怪诞化理论下对《心是孤独的猎手》的解读
2021-09-05徐凯
徐凯
《心是孤独的猎手》一书发表于1940年,并在发表后以极快的速度登上畅销书排行榜,在当时美国文学界引起了极大的轰动。文中一名叫辛格的聋哑人居住在一个安静的美国南方小镇上。他的周围围绕着一些将他作为倾诉者的边缘化人物:寻求自由平等的黑人医生、激进的理想主义者布朗特,以及无法进行自我性别认知的咖啡店老板和假小子米奇。然而当辛格的聋哑同伴死于疯人院时,他自己的精神殿堂崩塌了。辛格最后选择了死亡。而失去了倾诉者的其他人毫无选择地融入了主流社会。在文章中,麦卡勒斯用他自己独特的笔触描写了美国南方的小镇。人们的精神孤独被挖掘到了极致。而麦卡勒斯的观点则鲜明地表示,孤独是必然的,最深的感情也无法改变人类性格中极致的孤独。2003年开始,林斌从种族主义、性别及怪诞性方面对麦卡勒斯的小说进行了解读,同时运用狂欢节乌托邦这个术语对书中的场景进行了分析。他提出:美国南方主流意识形态与狂欢节乌托邦的产生与消亡是背道而驰的。因此这部小说中有更多的内容可以运用怪诞理论来进行探索,包括狂欢节理论中加冕和脱冕的仪式和怪诞化人物的解读。这也是本文的研究方向和研究目的。
一、怪诞与狂欢节
巴赫金是20世纪的一位俄罗斯思想家。怪诞理论是他理论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形容词,怪诞常被理解为奇怪的、丑陋的、不协调的、令人不愉快的事物。而在艺术和文学上则涉及令观众感觉不舒服的意象。因此在小说中怪诞人物通常被认为是荒唐的,或能够引发读者的移情或者厌恶的形象。明显的例子有身体上和精神上的畸形,以及容易陷入尴尬的社会特征。这与本文中的人物形象很好地吻合。而在巴赫金的理论中,一个重要的意象名为“狂欢节”。在此意象下所有的事物都是双重的,并包含有两个极性,从而形成一个集成的有机体。这两个极性虽相反但可互相转换。例如出生和死亡、赞扬和批评、祝福和诅咒。狂欢节是双重性意象的对比和平行。这些“双重意象”,通常体现了狂欢节怪诞的思维和矛盾的性质。
二、怪诞人物形象解析
怪诞可以是生理上的,也可以是心理上的。怪诞人物常常体现出一种矛盾性及双重性特征。麦卡勒斯笔下的双性人,雌雄同体者都有这一特征。在他们身上,柔与刚、生与死、新与旧交织在一起。在这个分工明确趋向明显的社会,他们被排斥、被忽略,最终成为社会中的边缘化人物。
(一)性别认知中的怪诞者
在人物的刻画上,怪诞性小说中的人物具有矛盾和二元性质,因此常常具有双重性的意象。咖啡店老板布莱农在文章描述中是一个具有男性气息的形象,其具有浓密的毛发和粗犷的长相,且有着美丽的妻子和自己独立的事业。但在事实上,他却是一个性无能者,且其性格中具有极强的母性色彩。他酷爱干净,有洁癖,喜欢做家务。他的手上还戴着母亲的戒指。他对自己有着身份上的不认同感,他渴望做一个母亲。在他的妻子逝世后,他将自己与更多的女性活动联系到了一起,比如缝纫、喷香水和用柠檬味的洗发水。而他的双面人生也正是这种矛盾性的一种特殊体现。
米克是一个与当时社会所崇尚的“南方淑女”形象毫无关联的假小子,她的穿着像个男孩子一般,且希望像个男孩一样远走高飞,并希望成为一个像莫扎特一样有名的钢琴家。她盼望着像自己的哥哥那样,拥有自己的房间和独立的空间,而不是与和自己性格习惯天差地别的姐姐们住在一起。他们的怪诞性体现在与现有社会准则的格格不入。他们被定性为“畸人”,是因为他们与社会既定的人类形象和天然性别是不同的。而在当时的异性恋社会中,同性之爱是畸形的,是不被理解的。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男女形象鲜明且分工明确。因此,两人身上的异化特征是与社会准则背道而驰的。说到底,这是一种为社会所不容的怪诞性。
(二)身体与精神上的怪诞者
与主流不相同的身体特征是怪诞化的另外一个重要表现形式。而在书中的主要表现就是辛格和他的室友。辛格与他的伴侣安东尼帕索斯在一起。辛格会说话,但他只用手语跟安东尼帕索斯交流。对于他们而言,两个人的世界便是自己的天堂。然而随后安东尼帕索斯却显出了异于常人的精神状态,无计可施的辛格只得任由安东尼帕索斯的亲戚将他送去疯人院。辛格被迫走出舒适圈去结识新的人物。然而在他写给安东尼帕索斯的信中却表明,他从不理解这些将他作为神一般倾诉者的孤独的人。作为一个同性恋者和一个聋哑人士,辛格自己的怪诞性十分突出。对辛格来说,他与这个社会是格格不入的,他只想守护好自己和自己伴侣的天堂,因为这是他唯一能解脱的地方。尽管大家都将他当作倾诉对象,仿佛因为自身的残缺性和特殊性,无形地吸引了更多的边缘化人物向他靠拢。然而他自己的精神殿堂始终是由他的同伴来建构的,因此当同伴死亡后,辛格也选择了死亡。作为身体和精神皆不与主流相合的一个个体,辛格便成了一个典型的怪诞化形象。虽然文中有着不同种类和程度的怪诞者,他们却没能彼此拯救,辛格的阁楼曾给过他们短暂的自由,但最终理想的天堂总会覆灭。因此,通过描绘这些怪诞化形象,麦卡勒斯揭示出残酷的道理:畸形化人物无法彼此拯救,只有社会的整体性包容和对于边缘化人物的接受与宽容,才能真正拯救这些“畸形人”。
三、怪诞化情节
(一)狂欢节广场
巴赫金的理论认为,在中世纪的时候,人们生活在严厉的教条下,而只有在狂欢节的时候,人们才能够暂时忘记世俗规则和约束,投身于节日的狂欢中。因此狂欢节可以被看作是一个特殊的世界形态,一个暂时逃离教条生活,人人得以自由的乌托邦式场所。在麦卡勒斯笔下沉闷的美国南方小镇中,人们日日奔忙于自己的生活,过着家、教堂、工厂三点一线的日子。他们习惯了日复一日枯燥无味的生活,但是在布莱农的咖啡馆却能达到自由放松的状态。他的咖啡馆总是开到深夜,而且并不为盈利,他甚至会免费送酒给小孩子、流浪汉和残疾人,且允许小镇的人们赊账。人们在这里可以交谈,可以忘记宗教,忘记贫穷以及繁重的工作。对于人们来说,这里是一个乌托邦式的王国。在这里他们可以自由平等,不用拘束于繁重的生活压力。忘掉贫穷意味着不用攀比等级,可以自由尽情地将自己灌醉。而另外一个地方就是辛格先生的阁楼。在这里,辛格的追随者们可以肆无忌惮地畅谈自己的想法。米克会脱掉生活中的压抑和拘束,聊她不可能实现的梦想和去不到的远方。杰克总会慷慨激昂地谈起他的共产主义社会理想。对于他们来说,辛格是在这个社会中唯一能够懂他们,使他们不觉得自己是社会边缘人士的一个存在。他们在现实社会中的挫败感在这里荡然无存,这里成为他们的象牙塔。在这个天堂中,他们燃起希望,重新找回对理想的期望和对未来的憧憬。在这里可以找到他们自己明确的理想和未来的目标,然而一旦走出阁楼,面前的一切就又是未知而艰难的。因此当辛格自杀后,他的阁楼不复存在。代表希望的狂欢节广场消失了,人们再度陷入了迷茫。
(二)精神隔绝
在麦卡勒斯的作品中,精神隔绝总是体现得淋漓尽致。麦卡勒斯本人的生活经历使她能够更加有力地描绘人们之间的不理解与隔绝。医生科普兰德与自己的家庭都是隔绝的。在他的亲人眼中他便是一个异类。他的孩子们成年后便迅速搬离家庭,且不愿与他相见。在孩子年幼时他便与家庭相处甚少,而且是家中唯一不信仰基督教的人。思想与信仰上的巨大差异使他与他的亲人之间形成了一个无法克服的精神障碍。这种精神隔绝使得他无法与别人交流。除此之外,布莱农和米克因其独特的性格特质而注定无法被周围人所理解。这造成的后果就是他们没有办法与人进行真诚的沟通,也无法得到外界人真正的理解。即使是辛格的出现也没有办法从根本上改变这一点,然而麦卡勒斯却并不仅仅是想展示社会边缘群体的迷茫。在这一悲剧的基调之下,小说也有一种积极的现实意义。无论是布莱农、米克,或者是杰夫和科普兰德,他们都与社会现有的规则格格不入,却并不随波逐流而始终在进行反抗,从而变成了边缘者。但同时只有敢于颠覆传统的社会规则,不被社会大环境所同化的人才能成为边缘者。对于这些怪诞化角色的描绘,其实是用一种全新的眼光来看待世界,真实地去呈现世界本来的面貌,清醒而可靠地去看清世间的生与死、新与旧。世界本来就应该是包容的。世上的萬千种形态都应该有其存在的意义,也应该被社会所接受。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生活方式的权利,他们不应该成为社会的边缘群体,而应该被这个社会所接受。
四、结论
麦卡勒斯相信人与人之间是可以建立联系的。在她的故事中,悲与喜交织在一起。她塑造怪诞人物的目的也只是希望打破这种隔绝人与人交流的屏障。她希望能够构建起一个充满同情和理解的新的社会秩序,能够在各种差异性之间建立起新的社会关系。在她的笔下,通过怪诞主义构建的这样一个狂欢化的世界或者是理想的场所是可以存在的。即这种让人们在精神上可以相连的场所是存在的。虽然在故事的结尾这个场所被摧毁了,人们之间的联系消失了,他们被迫回到主流社会,继续进行他们的边缘生活。但是在麦卡勒斯的观点下,这种联系是可以被建立的,这种场所是可以被构建起来的。因此,这样一个理想的世界才是麦卡勒斯真正想通过文章表现出来的,一个人们不再困于自己的身份认知,被社会所接纳的和谐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