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入尘网中
2021-09-05王莹
王莹
《奔月》篇是鲁迅先生《故事新编》中最能体现神话世俗化的创作,它取材于上古神话“羿射十日”“嫦娥奔月”等,褪去了神话的瑰丽色彩,弥漫着孤愤颓暗的情调。《奔月》篇中,“羿”一直处于失语的状态,鲁迅先生重新解读,重点写了他的平庸、困顿与琐碎。让凡夫俗子也不禁感叹,落入凡俗的英雄,比起寻常人也高明不了多少。《奔月》篇的处处细节令人捧腹大笑,而笑声后又夹杂着悲怆凄凉,后羿面对一日又一日的消磨,无能为力、沉湎往昔、意志消沉,妻子的背叛、群众的背叛、年轻人的背叛,层层打击着后羿,使得后羿这位先驱者踏入悲剧人生。
一、祛除神性,还原人性
“羿射十日”原见于《淮南子·本经训》:“逮至尧之时,十日并出,焦禾稼,杀草木,而民无所食。猰貐、凿齿、九婴、大风、封豨、修蛇皆为民害。尧乃使羿诛凿齿于畴华之野,杀九婴于凶水之上,缴大风于青丘之泽,上射十日而下杀猰貐,断修蛇于洞庭,禽封豨于桑林。”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后羿是一位具有崇高感的英雄,為民除害、英勇善战,寄托着古人对于“力”的崇拜。对于后羿的英勇,鲁迅先生却没着很多笔墨,而是将之置于回忆,成为茶余饭后的谈资。曾经上射九日,下杀封豕长蛇,也正因剑法高超,落入了日日忙吃食的困境。《奔月》篇开篇,鲁迅先生就将后羿放置于世俗,将他彻底消解,描写了垂头丧气、无用武之地的英雄。英雄落入人间,射杀封豕长蛇的光辉事迹落幕后,英雄光环也淡出人们的视线,陷入悲凉境地。
《奔月》写于1926年12月,此时鲁迅先生独居厦门,闭塞的环境、同事的恶俗无趣、为生计的奔波以及自身的情感纠葛,让鲁迅先生陷入了深深的烦恼与痛苦之中,在信件中他也曾大吐苦水。如此境遇让鲁迅先生的生活日益陷入虚空、凡俗、萎靡。羿的灰颓与鲁迅的困境相似,《奔月》篇是鲁迅深陷精神困境之中所作,在它的生成过程中,鲁迅先生面临多重压力。“现实的苦闷”是鲁迅创作《奔月》的心理契机。
二、英雄陷入层层背叛
《奔月》中通过对后羿在功业完成之后的种种生活窘境的描述,展现出一种苟活者的生存状态。后羿人生悲剧重重叠叠,难以排解,个人情感、职业生涯、社会活动三个层面上的危机与精神困境相交织。老太太不仅不认识后羿,还将后羿的英雄事迹记在逢蒙身上;徒弟逢蒙不仅诽谤他,甚至还想方设法地置他于死地。加之生活本身所带来的世俗与无奈,嫦娥偷吃仙丹奔月背弃,使得后羿陷入悲凉困顿之境。
(一)美人穷困之境的离弃
嫦娥与后羿,是神话故事中天造地设的一对,但因她独自吃了仙丹飞向月亮,所以在广寒宫独受凄冷之苦。传说中,嫦娥吃仙丹飞升的原因各不相同,在鲁迅先生的《奔月》篇中,后羿与嫦娥并非恩爱夫妻,而是每日为吃食忧愁的寻常夫妻。由于后羿精湛的箭法,将方圆的猎物射得精光,如今只剩下乌鸦作菜。面对着嫦娥不满的无言控诉,后羿也觉得乌鸦炸酱面不好吃,时常愧疚,每日打猎归家似乎成了一种煎熬,连他的坐骑都知道人意,“刚刚望见宅口”,便“立刻放缓了脚步”。曾经英勇射日的后羿为讨得嫦娥欢心,每日所思考的事情竟是第二日走得再远一些,为嫦娥猎到更新鲜的野味。最终,嫦娥因难忍乌鸦炸酱面,而选择偷食仙丹飞天,永远地背弃了后羿。归家发现嫦娥背弃后,愤怒的后羿拿起弓弩射月“身子是岩石一般挺立着,眼光直射,闪闪如岩下电,须发开张飘动,像黑色火,这一瞬息,使人想见他当年射日的雄姿”。射月瞬间后羿似乎回到往日英勇,但是射日的雄姿只是当年,当发箭之后,“大家都看见月亮只一抖,以为要掉下来了—但还是安然地悬着,发出和悦的更大的光辉,似乎毫无伤损”。英雄早已不复当年,神性在减退,世俗成了他无法摆脱的梦魇。这样的背弃不仅是对于夫妻间“同舟共济、同甘共苦”誓言的背离,也加剧了后羿的悲剧性,更彻底断了后羿重回神界的可能,将其永远而彻底留在了凡俗之中。
嫦娥的背弃飞升,只为苟活,这无疑给后羿的英雄色彩打上了重重阴影。然而射月不成的后羿,却想再次找仙人寻得仙丹,寻嫦娥而去。在现实世界,英雄幻想一文不值,作为先驱者的英雄,他不得不承认必须自己面对所遇到的现实情况,也不得不承认自己的才能和功绩都已经成为过去,更不得不面对自己所生存的“无物之阵”的困窘,在感受英雄的失落的同时,也开始了对自我的消解。鲁迅先生把疼痛的结局用荒诞来消解,带给读者迟迟难以抹去的悲怆。
(二)群众得救之后的遗忘
后羿为满足妻子的要求,去了更远的地方狩猎。路途奔波与内心的急切,使得他连黑母鸡都未认出,迫不及待地射下。而老太太的出现,才使英雄后羿发现自己误杀了别人的东西,可这乡间老太太已然不识英雄,竟还听信谗言,认为逢蒙才是英雄。老太太是社会上袖手旁观的冷漠群众的典型代表,不识救群众于水深火热的射日英雄,不问世事只关注于自身利益。老太太的奚落,对后羿的打击是致命的。如同《药》中的启蒙者夏瑜与被启蒙者华老栓以及众茶客之间存在的深深的隔阂,愚昧群众并不理解其行其为吃着“蘸血馒头”。
如果说嫦娥背叛后羿,是鲁迅对于英雄自我生存状态的一种展示,那么后羿与老太太的对话就显示出更深层的悲哀,即英雄的功绩被大众遗忘甚至被篡改。相对于嫦娥的背叛,老太太的话将无所辩驳的后羿推向了更深层次的无助与绝望。对于先驱者,功业被篡改是一种悲凉,面对世俗的解构,先驱者所能够感受到的只能是无意义和虚无。
(三)逢蒙得艺之后的冷箭
逢蒙是后羿的学生,在得艺之后,抢夺后羿的功劳,甚至企图暗杀后羿。在一次远行打猎的过程中,后羿不小心射杀了一只老妇所养的黑母鸡,二人之间发生争执。后羿向老妇表明自己是当年射死过几匹野猪、几条巨蛇的英雄,结果却从老妇的言谈中,后羿才得知自己当年的功绩全部被弟子逢蒙所窃取。而在返家的途中,后羿则再一次遭到弟子逢蒙从背后射来的冷箭。尽管凭借精妙的技巧避开了冷箭,但是他对逢蒙的行为感到绝望至极,带给后羿极大的打击。《奔月》中的后羿和逢蒙两个神话人物实际上有所指,1924年左右,鲁迅与文学青年高长虹相结识,由于二人的思想观念与文艺趣味十分相似,因此交往十分密切。通过鲁迅先生的日记记载可知,高长虹曾频繁地拜访鲁迅,而鲁迅也曾多次向他人赞美高长虹。由于偶然与误会,鲁迅的行为引发了高长虹的不满。于是高长虹迅速脱离了鲁迅的怀抱,开始创作大量“控诉”“批判”鲁迅的文章。结合这段历史背景,《奔月》篇中逢蒙对后羿的背叛与文本外高长虹对鲁迅的背叛对读,小说情节设置颇具反讽意味。倘若鲁迅作此小说只是为了讽刺青年人,那这并不是先生的风度,他所要表达的是更深层的悲哀与绝望。
在嫦娥的埋怨之中,作为英雄的后羿只能不停地消解自我,而老太太的话使后羿不得不将自我价值确认的可能寄托于自我同辈的先驱者群体,但逢蒙的出现就摧毁了最后的一点可能。作为先驱者群体中一员的逢蒙,他的背叛无疑是最致命的,这种背叛使后羿在荒诞和虚妄之中增添了孤独,这无疑是压垮先驱者最后一根稻草。
三、小结
几经背叛,英雄似乎也无力挣扎,后羿的困境在于,身为英雄却只能与乌鸦、麻雀较劲,作为英雄不被人所知,所创下的功绩也被徒弟盗取。在这个“无英雄”的时代,这个英雄被消解的社会,落入凡俗中,英雄也只得庸常虚空。射月无果的后羿,也只是吩咐庸人,赶紧做一盘辣子鸡,烙五斤饼,吃好睡觉,明日去仙人处再寻仙丹罢了。他已经无意与社会争什么,他默认了自己的境遇,在无尽的虚空中,继续消磨着生命。《奔月》一文寓意深刻,写出了鲁迅以及那一代人的遭遇、心态。一面是觉悟,另一面是面对“一地鸡毛”的沉沦。群众的轻蔑、徒弟的冷箭、爱人的背弃,使得英雄走入穷途末路,气急败坏的射月,月亮也不过只是“抖一抖”,似乎冷冷地嘲笑着他的末路,先驱者的努力斗争换来的是几乎整个社会的漠视,使得先驱者深感“觉醒后无路可走”的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