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保护生态就是发展生产力
2021-09-05张万龙
张万龙
摘要:保护生态环境是中国共产党历来一贯坚持的思想,一个时期以来由于过度强调发展生产力导致一定程度上牺牲了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了经济一时的发展。生态环境好坏直接关系到人类生存质量的好坏,因而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建设共有美丽家园,已经成为了人类的共识。为解决生态环境的历史欠账问题,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将生态环境污染防治作为“三大攻坚战”之一,坚定不移贯彻落实保护生态就是发展生产力的重大论断和决策。
关键词:保护生态;发展;生产力;
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修复和发展做出了系列重大决策和重大贡献。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将保护生态、污染防治从战略的高度确立为我国“三大攻坚战”之一。习近平总书记多次针对保护生态和生态文明建设发表系列讲话,彰显了党中央的高度重视,同时进一步制定和完善保护生态方面的系列法律法规,为进一步全面开展保护环境、建设生态文明奠定了法律和制度上的保证。近些年来,生态保护和污染防治工作在全面健康有序推进,加强源头预防,标本兼治,综合治理,强化大气、水、土壤等的污染防治,取得了重大进展。推进生态文明是一项长期、复杂、艰巨的历史性任务,不可能一蹴而就。坚持建设美丽中国全民行动,需要全社会从上到下,齐心协力,坚持不懈。
一、我国保护生态环境的发展历程
注重保护生态环境是中国共产党历来坚持的原则,提出保护生态就是保护经济发展和保护人民生命健康的理论。新中国建立之初党和国家就号召“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为治理黄河成立了专门的治理黄河委员会,尤其注重对黄河及其淮河等生态的治理,解决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脆弱的问题和洪涝灾害问题。其实,在建国前就已经在开展治理黄河的斗争,建国后进一步研究探索治理黄河的科学措施和道路。几十年来坚持不懈采取治理开发与管理并举的新理念,有效解决了千百年来的水患问题,取得了重大成效。到了改革开放之初,由于过度的强调经济指标,在全国一些地方不同程度地出现了滥砍、滥伐、滥采、乱排放等在客观上导致了植被的破坏、大气的污染、水源的破坏、土地的流失与污染,有的地方生态污染甚至达到了触目惊心的地步,严重影响到了人民群众的健康与生命的程度。再者由于防治污染,保护环境方面的法律法规的不够健全和执法不严的问题及地方保护主义不同程度的存在,违法成本远远低于破坏环境带来的经济效益,从而导致了生态环境污染屡禁不止的现象。
保护环境,人人有责。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我国正式颁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随后陆续颁布实施了水、大气、环境噪声等系列环境污染防治的系列法律法规。特别是到了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正式提出了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并強调将保护环境作为一项基本国策坚定不移,毫不动摇。我们不能再走西方发达国家走过的老路——先污染,后治理;必须做到“边开发、边治理”,“谁污染、谁治理”的防治举措。伴随着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日益完善的同时,不断加大环境破坏和污染的违法成本,在保护环境防止污染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近些年来,党中央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之中,并融入到发展全过程,进一步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这一基本国策。
生态文明是人与自然、环境与经济、人与社会和谐共生的社会形态。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更是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加大生态文明建设力度。“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已经成为全党和全社会的共识和行动,从而从理论上和实践上不断开创了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伟大工程,加大源头治理力度,始终做到标本兼治,短短的几年来,在党的坚强领导下,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
二、我国保护生态发展现状
我国生态环境主要表现在水土流失、草原退化、水源污染、垃圾污染、大气污染和噪音污染等方面。在二十世纪末和二十一世纪初,由于加大生态保护和污染治理,我国生态环境的总体环境有所改善,但是局部环境还在不断恶化。主要表现为:全国水土流失在扩大,沙漠化不断延续,北方地区沙漠、戈壁、沙漠化土地已经影响到人类正常生活。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沙漠化进一步扩大,草原退化加剧,到90年代以来仍然在继续退化,草原的严重退化,导致牧草产量持续下降。中国森林面积大幅度减少,全国森林采伐量和消耗量远远超过林木生长量,当代人已经过早过多的消耗了后代人应享用的森林资源。
过度开采地下水,导致北方地区地下水位明显下降。水体污染明显加重。河流、湖泊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导致饮用水污染,人体健康受到一定的影响。大气污染严重,中国大气污染属于煤烟型污染,大量使用煤燃烧后产生大量的粉尘、二氧化碳等污染物,是中国大气污染日益严重的主要原因。
工业化进程中的污染。伴随着工业化发展,污染逐渐向农村蔓延,对农业资源、矿山资源造成更为严重的浪费。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工业污水及固体废弃物的随意排放倾倒,一些地方江河湖海的水源遭到不同程度的污染,甚至严重影响到农村人畜生存的条件和环境。
人口压力导致生态压力。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人口数量迅猛发展,对于中国现代化进程和中国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压力。在当时,由于中国工业化发展基础薄弱,同时希望尽快赶超发达国家,客观上不可避免地就出现了资本高投入、资源高消耗、环境高污染为代价换取了经济的一时繁荣,在现实生产生活中出现了重视经济、忽视生态的行为,这样的做法就完全等同于“杀鸡取卵、竭泽而渔”。我们生活在同一个地球家园,近些年来,特别是从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实施了一系列最严格的生态保护措施,将保护环境污染防治作为了“三大攻坚战”之一,用史上最严厉的法规制度措施确保生态环境,加大环境保护的治理力度。
由于党中央、国务院对于保护生态、污染防治的高度重视,特别是2018年5月18日召开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对于保护生态环境和建设生态文明进行了全面的系统部署和安排,尤其是提出了“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是重中之重”,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在强化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坚强的决心和信心。通过系列法律法规制度的全面实施,加大污染问责制,生态环境保护和防治污染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尤其是加强源头的治理,做到标本兼治,综合施治,科学管理,将绿色GDP考核纳入到地方政绩,为全面治理污染,保护环境从制度层面形成了强大合力和不竭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