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武侠文化的“江湖”概念
2021-09-05潘纪龙
潘纪龙
武侠文化最初生于市井陋巷之中,却逐渐衍生出中华民族中独特的彼岸世界—“江湖”。在先秦诸子、六朝志怪、唐宋传奇、明清小说的浸润下,“江湖”逐渐成为武侠文化的重要元素之一。近代以来,新派武侠小说、武侠电视剧、武侠电影的发展更是让人们对“江湖”世界越发产生艳羡之情。
时至今日,“江湖”仍拥有着广阔的探讨与开发空间。笔者将从“江湖”概念的产生与嬗变历程为背景,通过分析相关文献与文化创意产品,探索“江湖”文化的发展脉络与深层次的文化价值。
一、“江湖”概念的产生
根据北大CCL语料库的搜索结果显示:“江湖”一词最早出现于战国时期道家典籍《庄子·大宗师》中,原文为“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张远山在《“江湖”的词源—从陈平原〈千古文人侠客梦〉谈到江湖文化第一元典〈庄子〉》中的研究也证实了《庄子》是“江湖”含义的“真正词源”。最开始,“江湖”含义仅为江海、湖泊一类的水域。西汉《史记·货殖列传》记载范蠡“乘扁舟浮于江湖”,对比《国语·越语下》描述范蠡“遂乘轻舟,以浮于五湖”一句,可知先秦时期的“江湖”已有固定指代五湖地区的含义。司马迁在《史记》中即使有描写游侠、刺客的篇章,但还未出现“江湖”概念的分化。这说明最迟至西汉前期,“江湖”概念仍是实在的地理名词,仍未抽离出与现实世界中相对的文化概念。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史记》中描写范蠡隐逸遁世生活时出现了“江湖”一词,此时的“江湖”由于范蠡相关背景故事的渲染,已隐约具有了武侠世界中“江湖”与正轨社会相对立的初步模型。宋巍通过《从地下秩序到彼岸世界—论武侠小说中的“江湖”概念》一文,认为此时的“江湖”已经有了“王法不及的偏僻之地”的概念。进一步来看,此时的“江湖”已初步衍生出远身避祸的文化含义。这无疑对于未来“江湖”概念的延展起到了旗帜性的引领作用。
根据上文考证,可以发现“江湖”发端于先秦典籍《庄子》,而武侠概念的滥觞是《史记》中刻画的游侠、任侠形象。从时间顺序上来看,“江湖”概念是先于“武侠”概念而产生的。这表明“江湖”不仅是武侠世界的背景性内容,更是武侠文化发展的母体。
随着历史的发展,“江湖”与“武侠”保持着良好的双向互动。一方面,“江湖”为武侠提供了自由不羁、任意行侠的广阔空间,另一方面,“武侠”题材的发展也丰富了“江湖”的意蕴层次。
二、“江湖”概念的丰富与虚化
“江湖”第一次出现在武侠世界中应该追溯到唐代传奇小说《谢小娥传》。原文称谢小娥之父“常与段婿同舟货,往来江湖”。此时的“江湖”已不特指五湖地区,而是第一次作为故事情节的背景义而出现。同时说明最晚自唐朝以来,“江湖”开始拥有了抽象性的文化概念。并且,经过虚化的“江湖”概念开始广泛存在于唐代的其他传奇小说以及唐人的诗篇中,例如《红线》中也出现了“江湖”作为人物背景义的描述。
然而,唐代“江湖”概念与现代武侠文化中“江湖”仍相距较远。其一,唐代传奇小说中的“江湖”与现实世界的界限仍不明晰,“江湖”只是远离官府之外的,一种对于平民社会的补充。其二,“江湖”只是作为行文背景的抽象化介绍,还未成为人物的主要活动场景,也没有显示出独特的文化价值和话语体系。这一点直到宋元时期才得到改善。
宋元时期发达的话本小说创作涌现了一批描写侠客、江湖的作品。“江湖”开始与武力争斗有了密切关系。在《千古文人侠客梦》中,陈平原认为“宋元话本中的‘江湖则已跟抢劫、黑话、蒙汗药和人肉馒头联系在一起”。除此之外,宋元时期文献中对“江湖”的描述多与杀人越货、亡命天涯等事件相联系,此时的“江湖”世界更多表现出为世俗法理所不容的地下组织特点。而“江湖”中事态的演变、情节的推动也与“武”挂钩,“武”成为“江湖”中最独特的元素。这也为明清侠客小说、近代武侠小说的发展起到了先导性作用。
明清時期是古代“江湖”概念的集大成时期,具体表现为侠义小说开始兴盛。《三侠五义》《七剑十三侠》等经典作品问世的同时,集中表现了“江湖”世界中对于惩恶扬善、行侠仗义等平民阶层价值观的推崇。侠义小说擅长在亦真亦幻的时空背景下勾勒“江湖”世界,故事情节与人物形象得到了丰富,基本上已经具备了武侠小说的雏形,其文化内核与创作理念对于金庸、古龙等为代表的“新武侠小说”的创作有着直接影响。
民国以来,西方列强的入侵带来封建制度的瓦解,思想领域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大解放,武侠小说出版业也得到了迅速发展,进入了武侠小说的“百家争鸣”时代。涌现了一批如还珠楼主、王度庐、宫白羽的杰出小说家,诞生了“奇幻剑侠派” “悲剧侠情派” “社会反讽派”等多个流派。武侠世界中描绘的“江湖”景象呈现出“主题化”的演变倾向。既有悲情苦恋的儿女江湖、光怪陆离的神魔江湖,又有抨击社会腐朽黑暗的悲歌江湖,充分显示出了“江湖”概念的多层次性。
伴随着“江湖”意义的丰富,原有表示地理概念的本义逐渐淡去,取而代之的是逐渐虚拟化的象征性含义。其中,与现实生活相隔离的环境、武力的关键性作用、平民化的价值取向构成了“江湖”世界的三大主要组成部分。“江湖”逐渐脱离了实际的地理义,开始成为中华民族发展历程中的一枚文化符号。
三、武侠电影中“江湖”的再解读
近代以来,随着“新武侠小说”的风靡,基于小说文本创作的创意产品接连出现。各种对于“江湖”概念的再解读、再创造形成风潮,催生着相关电视剧、电影、广告、游戏等多种文化衍生品的诞生。针对这种情况,笔者试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代表性电影作品出发,探讨当代艺术工作者对于“江湖”这一概念的理解与运用情况。
(一)20世纪末武侠电影中的“江湖”
20世纪中后期,随着新武侠小说的涌现和中国电影技术的发展,武侠电影行业迎来了迅猛发展的黄金时代。20世纪90年代,中国香港导演胡金栓执导的《大醉侠》《笑傲江湖》《龙门客栈》等新派武侠片风靡海内外。其代表作品《笑傲江湖》于1990年上映,集中体现了“江湖”与“庙堂”的对峙特点,以及“江湖”世界中位高者多德轻、位卑者多德高的矛盾冲突。影片中有意地将“庙堂”与“江湖”进行分割,朝廷厂公作为“庙堂”势力的代表,在进入“江湖”世界后成为挑起“江湖”纷争的祸首。张璐通过《香港电影中“江湖”概念的再分析—以〈笑傲江湖〉系列电影的心理认同为例》一文,指出电影《笑傲江湖》呈现了一个“微缩版的官僚社会”,但更准确的表述应该是呈现了“一个德才错位的等级社会”。在“江湖”世界中,位高者如左冷禅、岳不群等被描绘为贪婪无耻、虚伪狡诈的反派人物,以令狐冲为代表的普通弟子才是忠诚、正义的化身与江湖秩序的守道者。正是此类德不配位的乱象,造成了“江湖”世界的动荡与混乱。影片最后,“江湖”世界中正义的底层人士战胜了邪恶的强权者,电影的主要矛盾冲突随之完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