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共赏明月 各有千秋

2021-09-05王子涵

青年文学家 2021年20期
关键词:歌德浪漫主义李白

王子涵

月亮作为浪漫主义文学中重要的意象,在不同的中西文化背景下也代表着大相径庭的意象和情感。通过对比李白和歌德这两位中西浪漫主义代表人物的生平经历,并从他们各自的写作手法中分析月亮在不同作品中所代表的意象。通过对比李白与歌德的时代背景差异,可以看出在中西浪漫主义作品中月亮意象的多元化与单一性,以及月亮意象的主观性与客观性。虽然在文学作品中同一轮月亮会引起各种千差万别的情感,但同样都是我们每个人的精神财富和寄托。

一、中西方浪漫主义的不同特征

浪漫主义作为一种重要的创作方法和思潮,在中西文化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诗经》开中国古代浪漫主义之先河,其以抒情短诗为特点,奠定了中国古代浪漫主义诗歌抒情咏怀的基调。从屈原的《楚辞》到李商隐的《无题》,不仅从视觉上表现出对仗工整的语言特点,还从情感上流露出含蓄委婉却又贴合现实之情。反观西方浪漫主义并非是狭义上对情爱的执着和思想的烂漫无边,而是从个人主观出发表达向往自由、崇尚理想的意愿。西方浪漫主义以叙事诗为主,从古希腊的《荷马史诗》到雪莱的《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都以叙事的形式热烈奔放地传递出人们对理想、对精神世界的追求。中西浪漫主义无论是在创作手法还是语言特色上,无一不体现着两种文化在传承发展中异曲同工的精妙之处。要说中国古代浪漫主义高峰时期的代表人物非李白莫属,那西方浪漫主义的杰出人物无疑是以歌德为首,两人分庭抗礼,写出一部部传世佳作。

二、李白与歌德用月亮表达不同意象的原因

(一)时代背景不同

从唐代诗人杜牧的“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这句诗中,我们不难看出唐朝当时的太平与繁荣。从“贞观之治”时期不断加强对外部局势的巩固,版图进一步扩大,再到“开元盛世”时期农业和商业的南北互通,中外贸易往来也愈发频繁。在这样一个兼容并蓄的社会氛围下也孕育了自信开放的文化景象,产生了最具代表性的历史成果—唐诗。但是,彩云易散,唐朝极盛的背后实则暗流涌动,矛盾重重。政治、经济、军事各种制度都出现了问题,这些隐患使大唐盛世一步步走向土崩瓦解的境地。李白正是生活在这样急剧变化的时代,有着强盛年代的自由奔放,同时也包含着郁郁不得志的无奈和不甘。而欧洲浪漫主义则是当时社会性质改变后的产物。所谓的“理性王国”并不像启蒙思想家描述的那般美好,人们所追求的“自由、平等、博爱”的新理想也随之幻灭。文人们为宣泄愤懑之情,进而追求新的理想,浪漫主义思潮也随之产生。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歌德作为“狂飙突进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用奔放的热情表达出自己的主观理想,在歌颂大自然的同时抒发自己的个人情感。

(二)歌德与李白生平经历的异同之处

歌德曾说:“一个人无论往哪里走,无论从事什么事业,他终将回到本性指给的路上。”这也正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青年时期的歌德放弃了学习法律的机会,转而开始创作小说,研究绘画和自然科学,这个时期的歌德在古典主义和宫廷文学中徘徊摸索。18世纪70年代初,他在卢梭、赫尔德尔等人的思想感染下,从古典主义中跳脱出来,成为“狂飙突进运动”的积极分子,带着奔放的热情,投身浪漫主义文学,歌德一直期望能创造出新的理想世界,但却被现实击败。此后歌德一心从政,这也使他对保守压迫的封建制度有了彻底的认识。随着浪漫主义日渐衰败,中年时期的歌德再度追求宁静和谐的古典美,抛开激进饱满的热血,专心用朴实的文字记录现实生活。与歌德相似,李白的思想历程在不同阶段也有着明显的区别。李白年轻时兴趣广泛,文武双全,此时的他志向远大,抱负不凡。他四处远游只为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却有志无时。但也是这段怀才不遇的日子,使他展开丰富的创作。中年的李白开始了长安为官的道路,但唐玄宗并没有给他真正一展才华的机会,李白壮志未酬,内心充斥着不甘和悲愤。随后,他继续漫游江南,但他却十分矛盾,一边坚持着“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信念,一边又感叹世事无常的忧思。此后,李白带着对官场的执念和对人世间的感慨,纵情山水,斗酒百篇。李白思想历程和写诗的风格并没有歌德那样强烈的主观性,往往受外界因素影响较大,并且情感与逻辑上更偏向感性。此外,李白和歌德都曾做过官,但是两人在退出官场后心境大有不同,歌德并不留恋自己的政治生涯,及时从压抑的封建官僚制度中清醒过来,而仕途的愿景对李白来说一直都是“剪不断,理还乱”,他从未放弃,却也从未真正实现。

三、月亮在歌德与李白作品中的不同意象

(一)李白作品中月亮的意象以及表达情感

王夫之认为“夫景以情合,情以景生,初不相离,唯意所适。截分两橛,则情不足兴,而景非景”。李白将月亮作为抒发情感的一种景物,在诗里力求达到“人月合一”的境界。为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他写下了脍炙人口的《静夜思》,这首诗没有华丽辞藻的修饰,只是用朴实凝练的词句表达出游子客居他乡的惆怅之情。“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样简单的动作却因为清秋夜景中的一轮明月而使他变得心绪复杂,月光照在地上如同寒霜一般使人不禁感慨万千。李白用细腻的情感融情于景,将主观与客观相统一。月亮在李白的诗中不仅是感怀故乡的精神寄托,也是孤独时可以排遣寂寞的“友人”。《月下独酌·其一》里“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以及“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将月亮看作可以陪伴自己起舞高歌的友人,赋予它人的感情。李白在这首诗中展开丰富的想象力,邀天上的明月一同饮酒,随自己的影子一同舞蹈,并运用拟人的手法将月亮视作倾听自己歌声的知己。他将孤寂之情倾注在月亮这样的客观事物上,使其也有了人情味,表达出表面上及时行乐,实则孤独无奈的情感。作为浪漫主义诗人,李白也曾通过月亮的阴晴圆缺,对宇宙产生无尽的遐想,发出对人生短暂、世事难料的感叹。如《把酒问月》中“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以及“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句句都为月亮笼罩上了一层神秘永恒的面纱。诗人看到月亮便对宇宙和生命的本源产生了困惑,月亮亘古不变地悬在夜空中,见证着古往今来的变迁,更使李白慨叹人生短暂且渺小,同时又对这样的更迭抱有积极乐观的心态,他也暗示了珍惜当下,把握瞬间即永恒的豁达之意。另外,月亮在古代最常见的意象就是作为边关战士们心里的寄托。李白常用月亮来体现边塞之情,《关山月》中“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和《子夜吴歌·秋歌》中“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此时,月亮所渲染的是边塞凄凉之情,在冷清的月光下,边关战场愈发肃清悲苦,将士们只能寄情于月亮,哀愁叹息;而远方的家人也对月亮倾诉着思念,希望早日安定边疆,和亲人团聚。

(二)歌德作品中月亮的意象以及表达情感

《对月》是歌德回忆与斯坦因夫人美好而短暂的爱情时所写下的诗歌,被誉为“最美的月光诗”。“你又把幽谷密林注满了雾光”,诗人站在被雾气浸润后朦胧的月光中,曾经美好的回忆涌上心头,使自己更加落寞。“你用慰藉的月光照我的园邸,像知友的眼光怜我的遭际”,这里的月光化作诗人永恒的挚友,陪伴在诗人身旁听着他对爱人的怀念,这美好的月光也寄托着歌德对爱情和自然的珍惜。又像在《猎人的挽歌》中“我一想起你的面影,就像在注望月亮”,这首诗是歌德为思念丽莉而作。他直接将月亮看作爱人丽莉,在外漂泊的日子里,歌德看到月亮就如看到她,淡淡的月光为他带来宁静与和平。同样为心中爱人所写的诗句还有《爱人之旁》中“我想到你,每逢月亮的幽辉映在水里”,将月亮比作纯洁天真的爱人。《现身》中“你胜似月亮的光辉,尽管它迷人可爱”,爱人如心中白月光似的可爱美好。除了浪漫与爱情,月亮在歌德笔下被赋予了邪恶压抑之情。《渔夫》这首叙事诗讲述了海妖用诡计诱惑渔夫走向死亡的故事,其中“你不看到太阳月亮都爱浸入海里?它们出浴后的面庞不是倍加美丽”把月亮看作邪恶海妖的化身,用海水掩饰自己原本丑恶的样子。还有《骷髅舞》中钟楼看守人在午夜俯视坟场的景象“月亮把一切照得很光明,墓地像白昼一样”,此时此刻惨淡的月光仿佛是死亡前最后的光亮,照亮阴森恐怖的四周,令人压抑。歌德笔下月亮的意象极端且对立,其中有对爱情的赞颂,这是恪守古训的李白诗中所没有的,还有西方传统月亮的意象,这又蕴含了月亮丑陋、变化无常的含义。

四、结语

同是浪漫主义诗人笔下的月亮,但由于时代背景和人物性格思维上的差异,月亮所代表的意象也大不相同。中国古代月亮的意象更加多样化,相比之下西方的月亮在诗歌中多是“人月两分”的独立个体,所代表的意象也是单一直白的。歌德的诗歌受到他做律师严谨缜密风格的影响,所以客观性很强,而李白将个人情感与月亮的客观存在融合在一起进行创作,主观性更加强烈。尽管如此,二人都是通过欣赏活动转移到欣赏者的思想意識中去,进而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和升华。无论月亮的意象如何变化,它带给我们的情感是共通的,在月亮上所寄托的感情都是每个人宝贵的精神财富。

猜你喜欢

歌德浪漫主义李白
漫谈诗的革命浪漫主义
十九世纪法国浪漫主义大师
论浪漫主义对新诗功能的影响
歌德的书
纸上的李白(三)
纸上的李白(二)
纸上的李白(一)
倒下的那一刻
法式浪漫主义音乐会登陆杭州
我要歌德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