤的情绪以及渴望统治者推行“廉政”的迫切心情。

在《有感五首·其三》中,杜甫写道:

“洛下舟车入,天中贡赋均。

日闻红粟腐,寒待翠华春。

莫取金汤固,长令宇宙新。

不过行俭德,盗贼本王臣。”

在这首诗中,杜甫先将洛阳的地理优势讲出,接着提到了近日的传言——国库粮仓里堆满了已经腐坏的粮食,然后点明了革新政治的重要性,最后指出统治者最应该做的就是躬行俭德、减少浪费,以减轻百姓的负担。其实,这首诗就是告诫统治者如果继续保持奢靡的生活,将会有更多的民众被迫成为盗贼,点明了推行“廉政”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杜甫晚年所作的《岁宴行》和《往在》都具有“廉政”思想。《岁晏行》中的“高马达官厌酒肉,此辈杼轴茅茨空。楚人重鱼不重鸟,汝休枉杀南飞鸿。况闻处处鬻男女,割慈忍爱还租庸”与《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中的内容有所重叠,都是在讽刺朝臣锦衣玉食、极尽奢侈的生活,以及对百姓一贫如洗境遇的同情,表现杜甫的忧国忧民之心以及对实行“廉政”的期盼。

在《往在》中,杜甫向皇帝进言:“冗官各复业,土著还力农。君臣节俭足,朝野欢呼同。中兴似国初,继体如太宗。端拱纳谏诤,和风日冲融。”这几句诗的意思是希望官员都能各司其职,百姓有土地可以耕种;希望皇帝和臣子都能节俭、知足,朝野上下一同欢呼;希望大唐能像刚刚建立之时那样强盛,统治者可以像唐太宗那样治理国家;希望统治者能虚心纳谏,使社会一片祥和。读此诗,人们能深切体会到杜甫对天下太平以及统治者听取谏言的期盼,希望统治者和朝臣能“廉洁”。

杜甫不仅对统治者怀有期待,对自己的友人更是如此。在《送陵州路使君赴任》中,杜甫叮嘱友人路使君:“战伐乾坤破,疮痍府库贫。众僚宜洁白,万役但平均。”这是希望路使君为政以廉、锐意进取,能坚持自己的操守,以家国天下为己任,轻徭薄赋、厉行节俭、匡扶天下。

杜甫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他一生忧国忧民、为民请愿,以诗劝廉,其“廉政”思想十分深刻。但晚唐社会黑暗,凭杜甫一人之力已无力回天。对比杜甫与孟子的“廉政”思想可以发现,杜甫的“廉政”思想比孟子的更具现实意义,也更深刻。杜甫的入仕报国理想迟迟无法实现,面对理想与现实的巨大落差,他的内心绝望至极,只能通过诗歌创作来抒发内心的情感。

四、结语

杜甫具有真挚的爱国爱民情感和强烈的时代忧患意识;孜孜不倦的理想追求和积极进取的创造精神;蔑视权贵的批判精神和同情弱小的高尚品格。深入了解杜甫其人并研读其诗作,读者可以发现其作品中具有“仁爱”等思想,这与孟子的思想有相同之处。通过研究发现,杜甫对孟子思想的继承是全方位的,甚至其思想比孟子更加深刻。

杜甫是一位现实主义诗人,其理想的确立、人生态度的选择都以儒家思想为基础。杜甫一生以儒者自居,现实的残酷使他没有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内心充满了愤懑与遗憾。杜甫的“仁政”等思想是对儒家思想的继承与发展,至今仍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深远的现实意义。

(北方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作者简介:乌晨雪(1994-),女,蒙古族,内蒙古赤峰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先秦两汉文学。

猜你喜欢

仁政统治者孟子
从几枚官印看辽统治者如何以佛教来巩固他们的统治
磨刀不误砍柴工
论蒙元统治者对“象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孟子说仁德
汉朝统治者的哲学观对汉代服饰的影响
追踪迈锡尼文明:拉科尼亚的统治者
《论人民民主专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