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书写悲凉的人生本相

2021-09-05韩丽荣

青年文学家 2021年20期
关键词:半生张爱玲命运

韩丽荣

中国现代文学发展于20世纪上半期,彼时大多数中国作家均怀有一种感时忧国的情怀,但却往往缺乏对人类本质问题、人类存在的终极问题,以及人性的特征进行深层的探究。而张爱玲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则是一位比较特殊的作家,她自称“像一切潮流一样,我永远是外面的”,始终自居于大时代之外的边缘位置,她当时缺乏现代中国作家那种忧国忧民的政治情怀。她的作品大多着眼于普通人的寻常生活,以探讨人性、追寻人类生存的终极问题为主题,内容多以婚姻爱情等琐碎生活为题材。纵观张爱玲的小说,几乎所有的作品都以悲剧结局,面对人世间千疮百孔的男女之爱与薄情寡义的夫妻关系,她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展示,在这种展示过程中浸透着一种震撼人心的深深的悲凉凄楚。张的作品的基调几乎都是苍茫和凄凉的,渗透着作者对婚姻爱情绝望的痛楚,读她的作品,常常能够让人体验到作者对人类婚恋状态的刻骨悲哀的感触,从而使读者产生对整个人生的悲凉的体验。这种对婚恋、对人生的悲观绝望情绪显然就是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本质特征。

下面通过《半生缘》这部作品具体分析论述张爱玲的创作中所揭示的悲凉的人生本相。

《半生缘》作为张爱玲所创作的第一部完整的长篇小说,现存有两个版本:一个是1950年在上海原发的《十八春》,一个是1966年在美国修改而成的《半生缘》。从《十八春》到《半生缘》,主要人物和情节基本未动,关于改动部分学术界有一些研究与不同的观点,关于此方面的研究,不是本文论述的问题,但笔者认为,《半生缘》更符合作者一贯的创作思想,审美价值更高。鉴于此,本文将按照《半生缘》这个版本来作分析论述。

一、《半生缘》中的各个人物均演绎着自己无限制的越来越坏的命运

张爱玲有一个直言不讳的美学宣言:“我不喜欢壮烈。我是喜欢悲壮,更喜欢苍凉。壮烈只有力,没有美,似乎缺少人性。悲剧则如大红大绿的配色,是一种强烈的对照,但它的刺激性还是大于启发性。苍凉之所以有更深长的回味,就因为它像葱绿配桃红,是一种参差的对照。”阅读张的作品,常常可以体验到她的作品中这种苍凉之美,动人心魄,发人深省,给人启示。

她的小说所创造的世界大多是一个悲凉的、无可奈何的、冷酷凄惨的世界。用《金锁记》的一句话说,就是“一级一级走进没有光的所在”。《半生缘》也如此,纵观这部小说的情节、线索、发展脉络、人物命运变化历程,无论主要人物还是次要人物,生活境况基本都是每况愈下,一步步走入绝望的境地,走入“没有光的所在”。结尾处对主人公曼桢的心理描写:“这些年来她固然是痛苦的,他也没能够得到幸福。要说是为了孩子吧,孩子也被带累着受罪。当初她想着牺牲自己,本来是带着一种自杀的心情。要是真的自杀,死了倒也就完了,生命却是比死更可怕的,生命可以无限制地发展下去,变得更坏,更坏,比当初想象中的最不堪的境界还要不堪。”每逢读到此处,心酸之余,随即明白了此段话便是整部作品的主题,从头到尾,整个作品都是一以贯之地让一个个生命演绎着自己无限制的越来越坏的、愈加不堪的命运。

主人公曼桢与世钧的越来越不堪的命运变化是作品的主线,是读者关注的中心,这是读者熟悉的内容,在此不再细述。让我们再来看看围绕曼桢的生活所展示的其他人物的命运,首先我觉得经历体味了最深切的人生辛酸,结局最凄惨的人物应该是曼璐。她最初为了一家人的生存,沦落风尘,等到青春渐逝,年长色衰,最后无奈之下与祝鸿才姘居,为了不被抛弃,又牺牲了自己的妹妹来满足祝的淫欲,借腹生子,以此来维系自己最基本的生存需求。虽然她最后未被抛弃,却还是被祝冷酷对待,凄惨而死。可以说在当时的条件下,她唯一的选择只能是靠出卖肉体来获取一家人生活的经济来源,这实在是万般无奈的选择,但这样做的结果是不但牺牲了自己的青春和爱情,更重要的是丢掉了自己做人的尊严,被人看不起,甚至被自己的家人所不齿,她透支了自己的健康,无法生育不说,最终搭上了自己的生命。也许,生活的艰难并不是最让她痛心的,最终摧毁她做人的信念,导致她人性彻底堕落,及至屈服于命运的威力,断送自己亲妹妹人生的是她对年轻时的那一点点爱情幻想的彻底破灭。多年之后,她执意要去见旧日的情人张豫瑾,然而及至见到此人,他却说:“人总是要变的,我也变了。我现在的脾气跟从前两样了,也不知是年纪的关系,想想从前的事,非常幼稚可笑。”短短几句话,“他就把从前的一切否定了。她所珍惜的一些回忆,他已经羞于承认了”,“曼璐的一生已经完了,所剩下的只有她从前和豫瑾的一些事迹,虽然凄楚,可是很有回味的。但是给她妹妹这样一来,这一点回忆已经给糟蹋掉了,变成一堆刺心的东西,碰都不能碰,一想起来就觉得刺心”。我们且不说曼璐这一点点“如梦的回忆”的破灭是不是由她妹妹造成的,但确实是彻底破灭了。难怪她的痛哭会给人“摧毁了肝脏”的感觉。看到此处,不单是剧中人曼璐要问,即使我们旁观者往往也会禁不住想:“生活为什么这样残酷呢?”

再如翠芝与叔惠,本可以说一见钟情,但由于种种原因最终未能走到一起,翠芝嫁给了并不爱自己的世钧,过着漫长乏味的无爱的婚姻生活,叔惠则与和翠芝颇有几分相像的伊娃结了婚又离婚。小说的最后,叔惠不无苦涩地为自己将来的婚姻做了一个总结:“将来的太太一定年轻漂亮有钱,但却是一个恶性循环,也就是说一定还要离婚,而这恶性的循环却是因为翠芝的缘故。”

甚至书中一些小人物,也几乎很少能够逃脱这种越来越坏的悲剧命运的安排。譬如世钧的嫂嫂许大奶奶年轻守寡,守着儿子小健生活。可以说,儿子是她唯一的生活寄托。但及至小健长大了,竟是“很不长进,在学校里功课一塌糊涂,成天在外面游荡”。而这种结果,却是许大奶奶過于溺爱儿子造成的。还有顾太太,辛苦一生,到老了,熬到儿女长大成人,不但要承受大女儿早亡的痛苦,而且也知道了二女儿“曼桢现在对她的感情也有限,剩下的只是一点责任心罢了”,儿子竟连她的容身之所都无法提供。总之,书中众多人物的凄凉悲惨之状,无不给读者带来一种悲怆的甚至是绝望的情感体验,这种对人的生存困境深刻的展示,与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思想蕴含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猜你喜欢

半生张爱玲命运
命运的更迭
九月雨
愿你走出半生,归来仍是少年
半生烟花
走着走着,半生已过
半生颠沛流离 余生遇见你
命运秀
梦里梦外——评张爱玲《天才梦》
张爱玲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