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双城记》看狄更斯小说创作风格

2021-09-05郝翠荣

青年文学家 2021年20期
关键词:双城记手法小说

郝翠荣

《双城记》创作于1859年,是狄更斯的晚期作品。从狄氏创作的系列作品看,带有明显的“晚期风格”特征(参看萨义德《晚期风格》一书《前言》的具体论述)。与早期、中期的创作相比,这部作品更多地浸透了作者在现实主义基础上的批判精神,而且从对立面视角更为清醒、明确地阐述了法国社会现状,同时比较了英国社会营建的环境给芸芸众生造成的影响,以及当时的社会所塑造出来的各类人物等。具体分析如下。

一、创作风格解析

风格是一种整体表达,通过作者创作的作品,使作者能够以创造者的身份,充分体现出内在的情感排序,同时揭示出思想发展到一定阶段,对于某些人、事、物内蕴的理解。简单讲,通过为艺术作品赋予风格,作者能够以艺术作品为中介,对现象世界背景后的本质世界进行窥探,并将其以形象化、具象化的形式,展示给观看者(可参看《歌德文集》第12卷,《叔本华论说文集》第1卷中,关于风格的相关论述)。与风格相比,创作风格属于一种手段,如果说风格是对整体上的艺术作品进行的“产品外观包装”,那么,创作风格则属于生产这种“产品”的生产制造工艺及技术。由于作为创作手段的创作风格,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包括了创作者对于人物的创作原则、特质限定、精神层次,对于情节的技巧性创建,对于结构的巧妙设计,对于手法的筛选撷取等,因此,风格与创作风格具有目的与手段的关系,又包含了创作者創设理念到使理念具体化为创作手段的过程(参看王元化《读文心雕龙》的《附录》部分中,对于风格、作风、创作风格的论述)。

二、从《双城记》看狄更斯小说创作风格

艺术理论的核心在于阐释美学原理,不同类型的作品、同类型的作品,均可以在美学原理的解释框架内获得一种较高层次的理解。创作风格作为一种与创作者个性相适应的创作手段,带有鲜明的独立性特征,能够使作者以独立的个性、自由的思想、深刻的体验与认知,将自身对于社会现场、生活现实、个体命运、内在隐秘世界的种种情态,用一种类似设计师的方式,用人物、情节、结构、手法等传达给观看者。下面分别从人物、情节、结构、手法四个方面,对狄更斯的小说《双城记》的创作风格试做解析。

(一)以人物创作为例

《双城记》这部小说十分特殊,在狄氏的诸多创作文本中占有重要地位,其主要特征也十分明显。在其开篇,作者用了排比式的对比,用“好时代”与“坏时代”之类的对比,对所述的时代进行了限定。在此条件下,作者以“二元对立”手段,创作了文本中的各类角色。简单讲,在对立面原理下,作者以二元对立作为基本的人物创作原则,使不同的人物在各自的反光镜中,达到了对自身的显现。虽然在现代的研究中,认为用二元对立创作原则创设人物,容易削弱人物的真实感,给人造成狭隘或限制的印象。然而,在狄氏的作品中,既未给人此印象,反而能够使观看者更好地理解开篇宏大的对立陈述,与人物对立之间的关系,始终将人物与历史背景相联系,使观看者可以透过人物的命运,更为宏观地理解“解放了的”和“未解放的”社会给人造成的影响。

在本部小说中,狄氏将人物划分为正面、中立、反面角色,通过中立角色的调节与协调,使正面角色与反面角色可以较好地在一系列“巧合”中实现对比。例如,正面角色中,用道德之善的品质,将人物定格在同情、仁慈、勇敢、善良的品格之中。而将反面角色放在道德之恶的品质方面,为其赋予了凶残特征、虚伪装饰、贪婪之心、可恶行径、自私品质等。令人感到诧异的是,狄氏用了是非不可混淆的方式,将所有正面人物中的恶去除干净,剔除了所有反面人物的善之遗迹。一切都在两种极端对比中,形成了对立、竞争、斗争局面,却又通过这种对立面之间的斗争关系,使观看者在阅读小说过程中,更为清晰地理解了内在情感的对抗,以及某一种情感挣脱束缚而显示出的威力。所以,从人物创作的角度看,单面性特质的人物创设,却在实质上更为干净、利落、具体,使人物成了恶与善的直观表象。并且在这种善与恶的较量中,终于实现了可以令观看者直接将自己内在情感加以净化的目的。例如,卡尔顿的懦弱、自暴自弃、自甘堕落,却通过对处于危难之际的梅尼特医生一家的拯救,完成了人性之恶向人性之善的转换。可见,狄氏的英法对立预设、善恶人物创设,其内蕴十分深厚,选取了高拔的视角。

(二)以情节创作为例

人物创作在创作风格中十分关键,也极为重要,正是人物创作为情节故事的发展提供了必要前提。从狄更斯全部小说的整体类型看,受到菲尔丁、摩尔奈特的较大影响,在创作题材的选择方面虽然具有一定的同质性,然而,世间万物必有客观之限定,狄氏在此基础上,运用了欧美文学中常用的戏剧化处理方法,将所有的情节,分化到了人物的动作和对白、人物所处的场景限定条件之内,从而情节故事,以人物角色的或善或恶为准—典型的用情感动机牵引人物进入事件,既符合观看者内在的情感发展程序,也通过戏剧性的描写,让人物在限定的要素下,成为命运那股神秘力量的牺牲品。

由此可见,作者用人物特质,限定了其情感发展方向,明确地使情节演变出了“无巧不成书”的戏剧化事件。例如,卡尔顿与达尔内两个人物,与露西之间形成了“三角恋爱”关系,由于二者的家庭背景、受教育程度、道德品质、性格等均存在差异,然而,仿佛是一个人物的两个灵魂在较量一般,粗俗者卡尔顿却在关键时刻,用生命维护了爱的尊严,用牺牲换取了其他人的幸福。这种行为是否值得提倡一直存在争议,然而,在这种情节推动之下,使观看者可以更为深入地思考:是反面的道德,使卡尔顿厌倦了生存,选择了结束生命,还是在道德的反转中,卡尔顿战胜、克服了自身的人性之恶,在爱情之净化下,升华到了更高层次的英雄品质?正是这种故事情节的戏剧化发展,给观看者造成了较大的冲击与内在震动,也留下了值得深思的永恒主题。

(三)以结构创作为例

狄氏小说中的结构一直为人诟病,认为作者并未真正从整体上构思其作品,优化其结构,仅是通过人物创设与情节限定,推动整部小说的发展。然而,从现代的眼光看,“悬疑”一直贯穿于狄氏那些具有晚期风格特征的小说作品之中。阅读过《双城记》的读者,在内心世界审视这部作品时,往往产生一种情不自禁的叹息,并于内心思忖道:“典型的英式思维呀!”进一步讲,每个民族、社会、个体,生活在一定的环境内,会受到集体价值心理与生活方式的深刻影响,并形成一定的情感与行为。

例如,那种基于现实主义的精神,与对万事万物那种互相关联的逻辑关系之分析,似乎已经成为英国人的本能。尤其是狄氏生活的年代,正是英国高级文化迅速发展,在各个领域都创造了影响现代世界的哲学思想与文本的时期。经受过高层次的文化教育与精神洗礼,狄氏自然会通过继承传统的方式与创新发展的方法,更为缜密地从高层次的视角,对其作品结构进行处理。《双城记》虽然整体上看起来没有明确的结构设计,然而,在每一章节、每个小节的阅读过程中,却可以明显地看到各种联系,反而给观看者造成了一种挥之不去的感染力量。

(四)以手法创作为例

《双城记》的研究者相对较多,在创作手法方面,研究成果十分丰富。现阶段公认狄氏运用了纯熟的现实主义手法和象征主义手法。从现实主义手法看,作者沿袭了英国小说的现实主义创作传统,将小说的创作牢牢定位在对现实世界的描绘层面。然而,“艺术来源于现实,却高于现实”,作为创作者的狄更斯在那个表象世界被深入洞察的年代,运用了独具特色的气氛渲染方法,用环境、场景、夸张、比喻等,把现实主义手法下创设的种种情景,拔高到了另一种对于社会现场的象征。也就是说,作者用巧妙的象征,用微观的修辞手法,呈现了宏观的社会现象。

三、结语

《双城记》在英国文学、世界文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这种具有作者晚期风格特征的作品,体现了作者思想在成熟期的发展,并且将这种思想印记以风格化的形式,固定在了作品之中。通过以上对《双城记》小说创作风格的初步解析,既可以认识到狄氏作为英国人的那种缜密的思维特征对于作品创作的影响,也能够在人物、情节、结构、手法的解析中,看到作者对于西方戏剧传统、英国现实主义传统的灵活运用,以及对修辞手法的合理选择。由此也使观看者理解了作者的伟大之处。

猜你喜欢

双城记手法小说
层递手法
缓解后背疼的按摩手法
七步洗手法
那些小说教我的事
俄罗斯双城记之北方有座城
俄罗斯双城记之遇见莫斯科
双城记:垃圾大作战,给地球“瘦”个身
牵引配合手法治疗颈性眩晕90例
《双城记》人道主义中的善与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