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鲁迅在儿童文学实践中呈现的儿童观
2021-09-05姚若凡
姚若凡
20世纪初,鲁迅在其有关儿童的文学创作、儿童文学翻译、儿童文学评论等儿童文学实践活动中对儿童问题做了许多论述,现当代的学者们关注到了鲁迅的儿童观,并从微观和宏观层面对此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取得了诸多研究成果。目前研究者们对鲁迅的儿童观主要有几种不同的看法,姜彩燕指出:鲁迅是“儿童本位”论的支持者,他对儿童問题的思考与其“立人”和“改造国民性”的思想紧密结合,其儿童观主要以“为人生、重教育性”为特征。朱自强指出了鲁迅对儿童的思考涉及了一些现代性的问题,体现了鲁迅深刻的人生哲学;李玮则于《在东/西之间“发明儿童”—论民族政治与鲁迅的儿童观》一文中强调了鲁迅的儿童观与其进化观紧密结合,鲁迅远非发现了儿童,而是强调其对传统文化和秩序的反抗。笔者认为:鲁迅对儿童问题有着辩证的思考,他从本质上和整体上认识了儿童,把儿童的特殊性和社会历史性联系在一起,在其儿童文学实践中强调了要以尊重儿童的自然属性为前提,完成对他们社会属性的教育。鲁迅的儿童观兼具理想色彩和现实精神,而在偏重娱乐性和功利性的儿童文学作品层出不穷的当下,重新温习鲁迅的儿童观无疑能为当代的儿童文学创作提供正面引导,起到纠偏作用。
一、尊重儿童的自然属性
五四时期,中国传统社会的各种封建思想受到现代化思想的冲击和挑战,在中国存在已久的“以长者为尊,忽视幼者”的社会现象被许多有识之士反思和批评,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于1919年在中国访学宣讲的“儿童中心主义”也给了当时的思想界和教育界新的启示。具有怀疑精神,敢于质疑和发问的鲁迅这时候也发表了许多自己对儿童问题的看法,为儿童文学的理论建设和创作做了不少贡献,从鲁迅的部分杂文、散文、短篇小说的创作中可以看到他对儿童自然属性的理解和尊重。
1919年鲁迅于《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一文中就指出“孩子的世界与成人截然不同,……一切设施,都应该以孩子为本位”。鲁迅批驳了把儿童作为“缩小的成人”的思想,从理论上肯定了儿童的特殊性,由此提出父母对子女的教育要从爱的天性出发,使子女“健全地产生,尽力地教育,完全地解放” 。如果不是站在儿童的立场,尊重儿童的自然属性的人,是不会也不能做出这些论述的。鲁迅在其晚年发表的杂文《看图识字》里仍在强调儿童具有特殊的心理特征,批评了当时在中国发行的内容和形式十分粗劣的儿童刊物,指出当时的中国还十分缺少接近儿童心灵,启迪儿童成长的图书。他于这篇杂文的开头就提出,儿童会“想到月亮怎么会跟人走,星星究竟是怎么嵌在天空中”,指明了儿童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对世间万物的好奇心,也讲到了成人接近并理解孩子思想的难度,把儿童置于一个“可敬服”的位置上,努力设身处地为儿童着想。由此可以看出鲁迅发自内心地认同儿童的特殊性,对儿童的自然属性十分尊重,也希望社会上更多的人重视儿童,了解并配合儿童的天性对儿童进行适当的教育,而不是把儿童看作蠢材随意忽视甚至愚弄。
鲁迅在其散文集《朝花夕拾》里的许多篇目中都表达了自己对儿童自然属性的尊重和对束缚和扭曲儿童天性的行为的反感。他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指出儿童的乐趣在于对大自然的探索,对人和事天然的好奇心,而不在于书本上了无生气的死文字,并对孩子的游戏心理表示了理解与支持。而在《五猖会》一文中鲁迅又塑造了一位典型的中国父亲的形象,这位父亲仿佛“看不惯”孩子爱玩的天性,在小孩子正应当快乐玩耍的年纪硬要教小孩子修习克制与忍耐这种成人社会的道理,从鲁迅后文表达的对于父亲的不理解,也可以看出他对这个形象是持批判态度的,他不能从情理上认同和理解这位父亲对孩子游戏天性的不合理束缚。鲁迅不仅看到了儿童的游戏天性需要得到尊重,还指出儿童需要以兴趣启发和适当引导为特点的教育,而当时社会上常见的以规训和奴化为特点的教育对儿童是有害的。他于《〈二十四孝图〉》中表达了自己对于“郭巨埋儿”“老莱娱亲”这一类故事的不解和反感,指出《二十四孝图》只是在宣传畸形的道德,表明自己坚决抵制给儿童看《二十四孝图》这样有悖于自然人性的封建糟粕的立场。鲁迅在《阿长与〈山海经〉》一文中则写了尊重儿童自然属性的正面例子,他写到自己幼时对教他诸多麻烦礼节的保姆长妈妈有过诸多不耐烦,也在一系列事件后对她基本不抱有任何敬意。但是,长妈妈竟留心给少年鲁迅买到了他极珍爱和稀罕的《山海经》,少年鲁迅因自己的愿望被满足、自己的喜好被尊重而感到喜悦,由此对长妈妈生出了新的敬意,多年之后仍带着感恩的心情去怀念她。长大成人并没有让鲁迅失去对孩子的同理心,因此他没有像一般的大人那样不把小孩当回事,他懂得尊重孩子的心理感受,以“立人”之心观照儿童。
鲁迅1921年发表的小说《故乡》和1922年发表的小说《社戏》中都有许多对儿童的描写,这些描写充分展现了鲁迅对少年儿童心理的理解,对儿童自然天性的珍重以及对这种天性受到成人社会压制的痛惜。小说《故乡》刻画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个很经典的儿童形象—少年闰土,少年闰土和迅哥儿有着超越阶级的友谊,他和迅哥儿分享雪地捕鸟、月夜刺猹、海边捡拾贝壳的经历,带给迅哥儿很多单纯的快乐,可以说,少年闰土是鲁迅童年回忆里真正的亮色。然而鲁迅在成年后返乡见到的中年闰土却已然是被成人社会压垮以后的样子,身体和精神双重萎缩的中年闰土的一声“老爷”让鲁迅结实地打了个寒噤,使鲁迅心中充满了难言的悲哀,而自己的侄子宏儿和闰土孩子水生的友谊又给了鲁迅新的希望。这无不说明鲁迅发自内心地珍视儿童未经成人社会规训的童心,并殷切希望儿童天真美好的自然属性可以有广阔的发展空间,不至于被社会伤害和扭曲。小说《社戏》里则有对儿童心理的真实且到位的刻画,《社戏》里写到十一二岁的鲁迅把临河的平桥村当成自己的“乐土”,只因为那里有许多好玩的事物,且在那里可以不必背诵对于孩子来说晦涩难懂的诗文。文中还写到少年鲁迅因为一开始错失看社戏的机会非常失落,急得要哭却也没办法,就连平时爱玩的项目也不能让他提起兴致,而后来当他又得以和十几个伙伴坐船去看社戏之后,他就一下子丢掉了先前所有的烦恼,快活了起来,凡是还对自己的童年时代有记忆的人大抵都能对少年鲁迅的这种心情变化产生共鸣。鲁迅以其自身的童年经验出发,指出儿童有特殊的心理需求,游戏尽管在一些大人看来是“不务正业”“耽误时间”,但对于孩子来说,却是必要的,家庭和社会对儿童自然天性的过分压制是不对的,儿童的自然属性需要被尊重和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