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多模态话语分析视角看《我和我的家乡》影视翻译
2021-09-05卢福田
卢福田
多模态话语指运用听觉、视觉、触觉等多种感觉,通过语言、图像、声音、动作等多种手段和符号资源进行交际的现象。(张德禄,2009:24)影视作品融合了图像、声音、文字等多个模态元素,因而在分析字幕翻译时需要综合考虑各个元素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国产喜剧电影《我和我的家乡》在国内上映后,广受欢迎,后期电影配有官方英文字幕,在英国、北美和澳大利亚等海外多地上映。
一、《我和我的家乡》剧中人物语言的特点
影片采用集体创作的形式,由张艺谋担任总监制,分别由七位导演执导五个单元剧集,选取中国东、南、西、北、中五个代表性地域为拍摄地点,讲述家乡的喜剧故事。五个故事根据影片顺序分别发生在北京、贵州黔南、浙江千岛湖、陕西榆林和辽宁沈阳,由于地域差异,人物语言各具地方方言特色,呈口语化、幽默化和大众化等特点。因而影视翻译工作人员在多模态话语分析视角下,需要协调字幕翻译与影片中其他多模态元素的关系,结合人物的语言特点采取相应的翻译策略,帮助外国观众理解欣赏五个喜剧故事展现的人文景观和家国情怀。
二、多模态话语分析视角下字幕翻译
在探讨多模态话语形式之间的关系时,首先我们需要考虑的是,一种模态不足以表达清楚交际者的意义,从而利用另一者来进行强化、补充、调节、协同,达到更加充分,或者尽量充分表达意义,让听话者理解话语的目的。(张德禄,2009:26)在电影这种多模态话语形式中,图像与声音缺一不可,共同体现交际意义,是一种典型的相互调节模式。同时,声音和与图像相匹配的源语字幕形成联合关系,共同体现意义。而鉴于国内影视需要在国外上映,多数外国人难以理解本国语言和文字,这就需要目的与字幕的交际模式,从而与其他交际模式协调共同实现交际意义。在系統功能语言学的理论模式下,多模态话语分析综合理论框架主要由四个层面组成:文化层面、语境层面、内容层面和表达层面。本文运用此多模态话语分析的理论框架对电影《我和我的家乡》字幕翻译进行分析,以期拓宽对多模态理论的认识。
(一)文化层面
文化层面是使多模态交际成为可能的关键层面。(张德禄,2009:28)国外观众将国产影片视为了解国内文化的重要渠道,电影语篇可以向国外观众展现国内原生态的人文景观、风土人情,其中译者起到传播文化、促进国内外文化交流的中介作用。在具体翻译实践中,译者既要满足国外观众对于本国文化的了解需求,也要考虑国外受众的接受理解能力,充分考虑观众的主体地位。
在第二个故事短片《最后一课》中,范老师(范伟饰)患上脑梗塞,出现神志不清和言语障碍等症状,人物语言特点表现为口齿不清、逻辑混乱。多年后,当他回到小山村,准备踏进教室时,想到教室屋顶经常漏雨,有这样一句台词:“这一水帘洞就跟下雨似的。”字幕翻译为“It becomes a rain when it waterfalls”。翻译时将“rain”和“waterfall”在句中调换了位置,与原文结构相对应,符合人物逻辑混乱的语言特点,成功向国外观众展现了一位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形象,达到了幽默及共情的效果。其中“水帘洞”出自中国古典名著《西游记》,官方译名为“Water Curtain Cave”,不熟悉《西游记》的国外观众可能难以将这一译名与影片画面联系起来,从而影响其对影片的理解。而本剧字幕则用简洁的语言传达出了人物话语的意义,“waterfall”一词完美地与剧中人物语言、教室屋顶漏水的画面、嘀嗒的水声等模态之间相结合,既起到了夸张的幽默效果,也让观众深切感受到了当年教室的简陋和教学的艰辛。
在文化层面上,本部影片的字幕翻译对于大多数带有中国文化特色的台词进行了归化处理,处理后能与视听等其他模态较好地结合,起到传递有效信息的作用。但大量采取归化策略不利于观众感受欣赏异国文化,无法传达异国的文化特征,满足不了国外观众了解异域文化的需求。例如,第五个故事的标题为《神笔马亮》,字幕翻译成“The Magical Touches”,虽然有效传达了信息,但失去了文字所蕴含的文化特征,建议译为“‘Ma Liangand His Magical Brush”,在传达有效信息的同时也能表现出具有中国神话故事特色的文化特征,进一步激发观众探索中国神话故事《神笔马良》的好奇心。
(二)语境层面
在具体的语境中,交际要受到语境因素的制约,包括话语范围、话语基调、话语方式所决定的语境因素。(张德禄,2009:28)电影由一系列动态画面构成,每一帧画面都与前一帧画面有逻辑上的联系,因而电影对语境的依赖性较强,具有多模态的特性。在字幕翻译时,需要充分考虑语境的影响,包括语言因素,也包括非语言因素,如上下文、时间、空间、情景、对象、话语前提等,从而相应地采取释译、增译或减译等翻译策略。例如,在第一个故事短片《北京好人》中,张北京的表舅拿着张北京的医保卡到医院看病,当他在紧张之中误以为医保卡未带准备转身离开时,宁医生叫住他说道:“你这不是骑驴找驴吗?” 字幕并未直译为“Youre looking for the donkey while riding it。”而是采取释译,将其译成“Youre looking for the card while holding it。”当时情境是:张北京的表舅手忙脚乱、满头大汗,手中拿着卡却在身上到处找卡,因此宁医生见此状后揶揄了他一句。画面中镇静的医生与慌乱的患者的对比让人忍俊不禁,同时字幕翻译也结合当时语境传达出了有效信息,塑造了一位假冒他人看病却又心虚害怕的淳朴劳动人民形象。
(三)内容层面
内容层面包括话语意义层面和形式层面。(陈红岩,2011:71)在话语意义层面,有由话语范围、话语基调和话语方式所制约的概念意义、人际意义和谋篇意义。(张德禄,2009:28)电影中,字幕翻译主要涉及影片角色的说话内容,言语中一些感叹词、人名、称谓以及儿化词中的“儿”等可以省略不译。形式层面在电影语篇中,主要表现为视觉模态,包括图像、文字,以及听觉模态,包括音乐、人物配音和音效等。例如,在第二个故事短片《最后一课》中,姜大雷在与茶农聊天时说到自己的蚕房由于收到的订单太多要扩建时,茶农因此夸他:“欧呦,那你了不起啦。”字幕翻译为“Thats major”可见,翻译时省略了感叹词“欧呦”“啦”和人称“你”的翻译,使得译文简洁明了,而结合上下文内容,观众也不难理解茶农赞扬的对象和事件。同时“Thats major”在英语国家口语对话中较为常见,能够拉近影片人物与观众的距离。
(四)表达层面
伴随语言的媒体形式对语言意义的传递起到辅助、补充和强化的作用,包括音响、声音的大小、音调、声音的频率、口音、语气以及字体形状、大小、空间的布局等。(张德禄,2009:25)电影字幕在表达层面上以文字符号的形式出现,对应译文也是如此。在对源语字幕进行翻译时,译文不仅是对人物说话内容的翻译,也要考虑到对于传递影片信息起到重要作用的语言媒体因素,包括说话人的音速音调、背景音乐音效、字幕的长度和空间位置等。
影片《我和我的家乡》中,字幕在影片下方呈现,英文位于中文下方,英文字幕一般不超过两行,中文字幕一般不超过一行,且中英字幕随着画面的切换在屏幕上停留适当的时间方便观众获取信息。
除考虑上述语言媒体外,还应联系非语言媒体对源语字幕进行翻译。表达意义的非语言媒体包括交际者的身体动作和交际者在意义表达中所使用的非语言手段,如工具、环境等。(张德禄,2009:25)在第五个故事短片《神笔马亮》中,马亮的妻子秋霞察觉了丈夫的真实身份后在观光塔上说道:“老公,你就是全世界最伟大的画家。”字幕翻译为“Sweetheart,you are the greatest artist in the world”。当时妻子依偎在丈夫怀中,热泪盈眶,丈夫则不停安慰妻子,脸上洋溢着得到妻子理解后的幸福,两人背后则是丈夫带领全村人民所创造的旅游乡村图景。字幕翻译伴随着镜头给到夫妻二人重逢的特写,以及动人的背景音乐,让观众不仅理解了妻子所说的“最伟大的画家”,也不禁对夫妻二人“舍小家成大家”的奉献精神肃然起敬,译者成功将电影中“无数平凡小我无私奉献,建设家乡,造福人民”这一主题呈现给国外观众。
三、结语
综上所述,该片字幕翻译工作者较好地处理了多模态中各模态之间的关系,通过将电影语言与声音图形等多种符号相互结合,向国外观众传达了影片中平凡之人的家国情怀。译者在字幕翻译时应以观众为中心,协调好字幕与各模态之间的关系,做到了通俗易懂、简洁明了,向观众传达出电影语篇的整体意义。本文运用多模态理论框架,分别从文化层面、语境层面、内容层面、表达层面探析了电影《我和我的家乡》的字幕翻译,希冀为影视翻译提供新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