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改革开放以来关于《人民日报》建党纪念报道的研究

2021-09-05李倩楠

老区建设 2021年14期
关键词:七一人民日报政治认同

[提 要]建党纪念是唤醒、再现、共享、强化中国共产党历史记忆的程序化活动,也是促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成员政治认同、身份认同、情感认同、民族认同的重要形式。以《人民日报》为载体,通过爬梳改革开放以来建党纪念报道的主要内容,可以看出,建党纪念对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加强党的建设、进行政治动员等有重要价值。新时代,充分发挥建党纪念活动的效能需要深入挖掘纪念资源,推动建党纪念活动的科学化和体系化;创新运用仪式策略,提升建党纪念活动的规范化和持续化;完善符号纪念空间,增强建党纪念活动的文化意义。

[关键词]“七一”建党;建党纪念活动;政治认同;《人民日报》;历史记忆

[作者简介]李倩楠,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上海 200241)

改革开放以来,基于自身建设、社会改革和国家发展的需要,我们党领导人民运用多种形式纪念“七一”建党。这不仅延续了建党建国以来的传统叙事模式,也立足时代呈现出新的特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建立和规范一些礼仪制度,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纪念庆典活动,传播主流价值,增强人们的认同感和归属感。”[1]2021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指出:“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这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2]建党纪念活动是促进全党全社会政治认同、身份认同、情感认同、民族认同的重要资源和方式之一。以《人民日报》为载体,看改革开放以来建党纪念的内容与价值,归纳路径启示,有助于数往知来,对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加强党的建设、进行政治动员等提供镜鉴。

一、改革开放以来关于《人民日报》建党纪念报道的主要内容

每年的建党纪念日,党和政府都会开展形式多样的纪念活动,主要包括会议纪念、艺术纪念、文本纪念等,其中《人民日报》对于这一活动的报道就是基础文本资源。改革开放以来,《人民日报》报道“七一”建党纪念,回顾与再现党的发展历程、建设工作,表彰先进模范等重要内容,从而建构起中华民族共同体成员的集体记忆,唤醒政治认同。

(一)党的历史发展进程:建党纪念的首要资源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波澜壮阔,意蕴深厚,是资政育人的优质素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突飞猛进,在多重因素的推动下,建党纪念活动步入正轨,“七一”建党纪念成果丰富。如,1981年,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盛大集会庆祝建党六十周年[3],在这一盛会中回顾党的光辉历史,勾起人民群众的集体记忆与未来憧憬。邓颖超在回忆我们党60年的历程时,感慨“人到了‘花甲之年一般就衰老了。我们党却与人的自然规律不同”[4],历经千锤百炼,最终走向了胜利。建党100周年,习近平总书记带领全党全国人民回顾了中国共产党百年来的伟大奋斗历程和取得的伟大成就,凝练出三十二字的建党精神,明确了以史为鉴、开创美好未来的“九个必须”,激励民众锐意进取,号召党员干部守初心担使命、坚定理想信念、始终践行群众路线。此外,改革开放以来,《人民日报》还围绕建党纪念刊登大批艺术作品的推送,如有关建党纪念的纪录片、影视剧和专题片,主要有《毛泽东与斯诺》《闪闪的红星》《红船》《守望明天》《建党伟业》《见证初心和使命的“十一书”》《少年中国》《革命者》《1921》等。特别是电视剧《觉醒年代》以“1915年至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前的这段历史为叙事空间”[5],全面再现党的创建历程,引起广大观众的回应和关注。这些影视作品生动呈现出老一辈革命家和党员干部群体的光辉形象,颂扬党从创立到一步步走向胜利的辉煌进程,道出了共产党人的历史使命感、责任感与坚定的信念。

纪念社论、评论员文章、“七一”特刊特辑、“七一”周刊等是《人民日报》报道建党纪念活动的主要形式。建党75周年,人民日报发表“七一”献辞,指出我们党75年的光辉历程是革命的、奋斗的、胜利的、彪炳史册的,[6]借此告诫党员在荣升自豪感的同时,都应该省察克制,将其转化为使命感与责任感。2001年,《人民日报》发表了《光明属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社论,回顾了党筚路蓝缕的建设历程,高度评价党的地位,强调“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7]。评论员文章和社论联合协作,以充分发挥其舆论宣传、价值导引、鼓动启迪的作用。例如,建党95周年,《人民日报》刊发了评论员文章专题(见表1),5篇构成一个系列,从不忘初心奋勇前行、坚定理想信念、坚定“四个自信”、走和平发展之路、增强“四个意识”等角度,深刻阐释了历史和人民为什么选择了中国共产党以及中国共产党如何坚守初心使命向人民递交满意答卷等问题。通过不断回顾党的历史,梳理呈现党的历史发展脉络,总结历史经验,在全党全社会形成广泛共识,才能促使党和人民团结一致,凝心聚力。

(二)党史人物与红色地标:建党纪念的优质资源

为铭记在建党过程中作出重要贡献的历史人物,学习其榜样人格和理想志向,借助像《人民日报》这样权威、发行量大的党报党刊,是建党纪念活动的重要表达渠道。《人民日报》发布出版的纪念集或文集,党史图书等通告、消息,党员、学者等发表的纪念文章,也是《人民日报》报道“七一”建党的重要内容。例如,在中国共产党成立60周年之际,出版了《中南海》纪念画册,公开了过去没有发表的中央领导同志的珍贵照片,以显示党的集体领导和光荣革命传统。为庆祝建党90周年,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发行《毛泽东思想年编》《邓小平思想年编》《毛泽东思想形成与发展大事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与发展大事记》。这些画册书籍都有助于广大民众进一步深入了解领袖人物的生平、思想,继承和弘扬其身体力行、勇于创新的精神品质。除此以外,1981年,《人民日报》刊登了《红楼两巨人——李大钊和陈独秀在建党初期》的纪念文章,以时间为线索,简要介绍了李大钊和陈独秀在建党初期的实践活动、革命品格、爱国热忱以及两人的关系,颂扬“英风伟烈,应与天地长存”[8],强调其在建党过程中的地位与作用,帮助党员和人民更好地感悟、学习先辈的崇高精神和丰功伟绩。时值建党66周年,《人民日报》刊登了介绍“忠厚长者”杨明斋生平履历的文章,肯定其对“党的早期革命事业做出了贡献”[9]。《人民日报》还推出讲党员故事的征文,如,2016年建党95周年前夕,《人民日报》宣传推送“邀您讲述‘我家党员的故事”征文,1200字以内文字概述,可以图片相结合,最后将选中的文章在“人民日报评论”微信平台选发。由此可见,《人民日报》对于党史人物、人物思想、优秀党员事迹的报道宣传,不僅仅局限于领袖人物,叙事视角逐渐下沉,力求全面全方位讲好党的故事,与民众互动,将可歌可泣的故事普及大众、深入人心。

红色地标凝聚着精神富矿,见证了党从小到大、由弱到强的百年奋进征程,每一寸红色山河土地都深刻地记录着党带领全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足迹。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我们要沿着革命先辈的足迹继续前行,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10]例如,2016年建党95周年纪念之际,《人民日报》推出了纪念副刊,选登颂赞长征、红安、井冈山、遵义等文章,重现党成长的历史脉络,不断强化民众记忆中的革命圣地。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和综合国力增强,围绕建党纪念修建了许多纪念馆、纪念铜像,深化对历史史实和英雄人物的缅怀和崇仰。例如,为纪念对我国的新闻工作作出杰出贡献的邵飘萍,特于1981年7月1日这一天,在金华揭幕邵飘萍铜像。[11]建党74周年时,上海龙华烈士陵园正式开放,邓小平题写园名,江泽民为纪念碑题词,陈云题写馆名。2021年清明期间,广西、山东、吉林、四川等各地开展缅怀英烈的活动,参观烈士陵园,开展红色宣讲,进行云直播等,讲好党史人物故事,聆听英雄事迹,发扬党的光荣传统,赓续红色基因。人们通过参观实地场馆,瞻仰人物事迹,在时空转换中将人们带入当时的历史场景,感知历史,增进情感认同和政治认同。这些设施可以使历史记忆成为永恒,对历史知识的传播更具互动性,既传递讯息也能分享民众认同的共同信仰,充分展现建党纪念活动的正向功能。

(三)党的建设工作:建党纪念的资源内核

在改革开放初期,我们党为加强党的建设,在建党纪念上特别强调从严整党治党,并借助盛会阐述纪念活动的价值,追忆历史,强化集体记忆和政治认同。“《人民日报》社论是主流意识形态最直接、最集中的反映。”[12]为庆祝党的生日,《人民日报》也会着重发表社论,其中党的建设工作也是关注的重点内容。如,1984年7月1日,《人民日报》发表了《坚持高标准整党》的社论,社论指出在贯彻中央整党决定的前提下,从“全面完成统一思想,整顿作风,加强纪律,纯洁组织”[13]四个方面高标准整党,借此帮助党员干部贯彻中央的路线政策,正本清源,肃清或“左”或“右”错误思想破坏党员干部队伍的流毒。建党98周年之际,《人民日报》“七一”社论进一步强调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思想建党和理论强党仍不能松懈,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把我们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14],补足精神之钙。除此之外,2002年,《人民日报》对发表在《求是》杂志上的文章《论在思想上建党》进行了概括分析,指出了思想建党的重要性、必要性与实施要求,凸显我们党对这一问题的重视。从2009年7月7日到2020年12月22日,《人民日报》连续11年以“红船观澜”为主题,开辟了“迎接党的十八大特刊”“党建周刊”“党建”等特刊专栏,围绕如“共产党员的修养”“担当作为”等不同视角分别阐析党的理论方针,也有助于党员干部进行自我反思、锐意进取、不忘初心,呈现中国共产党在自身建设中所承载的使命与责任,强化从严治党任务。建党95周年之际,中国共产党印发了《关于在全体党员中开展“学党章党规、学系列讲话,做合格党员”学习教育方案》的通知,并对各地区各部门的学习情况、贯彻执行情况进行了强调。这些都是建党纪念所依托的文本资源,也是开展建党纪念活动的典型方式,是增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成员政治认同的重要载体,更为全面从严治党、管党提供了研究文本。

党员是党的肌体细胞,更是党生命活力的重要体现。党员队伍和党组织成长、发展、壮大的历史,也是建党纪念的鲜活资源。例如,建党99周年,中共中央组织部公布了党员和基层组织的数据。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底,全国现有9191.4万名党员,比上年净增132万名;468.1万个基层组织,相比上年人数,增长了1.5%;2019年共表彰19.9万个先进基层党组织、91万名优秀党员、23.2万名优秀党务工作者。在建党100周年当日,《人民日报》刊发了《中国共产党内统计公报》,截至2021年年中,“党员总数9514.8万名,比2019年底净增323.4万名,增幅为3.5%”[15],并公布了黨内党员队伍情况、表彰情况、申请入党和党组织情况。通过建党纪念展示党员队伍和党组织的发展壮大历程,有助于增强党的向心力、号召力、动员力和凝聚力,增强民众坚定跟党走的信心和决心。改革开放以来,将表彰会与建党纪念相结合是庆祝党的生日一大特色。特别是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这一重要时间节点,中共中央评选出29位“七一”勋章获得者,向在党50周年的党员颁发“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结合“七一”纪念对全国优秀党员、党务工作者、先进基层党组、榜样模范等进行表彰,在全社会树立先进典型,以先进激励后进,进一步升华了建党纪念的意义。

二、改革开放以来关于《人民日报》建党纪念报道的价值意蕴

回首党的百年奋斗历程,这是一代代共产党人自强不息,用热血书写、用生命铸就的百年党史。中国共产党开展多样形式的活动纪念“七一”建党,宣示着党赓续革命精神、牢记“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16]的初心和使命,“以青春之我、奋斗之我,为民族复兴铺路架桥,为祖国建设添砖加瓦”,[17]共同谱写新时代助力实现中国梦的新华章。

(一)文化价值:唤醒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记忆,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成员的身份认同

每逢党的生日都会组织各种形式的纪念活动,《人民日报》通常在“整五”“整十”周年会推出系列推送,加强宣传和报道的力度,即使《人民日报》“非整”周年对建党纪念的报道数量不多,但每年都会有与这一议题相关报道。通过向民众重提历史事实与往事,展现中国共产党的集体领导和领袖形象,全景呈现中国共产党发展的历史脉络,凸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轨迹,特别是“建党精神”的弘扬、“延安精神”的传承、“英雄精神”的书写、“初心精神”的贯彻等,都是建党纪念集体记忆的重要资源。组织开展建党纪念活动既有利于重现和唤醒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记忆,又可以依靠大众传媒将全国在同一水平时间进行的建党纪念活动纳入“集体的想象空间”[18],达成民众共识,在同一时空纪念的互动中,强化全国各族人民的身份归属感,进而增强政治认同。中华民族共同体成员也正是在丰富的建党纪念活动和密集报道中逐步了解到许多关于党的革命与自我革命、党建工作等史实故事,和涌现出来的革命英烈人物、英雄模范故事,强化了民众关于中国共产党的认知与记忆,贯穿其中的爱党爱国主题成为建构中华民族成员政治认同、身份认同、民族认同、政党认同的核心符号。

通过党中央领导开展理论学习、出版党史著作等方式,全党全社会中掀起提升干部素养、学习党的理论政策的热潮。在改革开放初期,这些早有体现。为适应新时期社会发展和党的工作任务需要,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内开展了轮训教育。例如,1980年,北京部队就着力举办了团级以上的领导干部都要认真学习《中国社会主义经济问题》的理论集训班。1982年,建党61周年之际,王震指出“按照中央的部署,切实加强干部、特别是中青年干部的轮训教育,提高干部队伍的素质”[19]。在党的领导下,现今社会各界进行的“四史”学习教育活动,也是对以往传统教育的承继和发扬。正逢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这波澜壮阔、绵延百年的历史图景正是来自不同行业领域的时代先锋模范用汗水和智慧铸就的辉煌,用信仰与忠诚谱写的史诗。对先锋模范进行的表彰,歌颂不惧艰苦、无私奉献、冲锋在前、践行初心使命、敢于担当的精神,在社会上树立新风,鼓舞群众将感动与崇敬外化于具体行动。社会各界纷纷自觉举行报告会、晚会、座谈会,党员干部、人民群众欢欣雀跃,群众参与纪念活动的热情和积极性高涨。同时,这种平等、交融性质的庆祝活动,有助于参与者萌生新体验,产生对国家和政党的归属感和情感寄托,对社会主义建设充满信心;有助于统一全党、全军、全国人民的思想,促进政治认同、观念认同与身份认同。此外,借助建党纪念举行各种庆典、庆祝、教育活动,运用各种象征符号和特定时空场景,都有助于传递核心价值观,激起中华民族共同体成员的情感体验,强化情感认同,培育团结自律和忠诚信仰。

(二)理论价值: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建党纪念不论以何种方式对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记忆进行识记、述写、重构与叙事,都为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在宏大视野中再现历史事件的真实性,助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发展提供了资源土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化于心,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培植精神家园。

建党纪念活动为党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提供了资源载体。中国共产党的历史积累有厚度,借助建党纪念活动可以行之有效地呈现中国共产党的历史积淀。解码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我们党始终高度重视思想建党和理论强党,理论创新与理论武装同频共振。借助建党纪念的理论教育活动有利于引导干部增强宗旨意识、严格自律、敬畏党纪国法,“确保党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2]塑造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形象,能够有效凝聚奋进力量,整合社会认同。通过发布儿童歌曲、组诗、对青年学生进行党史教育等,“七一”建党纪念可以在唤起中华民族共同体成员对于中国共产党的集体记忆中建构心理認同,通过适当的理论教育和政治传播,理论成果在民众中引发强烈共鸣,使其深入人心、指引实践。在庆祝建党95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述了我们党执政方略、原则立场以及对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指出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取得的伟大成就与作出的伟大贡献,概括出“三个伟大飞跃”“使中华民族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20]。这些重要论断让广大民众对于中国共产党的丰功伟绩有了新的认知,极大地提升了中国共产党在人民群众心中的地位和形象。此外,还将革命传统教育与教育教学相结合,如1981年,延安中小学开展了革命传统教育,带领学生参观革命旧址、纪念馆、烈士陵园,借此向学生讲授革命斗争和革命人物的故事,使其受到了“生动形象的革命人生观教育”[21]。1991年,我国开展以热爱中国共产党为中心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全国各学校普遍开展纪念建党七十周年活动,以课堂教学、访问老党员和老红军、看电影、歌咏比赛等多种形式,让青少年了解近代以来重大历史事件和党的革命史,“激发学生的民族自信心、自豪感”[22]。

建党纪念活动为党进行理论创新提供了历史契机。我们党借助建党纪念活动不断提出新论断、新思想,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出版相关著作,为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提供了基本素材和基本文献。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著作,可以深入认识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立场、观点、方法,把握我们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新任务,进一步加深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23]2011年,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胡锦涛同志将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概括为“三件大事”,并指出“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提高全党思想政治水平”[24],把握住了中国发展进步的本质,彰显了党的价值理念。2020年中国共产党成立99周年,《求是》杂志于7月1日发表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总结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对文章内容进行总结概括,指出“必须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必须发扬斗争精神,勇于担当作为”[25]。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建党100周年讲话中再次强调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继续推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进一步指明我们党今后的工作任务,凸显党的责任意识和实干精神,有利于增进民众的政党认同。

(三)实践价值:增强中国共产党的能力建设,动员了全党全社会投身改革事业的热情

党的执政能力和治理能力是增强党的凝聚力和执政地位权威性,影响当代社会政治认同的重要因素。结合建党纪念反思党内存在的问题,指明党的性质和任务,宣示党的初心与使命,增强党的能力建设,进而有效增进人民群众对党执政的信任与执政目标的认知,激发全党全社会投身改革事业的热情。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制度建设和组织建设托起人民的获得感,体现出与人民利益的一致性,为满足人民期待,提高人民群众对执政党的支持与赞同创造了条件。在建党99周年前夕,中央政治局开展第二十一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组织建设的重要性,强调要抓好党的组织体系和制度建设,广泛组织党员干部和各种人才,凝聚广大人民群众,“形成为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而团结奋斗的强大力量”[26]。此外,坚持群众路线,倾听群众意见,有助于维护政治秩序。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党在政治领域践行群众路线的体现,通过平等交流和对话的方式拉近党员干部和群众的距离,增进感情,引导民众了解并认同党的方针政策,凝心聚力,推动中国政治的发展进程,公共政策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可和支持才具有合理性。

政治动员是政党为实现自己的政治目标而选取的政治宣传行动,启发和教育本组织成员或本民族群众增强政治觉悟、明确奋斗目标、实现政治任务,而建党纪念是进行政治动员的有效载体。为增强党的自觉性和使命感,恢复和发扬党的思想政治工作传统,在建党79周年前夕,中共中央召开了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江泽民同志发表讲话,指出“我们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是亿万人民群众自己的事业”[27],通过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动员全党与全体人民投身改革开放事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定不移高举改革开放旗帜,勇于全面深化改革,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不断把改革开放推向前进。”[20]总之,通过纪念活动进行宣传动员,广大民众能够更多地了解中国共产党及其理论政策、大政方针,从而激起全党全社会的奋斗豪情。

三、改革开放以来关于《人民日报》建党纪念报道的路径探赜

通过爬梳建党纪念内容和价值解读,可以看出建党纪念活动在促进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政治认同、身份认同、情感认同等方面有着重要作用。今日的中国,处于新时代,为凝聚中国智慧,团结中国力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仍需要继续探索并建立与国家发展相适应、相协调的纪念路径。

(一)深入挖掘纪念资源:推动建党纪念活动的科学化和体系化

政治认同本身处于不断的动态变化中,其认知内容、认识结构、认同方式受到多种变量因素的制约。“在社会生活中,人们总是处于认同何种政治价值和采取何种政治行为的选择,促使人们进行政治生活的原动力是利益的实现”,[28]“七一”建党纪念中召开重要会议、展演历史场景、开展党史教育活动等,都向民众传递了党的性质宗旨和价值观念,认识和理解中国共产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且没有自己特殊利益的政党。要借助种种纪念活动增进人民对于党的历史知识的学习和把握,培育和熏陶尊重历史的意识。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历史是最好的老师,它忠实记录下每一个国家走过的足迹,也给每一个国家未来的发展提供启示。”[29]建党纪念活动虽然是一种形式,但形式依内容而存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有厚度、深度的,这也是建党纪念活动的旨趣意义所在。党和国家领导人在建党纪念会议上的重要讲话既是重要的政治文献,也是推进政治传播、促进政治认同的重要途径。党和国家从革命传统文化、红色文化中充分挖掘建党纪念资源,弘扬建党精神、红船精神、延安精神等提升民族精神,树立先进个人典型以提炼升华优秀品格,开设纪念活动,向社会成员传播、推介其主张,是发挥建党纪念功能的重要选择之一。同时,中华民族共同体成员的政治认同和政治取向受到利益实现、政治参与、政治文化等多种因素共同规约,要根据国家的发展需要、承受能力和民众的情感祈盼、心理需求合理选取纪念资源。

(二)创新运用仪式策略:提升建党纪念活动的规范化和持续化

在当代社会,历史记忆受到现代性、文化多元化、全球化的影响,面临着诸多挑战,往往脱离了日常生活。通过挑选重要事件、日期,设置节日或者纪念仪式以追忆、保存、缅怀、强化对于建党的历史记忆。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十分注重纪念活动供给的规范化。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以立法形式确定了4个国家纪念日,即“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烈士纪念日”“国家宪法日”“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规范化的仪式、程序可以强化纪念效果,让纪念活动融入民众的生活,逐步走向常态化,拓展影响力,建党记忆得到规律性唤醒。因此,提升建黨纪念活动在促进政治认同、政党认同、身份认同、民族认同中的作用,就必须创新运用仪式策略,使其纪念效能持续化。“伴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越来越依赖传播媒介保存和传递记忆,深刻地重构了集体记忆的生产形式。”[30]现代政治认同的建构更关键的是需要传播方式科学化,主要体现为网络化传播。中央电视台以及多个网络平台对建党100周年庆祝大会实况直播,将观众借助互联网带到现场,听到领导人的讲话,看到纪念仪式的举行。当今社会,公民可以通过网络平台交流自己的心得体会和观感,将个人对党的情感和认同融进这一重要时间节点。此外,借助文章、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如抖音App、微博、微信等平台,实现报网互动,开设话题,广泛宣传党史人物、榜样模范,反复凝练历史史实。借助纪念晚会、集会、知识竞赛等活动开展政治教育,就学校而言,参观纪念馆、博物馆等纪念场地,可以在仪式前进行相关知识背景、事件历程、意义等介绍,重点讲解人物生平经历、主要事件,确保学生对时代背景、榜样人格有基本的认知,对程序内容有清晰的把握。

(三)完善符号纪念空间:增强建党纪念活动的文化意义

符号是一种人们约定俗成用来代表或者指称其他事物的象征物,也是形象意义和精神外化的体现。符号具有鲜明的隐喻性,可以是图像组合、建筑造型、声音讯号、思想文化、时事人物等,精心设计纪念符号,成为传承党的历史记忆的载体。红色地标勾勒出中国共产党成长、壮大、发展的历史轮廓,成为建党纪念的重要资源。建党纪念活动借助具体特定的空间让人们置身于历史场景,在追溯历史足迹、感受光阴流转的过程中,勾连起中国共产党历史事件过程和结果的记忆。这些红色地标、红色文化的纪念可以牵引中华民族共同体成员对民族国家历史境遇的同情和对未来的期待,更容易触发情感共鸣,感念祖国成长壮大的艰辛,均有利于促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成员的身份归属与政治认同。建党100周年发行纪念邮票,可以借鉴这一形式,将党的形象嵌入其中,构成图像符号,成为符号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2005年7月1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以“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为主题的多媒体舞台音乐会,《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从1943年传唱至今,几乎家喻户晓,是见证历史选择的颂歌。同时,这11个字也是我们党革命叙事话语的呈现。建党纪念活动,是建构党的形象、彰显党的性质有效路径,是针对历史虚无主义、民族虚无主义、文化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和社会舆论中对党的历史地位和历史成就的质疑、困惑、“杂音”,进行的批驳和回应。

[参考文献]

[1]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N].人民日报,2014-2-26(01).

[2]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1-7-2(02).

[3]团结起来,为建设现代化的、高度民主的、高度文明的社会主义强国而奋斗[N].人民日报,1981-7-2(01).

[4]邓颖超.欢庆与回忆[N].人民日报,1981-6-29(01).

[5]李京盛.从历史深处回望初心[N].人民日报,2021-2-25(20).

[6]跨世纪大业与中国共产党[N].人民日报,1996-7-1(01).

[7]光荣属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N].人民日报,2001-7-1(01).

[8]吳信忠.红楼两巨人——李大钊和陈独秀在建党初期[N].人民日报,1981-6-30(08).

[9]余世诚,张升善.建党前后的杨明斋[N].人民日报,1987-10-23(05).

[10]全面落实“十三五”规划纲要加强改革创新开创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4-28(01).

[11]任贵银.邵飘萍铜像在金华揭幕[N].人民日报,1986-7-2(03).

[12]李明.以《人民日报》社论透视中国主流政治意识形态的变迁[J].新闻大学,2013,(6).

[13]坚持高标准整党[N].人民日报,1984-7-1(01).

[14]牢记初心使命奋进复兴征程[N].人民日报,2019-7-1(01).

[15]中国共产党内统计公报[N].人民日报,2021-7-1(05).

[16]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N].人民日报,2017-10-19(04).

[17]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5-3(02).

[18]刘燕.国族认同的力量:论大众传媒对集体记忆的重构[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6).

[19]王震.加强干部轮训教育,提高干部队伍素质[N].人民日报,1982-7-1(01).

[20]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2016-7-2(02).

[21]延安中小学开展革命传统教育[N].人民日报,1981-6-18(01).

[22]各类学校将开展纪念建党七十周年活动[N].人民日报,1991-4-18(04).

[23]程恩福.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经典教材[N].人民日报,2010-7-8(07).

[24]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1-7-2(02).

[25]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总结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0-7-1(01).

[26]贯彻落实好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 不断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N].人民日报,2020-7-1(01).

[27]开创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局面[N].人民日报,2000-7-1(01).

[28]方旭光.政治认同的逻辑[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8.

[29]习近平.在德国科尔伯基金会的演讲[N].人民日报,2014-3-30(02).

[30]徐丹丹,秦宗财.符号表征与意义生产:微纪录片中的城市记忆生产研究[J].传媒,2021,(10).

[责任编辑:马丽莎]

猜你喜欢

七一人民日报政治认同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思想重要意义的政治学分析
如何增强政治认同和道路自信
价值观视角下的政治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