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寨·五娘”非物质文化遗产职业院校传承育人路径探析
2021-09-05徐毅华
徐毅华
[摘 要] 通过对柳州市第二职业技术学校在传承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侗寨·五娘”的内容和类型进行探析,进而根据此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职业院校的育人路径,即重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实现学校教育与社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空间的和谐共生;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主体的挖掘和培养。
[关 键 词] “侗寨·五娘”;传承;职业院校;教育路径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26-0054-02
一、引言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这一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传统文化与技艺由于无法满足人民的日常需求而被逐渐淘汰,如果在这个过程中有关部门不对此引起足够的重视,那么就会导致这些拥有悠久历史的非物质文化遗传逐渐走向没落,进而失传。这一现象在少数民族地区尤为明显,因此,当地的职业院校应采取适当的手段来对民族的非遗进行保护、传承与创新。职业院校作为传承传统文化和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场所,需要为本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入主流教育提供传承渠道,只有通过这样的方式才能够使年轻一代对本民族的文化与技艺有较高的认知与认同,进而实现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
二、“侗寨·五娘”非物质文化遗产职业院校的教育内容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职业院校民族传承与创新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广西教育厅以及民族事务委员会为了响应国家的号召,对职业院校提出了几点具体的要求:第一,职业院校需要在教授学生文化课的同时,提升其民族文化素养;第二,为了能够保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职业院校应当联合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对在校学生进行人才培养,只有将非遗盘活,才能够达到真正的目的;第三,职业院校在培养非遗人才的同时应当紧跟社会需求,为民族特色产业以及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优质的非遗人才[1]。
众所周知,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而侗族作为中国的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少数民族,自春秋战国时期便有文献进行相关记载。但是经过调查发现,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侗族很多珍贵的传统技艺与文化被逐渐淡忘。因此,为了能够帮助侗族人民很好地传承非物质遗产,政府部门以及民间组织就需要对此引起足够的重视,将侗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真正盘活,让更多的人了解侗族瑰宝。在这样的大形势下,柳州市第二职业技术学校为了响应政策,历时11年,对侗族人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仔细的调研,最终通过专业群联动的方式,将当地“侗绣、侗歌、侗茶、侗画、侗宴”这五项拥有侗族元素的非遗技艺进行融合,进而形成目前独具特色的“侗寨·五娘”民族文化品牌。
“侗寨·五娘”主要是将五种传统的侗族技艺与学校专业进行有机结合,进而培养出新型的非遗传承人。例如:“侗寨·五娘”之一的歌娘主要是将侗族大歌这一传统技艺与社会文化艺术专业、学前教育专业进行有机融合;“侗寨·五娘”之一的绣娘主要是将侗绣这一传统技艺与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进行结合;“侗寨·五娘”之一的画娘主要是将侗族农民画这一传统技艺与工艺美术专业进行结合;“侗寨·五娘”之一的茶娘则是将侗族打油茶这一传统技艺与茶叶加工专业、旅游服务管理专业进行结合;“侗寨·五娘”之一的厨娘则是将侗族百家宴这一传统技艺与旅游服务管理专业进行结合。实践证明,在校学生通过专业联动以及侗族文化技艺的学习后就会对侗族优秀文化产生更强的认同感以及民族自豪感。调查发现,当地众多侗族年轻人由于受到落后的思想观念束缚,会认为读书没有用处,并且侗族早婚早育的现象十分常见。通过加强“侗寨·五娘”文化与技艺的学习与实践,能够将非遗技艺传承与贯彻落实精准扶贫政策相结合,扶“志”与扶“智”相结合,唤醒和激发少数民族学生,尤其是女生作为现代女性的自信和智慧,使其改变传统婚育观,进而通过教育隔断贫困代际传递,并从根本上改变侗族经济发展落后的局面。
三、“侗寨·五娘”非物质文化遗产职业院校教育传承路径
为了能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职业院校教育传承路径进行更全面的分析,就需要从三个方面来对传承路径进行剖析,第一,重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第二,实现学校教育与社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空间的和谐共生;第三,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主体的挖掘和培养[2]。
(一)重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最主要的目的就是为本民族的人们传授祖祖辈辈的生存经验与生活方式,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凝聚民族的自信心。值得注意的是,虽然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都具有传承性这一文化特征,但是其在传承过程中所采取的方式却大相径庭。物质文化遗产在传承的过程中是具体的、有形的。因此,物质文化遗产是静态的传承,通过对具体的物质进行研究与分析,进而揭示其背后的文化内涵。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就与之不同,其在传承的过程中是抽象的、无形的。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活态的传承性,其主要强调的是精神文化的传递,在传承的过程中需要进行交流与演示,从而使人们在心理层面对传统文化与技艺有认知感。由此看来,职业院校在对“侗寨·五娘”进行教育传承的过程中强调的是教师与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要将代表侗族文化的五种技艺进行整理与再创新后,通过授课与实习的方式使学生对其有更深的理解。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于无法适应人們对现代生活的需求而逐渐被遗忘。因此,为了使“侗寨·五娘”在新时代获得更长远的发展,就需要激发其活态传承性,在对侗族传统文化与技艺进行传承的过程中,融入新时代的元素,从而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变异和创新。具体做法主要包含以下几点内容:第一,柳州市第二职业技术学校为了能够全面传承侗族非遗文化,就要去当地寻找优秀的技艺传承人与学校的专业教师团队进行深入合作,在这个过程中专业教师需要向非遗传承人学习传统技艺,了解其文化内涵和民俗风情。第二,专业教师在对侗族的传统文化有了全面的了解后,就需要从中归纳、提炼出侗族元素,寻找出侗族非遗文化与现代文化的最佳契合点,用现代表现手法进行再创造,形成民族服饰品、民族工艺品、民族歌舞表演和民族饮食文化类等系列现代文创作品,这一过程是至关重要的,只有进行合理的再创造才能够将侗族文化盘活。第三,打通侗族文化的产业化发展道路,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运用到侗族人民的日常生活中,进而为侗族带来较大的经济收益,最终帮助侗族实现脱贫致富[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