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中国舞蹈艺术的创新与发展

2021-09-05周露周杨

牡丹 2021年12期
关键词:舞蹈创作时代

周露 周杨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思想的指引下,舞蹈工作者创作出了一大批主题鲜明、思想精深、艺术精湛的红色题材、现实题材舞蹈作品,如《永不消逝的电波》《闪闪的红星》《记忆深处》《醒·狮》等,这些作品符合社会潮流,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引领了新时代良好的社会道德风气。

这些优秀的舞蹈作品坚持文艺作品的“人民性”,将意识形态教育作为文艺作品创作的目标,运用普通群众易于接受的质朴文艺语言,结出了丰硕的艺术成果,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达到了中国舞蹈创作的新高度,展现了中国舞蹈艺术在新时代的创新与发展。

一、舞蹈创作导向的创新

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艺术创作若脱离生活创作,则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艺术作品是从生活中提炼、加工、概括、创造出来的,反映的是现实生活中的人、事、情、景,表达了创作者的情感、价值观、人生观等。

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这一重要论述指明了中国舞蹈艺术“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在这一导向的指引下,新时代中国舞蹈作品突出了文艺的“人民性”,聚焦新时代社会变革,紧密文艺创作与人民群众之间的联系,着重反映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和在新时代的需求。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社会主义文艺是人民的文艺,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中进行无愧于时代的文艺创造。”这是对新时代舞蹈艺术作品“以人民为中心”创作导向的具体阐述。中国的舞蹈艺术来源于人民群众的生活。人民群众滋养了艺术,给了艺术家创作的灵感和表现的舞台,因此,新时代的舞蹈作品要为人民而创作、为人民而服务、为人民而起舞,其创作导向决定了内在的教育性。

二、舞蹈语言的创新

时代在变,人们的审美也在不断变化,就像人们说话一样,古人多用文言文,现代人则用白话文。舞蹈是用肢体语言来传情达意的一门艺术,舞蹈表演中运用的肢体语言也在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受苏联戏剧芭蕾创作模式的影响,中国舞蹈创作风格主要以革命舞剧为主,不注重细腻情感的捕捉,而是通过肢体化、符号化、模式化的舞蹈语言来展现伟大的革命精神。这种模式化、标准化的舞蹈语言缺乏打动人心的艺术情感,与流行艺术语言有着较大的差异,难以得到年轻人的理解与认可。

随着中国社会的高速发展,在新的文艺思想引领下,中国与其他国家的交流日趋频繁,这推动了多元舞蹈文化的融合,中国舞蹈创作理念不断更新、完善。改革开放以来,青年舞蹈工作者逐渐成为中国当代舞蹈创作的主力军,他们运用全新的创作语言和审美观念进行创作,使中国舞蹈呈现全新的发展面貌。新时代的舞蹈作品更加注重由“剧”向“诗”的转变,抛开了传统革命化写实的舞蹈语言,而由写实向写意的诗化舞蹈语言转变,力求展现舞剧意象的营造。

在创作语言上,新时代的舞蹈作品敢于破除陈旧的艺术观念,打破不同艺术门类的隔阂,融合舞蹈、戏剧、电影等不同形式的艺术语言。例如,上海歌舞团有限公司排演的中国当代第一部谍战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没有采用传统舞蹈“讲故事”的创作语言,而是将电影艺术的蒙太奇表现手法运用在舞蹈艺术创作中,在敲击电报声中,以电影字幕的形式呈现电报的内容,将舞台剧与影视剧融合,给观众带来全新的艺术体验。

由北京舞蹈学院教授王玫编排、王玫与何燕敏联袂表演的舞蹈作品《希格希日·独树》将影视与舞蹈作品相结合,让观众产生全新的感受,她们在大草原疾走的意气风发的脚步、洒脱自在的舞蹈动作,让观众看后激动不已。

三、舞蹈角色塑造的创新

传统的中国舞蹈以革命舞剧为主,注重塑造经典的、标准的英雄人物,舞蹈角色通常为人们所熟悉的英雄、烈士等角色,舞蹈题材为崇高而伟大的革命事业,呈现出望而仰止的高大感。固化的故事情节、完美的人物形象呈現出只可崇拜、难以共情的艺术效果。

在新的文艺观推动下,中国舞蹈艺术视角转向生活化、群众化、人民化,通过刻画日常生活中的普通人、普通事,对人民群众的情感进行再创作。艺术角色由“只可仰视”的英模角色向身处时代浪潮中可接触、可共情、可理解的一个个虽不完美但具有时代特性的普通人角色转变,将严肃的政治教育主题融入群众日常的喜怒哀乐情感中,与普通民众的个体命运紧密相关,使观众在舞蹈表演中获得情感认同,进而达到思想教育的目的。

四、舞蹈创作手法的创新

随着舞美技术的发展,舞蹈表演不再局限于传统舞台上肢体语言的呈现,而是融合电影蒙太奇手法,借助声、光、影、景等多种高科技手段和可升降、移动的舞台布景,展现更加宽广交错的时空场景,使舞蹈呈现类似电影的表现手法。

传统舞蹈表演会采用中场谢幕的方式更换舞台背景,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形式不再被现代舞蹈表演所采用,而是运用明暗区域变换、舞蹈布景升降、投影光影的变化转移观众的视线,完成局部或全部场景的变换。例如,运用舞美、灯光效果在舞台上营造枪林弹雨、战火纷飞的战争场景,接着,灯光投影切换到经济繁荣、高楼林立的新时代场景。这种舞台空间的跳跃式切换和舞蹈时间的交错扩展极大地丰富了舞蹈艺术的表现手法,突出了舞蹈本身的艺术表达,使舞蹈从“讲故事”发展为“有故事”,给予舞者自由的表达空间。

上海戏剧学院舞蹈学院的大型舞蹈诗《红》运用当代年轻人更易于接受的、类似于电影情节的艺术语言,通过《黑暗》《红之渴》《红之流》《红之恋》四个篇章的切换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百年的风雨历程,弘扬主旋律,呼唤人民大众的内心觉醒,启迪人的心灵,激励人民群众奋发拼搏,体现了新时代中国舞蹈作品独特的语言风格。

五、舞蹈内容的创新

随着新时代的发展,80后、90后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主力军,00后已经步入高校校园,开始迸发出耀眼的思想火花。新的历史时代推动着艺术审美观的发展,新时代的舞蹈创作在承载历史之重任的同时,更加注重弘扬时代之新声。

在“以人民为中心”的文艺思想指导下,新时代的舞蹈反映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热烈向往。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文化自信成为新时代舞蹈内容创作的目标和灵魂。

新时代的舞蹈作品创新就是在创作上摒弃“艺术唯美化”的观念,更加注重艺术的服务性和教育性功能。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广大舞蹈艺术工作者根据观众审美的时代变化,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为舞蹈艺术取之不尽的创作灵感,编创了一批源于群众生活、具有深邃思想性和精湛艺术性的舞蹈作品。中国的舞蹈艺术在新的历史机遇下迸发出讴歌伟大时代的巨大能量,迎来繁荣发展的新时期。

在内容形式上,这些舞蹈作品以普通群众的生活为素材,运用普通群众的日常语言来讴歌伟大的党、伟大的祖国以及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征程中涌现出来的先进人物、感人事迹,各族人民的幸福生活、奋斗故事等。作品的艺术表达方式持续开拓,思想价值境界不断提升,使新时代的舞蹈艺术绽放出耀眼的光彩,达到了全新的艺术高度。

(琼台师范学院)

猜你喜欢

舞蹈创作时代
学舞蹈的男孩子
冰上舞蹈搭档
舞蹈课
《一墙之隔》创作谈
我和舞蹈
e时代
e时代
e时代
创作随笔
创作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