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农村改革发展与乡村振兴(下)
2021-09-05范希春
范希春
乡村振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全局性、历史性任务
党的十八大以来,农村改革发展进一步深化,农业连年增产,农民连年增收,农村总体和谐稳定,农业发展和农村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与快速推进的工业化、城镇化相比,农业农村发展步伐还较为滞后,“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问题比较突出。我国发展最大的不平衡是城乡发展不平衡,最大的不充分是农村发展不充分。如何从全局和战略高度来把握和处理工农关系、城乡关系,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实现农村全面振兴,成为一项关系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的全局性、历史性任务。
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其主要内容是: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支持和鼓励农民就业创业……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决策部署,2018年1月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按照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分两个阶段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战略安排,明确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三个阶段性目标任务:“到2020年,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到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意见》按照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总要求,对统筹推进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作出全面部署。对提升农业发展质量,培育乡村发展新动能;推进乡村绿色发展,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发展新格局;繁荣兴盛农村文化,焕发乡风文明新气象;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构建乡村治理新体系;提高农村民生保障水平,塑造美丽乡村新风貌;打好精准脱贫攻堅战,增强贫困群众获得感;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强化乡村振兴制度性供给;汇聚全社会力量,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开拓投融资渠道,强化乡村振兴投入保障;坚持和完善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等方面提出了明确要求。这是一份关于乡村振兴的纲领性文件,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做出了全面、系统的顶层设计,确立了乡村振兴战略的“四梁八柱”,对乡村振兴战略的规划和实施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2018年9月2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进行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强调,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总方针,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切实把工作做好,促进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
2018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出阶段性谋划,分别明确了至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2022年召开党的二十大时的目标任务,细化实化工作重点和政策措施,部署重大工程、重大计划、重大行动,确保乡村振兴战略落实落地,为指导各地区各部门分类有序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了重要依据。《规划》提出了乡村振兴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确立了乡村振兴的发展目标,即到2020年,乡村振兴的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各地区各部门乡村振兴的思路举措得以确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如期实现;到2022年,乡村振兴的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初步健全。《规划》提出了乡村振兴的具体措施要求,大意如下:一是构建乡村振兴新格局。坚持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双轮驱动,统筹城乡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优化乡村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分类推进乡村振兴,打造各具特色的现代版“富春山居图”,统筹城乡发展空间,优化乡村发展布局,坚决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二是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推动农业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持续提高农业创新力、竞争力和全要素生产率。夯实农业生产能力基础,加快农业转型升级,建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强化农业科技支撑,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三是发展壮大乡村产业。以完善利益联结机制为核心,以制度、技术和商业模式创新为动力,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交叉融合,加快发展根植于农业农村、由当地农民主办、彰显地域特色和乡村价值的产业体系,推动乡村产业全面振兴。推动农村产业深度融合,完善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激发农村创新创业活力。四是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加快转变生产生活方式,推动乡村生态振兴,建设生活环境整洁优美、生态系统稳定健康、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宜居美丽乡村。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加强乡村生态保护与修复。五是繁荣发展乡村文化。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建设邻里守望、诚信重礼、勤俭节约的文明乡村。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乡村文化生活。六是健全现代乡村治理体系。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推动乡村组织振兴,打造充满活力、和谐有序的善治乡村。七是保障和改善农村民生。加快补齐农村民生短板,提高农村美好生活保障水平,让农民群众有更多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重点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村劳动力就业质量,增加农村公共服务供给,加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八是完善城乡融合发展政策体系。顺应城乡融合发展趋势,重塑城乡关系,更好激发农村内部发展活力、优化农村外部发展环境,推动人才、土地、资本等要素双向流动,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加强乡村振兴用地保障,健全多元投入保障机制,加大金融支农力度。《规划》对科学有序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和组织振兴,落实乡村振兴战略,起到了重要引领作用。
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把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中明确指出:“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要坚持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一体设计、一并推进,实现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跨越……要把乡村振兴战略这篇大文章做好,必须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加快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要健全多元投入保障机制,增加对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加快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推动人才、土地、资本等要素在城乡间双向流动。要建立健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体制机制,推动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社会事业向农村覆盖……要把好乡村振兴战略的政治方向,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性质,发展新型集体经济,走共同富裕道路。”习近平总书记的文章,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全局和历史高度,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做出了系统论述,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定基调、明方向提供了重要遵循。
2020年10月,中共十九届五中全会讨论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建议》提出,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把乡村建设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位置,深化农村改革,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建议》提出了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具体政策措施,大意如下: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健全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建设农业现代化示范区,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发展县域经济,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丰富乡村经济业态,拓展农民增收空间。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强化县城综合服务能力,把乡镇建成服务农民的区域中心。统筹县域城镇和村庄规划建设,保护传统村落和乡村风貌。完善乡村水、电、路、气、通信、广播电视、物流等基础设施。实施河湖水系综合整治,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深化农村改革。健全城乡融合发展机制,推动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健全农业专业化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健全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积极探索实施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分置实现形式。保障进城落户农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鼓励依法自愿有偿转让。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发展农业保险。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建立农村低收入人口和欠发达地区帮扶机制,保持财政投入力度总体稳定,接续推进脱贫地区发展。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和救助制度。坚持和完善东西部协作和对口支援、社会力量参与帮扶等机制。
2020年12月,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上强调:“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是需要全党高度重视的一个关系大局的重大问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推动乡村振兴,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是‘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我们要坚决守住脱贫攻坚成果,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逐步实现由集中资源支持脱贫攻坚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平稳过渡。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加快发展乡村产业,顺应产业发展规律,立足当地特色资源,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壮大,优化产业布局,完善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要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普及科学知识,推进农村移风易俗,推動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要加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保持战略定力,以钉钉子精神推进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加强土壤污染、地下水超采、水土流失等治理和修复。”“要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村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激发农村资源要素活力,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尊重基层和群众创造,推动改革不断取得新突破。”“要实施乡村建设行动,继续把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放在农村,在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上持续发力,注重加强普惠性、兜底性、基础性民生建设。要接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重点抓好改厕和污水、垃圾处理。要合理确定村庄布局分类,注重保护传统村落和乡村特色风貌,加强分类指导。”“要推动城乡融合发展见实效,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要把县域作为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切入点,赋予县级更多资源整合使用的自主权,强化县城综合服务能力。”“要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加快构建党组织领导的乡村治理体系,深入推进平安乡村建设,创新乡村治理方式,提高乡村善治水平。”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科学回答了在新发展阶段做好“三农”工作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做好“十四五”时期“三农”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3年来,始终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这个总方针,牢牢锁定农业农村现代化这个总目标,深刻把握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这一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这一制度保障,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全面推进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农业农村发展硕果累累,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进一步增强。
以科技为引领,推动农业、农村、农民现代化,形成了一批集中度高、规模大、效益好的优势产业,初步实现产业兴旺。围绕农业现代化总目标,建立产学研融合平台,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推广应用。2020年,农业农村部探索建立产业技术顾问制度,指导组建4100多个扶贫专家组,在广大贫困地区开展送品种、送技术、送服务活动。组织全国2300多个农业县构建“专家+农技人员+示范基地+示范主体+小农户”的链式推广服务模式,加快主推技术进村入户到企。建设110个国家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展示基地。在全国2300多个农业县建设了5000个农业科技示范展示基地,选择40万农业科技示范主体,点对面示范辐射带动小农户生产水平。推进科技与区域经济融合,启动建设5个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目前有314个高水平科研团队、264家高科技企业、34支高质量基金入驻中心,“农业硅谷”和区域经济增长极初步形成。推进科技与县域产业融合,重点选择100个示范县,打造“一县一业”科技引领示范样板,持续强化先进技术示范推广工作。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示范引领农业现代化。2017年以来,农业农村部和财政部批准创建了151个全产业链发展、现代要素集聚的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带动各地创建了3189个省、市、县产业园,基本形成了以园区化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建设格局。推动每县选准1—2个农业主导产业,推进“生产+加工+科技”一体化发展,促进全产业链开发、全链条增值,实现涉农县产业园全覆盖。到2020年,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突破60%,高素质农民数量已达1700万人,对支撑引领农业农村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产业融合水平稳步提升,融合业态丰富,融合载体增多,融合主体产业规模逐步壮大。到2020年年底,全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9万家,国家重点龙头企业1547家,年销售收入过1亿元的近1.2万家,过100亿元的达77家。形成“农业+”态势,催生中央厨房、直供直销、会员定制、体验农业、智慧农业等新业态。2020年,中央财政安排50亿元,支持各省(区、市)聚焦主导产业,建设了50个优势特色产业集群。
乡村特色产业发展加快,助力农民增收。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达3274个,形成91个全国乡村特色产业十亿元镇(乡)和136个全国乡村特色产业亿元村,培育推介2100个乡村特色产品和能工巧匠。支持832个国家级贫困县培育市级以上龙头企业1.4万家、农民合作社35万个、家庭农场12.14万个。至2020年年底,形成“一村一景”“一村一韵”美丽休闲乡村1216个,乡村休闲旅游精品线路1000条。乡村休闲旅游业吸纳就业1200万人,受益农户800多万户,农民创收增收能力显著提升。
农村创业创新人员和项目增多,紧密型联农带农机制加强,农民收入显著提高。2020年,返乡入乡创业人员达1010万,为农村新增就业岗位超过1000万个。60%以上返乡入乡创业项目具有创新因素,85%以上属于一二三产业融合类型,55%运用“互联网+”等新模式,创业项目由最初的种养业向农产品加工、农村电商转变,收益率大幅攀升。151个国家产业园近70%的农户与各类新型经营主体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1万元,高出全国平均水平31%。
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补短板步伐加快,生态宜居环境建设和乡风文明建设取得明显成效。村庄道路、供水、垃圾、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有序推进,农村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农村更加宜居,农民生活更加便利。农业社会化、专业化服务体系初步建立,至2020年年底,全國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数量超过90万个,农业生产托管服务面积超16亿亩次,服务粮食作物面积超9亿亩次,服务带动农户7000万户。通过产业与乡村发展融合,带动乡村建设。培育了一批生产、生态、生活相融相促的乡土小村、特色小镇,形成了产业围绕新村转、新村围绕产业建的乡村建设布局。到2020年年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目标任务基本完成。95%以上的村庄开展了清洁行动,扭转了农村长期存在的脏乱差局面,村容村貌明显改善,乡村文化更加活跃,乡风文明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广大农民文化水平、农业科技素养得到明显提升。
纵观改革开放以来农村改革发展的历史,我们发现存在着这样一个历史逻辑,即发端于20世纪70年代后期的农村改革,对乡村振兴战略发挥了重要的先导作用;改革成为贯穿农村发展和乡村振兴的主题主线,推动农业农村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脱贫攻坚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标志性工程,到2020年如期完成目标任务,解决了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使农民生活水平得到全面提高,为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拉开乡村振兴的历史大幕;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反映了新时代中央关于农村发展战略的新跨越。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依然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依然在农村。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对于开启城乡融合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新局面、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都具有全局性的重大作用和历史性的重要意义。
(作者系中共中央宣传部宣传舆情研究中心副主任、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所副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