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测度与提升路径
2021-09-05叶圣查笑梅唐志强
叶圣 查笑梅 唐志强
[摘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实现安徽省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通过分析安徽省制造业发展现状,根据高质量发展的内涵,从经济效益、创新驱动、绿色发展、服务保障和信息化水平5个方面构建安徽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系统分析安徽省整体及各地级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得到以下结论:2008—2018年,安徽省整体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指数呈现在高低交错中逐年提高的趋势,近年来增速有所放缓,呈现“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特征。合肥市、芜湖市、蚌埠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平均指数最高且远高于其他地级市;铜陵市、滁州市、马鞍山市、淮南市、亳州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指数增速最快。应以有效政策优化制造业发展环境,以创新驱动引领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以产业融合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以绿色发展提高制造业发展效益。
[关键词]安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升路径;水平测度
一、 引言
制造业是大国博弈的焦点,也是经济和科技竞争主战场。制造业强则国家强、制造业兴则国家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了演变,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进入加速突破期,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加速发展,制造业战略地位进一步凸显,为我国制造业统筹发挥制造优势和数字优势,实现跨越发展带来重要机遇[1]。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作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重大论断,强调“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1。安徽省政府立足省情,积极响应党中央决策部署,制定出台制造强省、数字经济、生物医药、机器人等系列“政策10条”,实施数字经济发展规划和专项支持政策、“民营经济上台阶行动计划”“民营经济政策30条”等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建设了一批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逐步凸显[2]。中央及安徽省的最新部署要求,为安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快制造强省建设、实现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和路径。近年来,安徽坚定不移地推动技术高新、生产高智、产品高质、企业高效、产业高端,加快推进制造强省建设,整体经济态势稳中向好。从安徽省经济和信息化工作会议获悉,安徽省2020年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指数居全国第七位、中部第一位2,仅次于广东、上海、江苏、浙江、北京、重庆,是唯一进入全国前十的中部省份。目前,安徽省制造强省战略虽然取得一定的成效,但是安徽制造业占GDP比重尚待提高,制造业发展仍存在高端不足、低端过剩、智能化程度较低等问题。因此,安徽需要紧紧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以及实施制造强省这一战略机遇,创新驱动全省制造业绿色化、智能化、服务化转型,以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带动全省经济高质量发展。
基于此,本文通过梳理安徽省制造业发展现状,总结高质量发展的内涵,从经济效益、创新驱动、绿色发展、服务保障和信息化水平5个维度构建安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测度安徽省整体及各个城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指数,分析2008—2018年间安徽省整体及16个城市的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提出加快推动安徽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建议,以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助力全省经济高质量发展。
二、 安徽省制造业发展现状分析
制造业在安徽省工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逐渐成为安徽工业经济的重要增长点。根据《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5—2019年)1,安徽省工业生产总值增速稳定,从2015年的9659.8亿元增长到2019年的11454.9亿元,规模以上制造业增长均高于工业生产总值增长,制造业投资增速均高于工业投资增速。近年来,安徽省高技术制造业规模显著扩大、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步伐持续加快、制造业创新发展水平不断提升,突破了一批重点产业和领域,制造业转型升级成效显著,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带来增长点和新动能,并呈现出以下特点。
1. 高技术制造业规模显著扩大
安徽省制造业在中高端领域呈现出智能化和高端化的发展趋势,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在重点发展培育的12个高端制造业中较为突出。其中,2019年,安徽省新一代信息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新材料产业、生物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节能环保产业分别增长16.4%、11.6%、13.2%、21.4%、10.5%和18.1%,成为安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此外,安徽省制造业智能化发展规模优势凸显,通过实施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工程,开展“机器换人十百千行动”,累计培育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400余个,推广应用工业机器人2.1万台。培育省级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201个,新能源汽车产销超10万辆,建成全省首条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示范线;安徽省制造业绿色化发展成效显著,培育国家级绿色工厂28家、绿色设计产品108个、绿色园区2个、绿色供应链5个,完成危化品生产企业搬迁改造年度任务2;安徽省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水平不断提升,成功举办第七届工业设计大赛,培育省级工业设计中心90家、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平台)84个。开发省级新产品567项、工业精品109个3。
2. 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步伐持续加快
近年来,安徽省大力推进制造业向智能化和数字化转型发展,加快人工智能、大数据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根据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发布的《2019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指数白皮书》4,安徽省工业数字化平均指数位列全国第一。自2015年以来,安徽部分高端制造业以智能制造作为突破口,通過智能工厂、工业机器人及数字化车间的推广和应用,制定精准有效的支持政策,加大对企业的奖补力度,不断加快制造业的智能化和数字化转型升级;安徽省共争取国家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18个,近两年全省共认定45个省级智能工厂、204个数字化车间,涵盖制造业25个行业类别,有效促进了安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此外,安徽省还实施“建芯固屏强终端”行动,加快推动长鑫、晶合、维信诺等新兴产业项目建设、投产。推动出台《安徽省5G发展规划纲要(2019—2022年)》及《支持5G发展若干政策》,建成5G基站2.94万个、场景应用62个,实现5G网络省辖市商用覆盖,成功举办2020世界制造业大会“5G+工业互联网高峰论坛”、2020世界显示产业大会、世界声博会,发布“5G+工业互联网”十大创新应用,新增“皖企登云”企业5600家等5。安徽省通过上述一系列举措切实推进了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升级进程。
3. 制造业创新发展水平不断提升
安徽省区域创新能力连续8年处于全国第一梯队。“十三五”以来,安徽大力实施制造业创新能力提升工程,累计创建安徽省制造业创新中心28家,围绕5G、新能源电池、机器人及智能制造等重点领域,成立产业技术创新联盟114个。培育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1537家,其中国家企业技术中心90家,居全国第六、中部第一,创新中心建成以后,有效发挥了集聚创新资源和人才引进的作用,推动企业与高校间的产学研合作,加快科研成果的市场转化。例如,2019年新入选的安徽省智能家居创新中心,由荣事达电子电器集团牵头打造,瞄准智能家居产业方向,建立完善的智能家居研发体系,并将研发产品产业化和规模化,促进行业经济增长和配套产业进步。另外,安徽立足省情出台《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实施意见》,制定《工业强基任务表》,发布《重点领域补短板产品和关键技术攻关指导目录》,助力创新驱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加快推进深化产学研合作,创设校企协同研发中心6家,培育国家级技术创新示范企业7家、省制造业创新中心10家,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创建工作取得积极进展。出台支持“三首一保”政策,认定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首批次新材料、首版次软件项目335个,“嫦娥钢”成为“天问一号”唯一着陆缓冲材料1。
三、 安徽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评估方法
1. 安徽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构建
关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内涵研究,学术界围绕我国不同阶段制造业发展状况,探讨了制造业产业的创新能力、竞争力、可持续发展能力以及先进(新型)制造业集群、制造强国(强省、强市)评价等指标体系。然而,尚未有研究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上述各类指标体系进行统一梳理和总结,厘清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评价的指导思想及深刻内涵[3]。
参考以往研究成果,本文将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归纳为以下5个方面:一是高效运转的制造业体系。只有制造业体系的高效运转才能使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有规可循,有效提升制造业体系的运转效率,不断提高劳动、资本、土地、资源、环境等要素的投入产出效率,实现制造业高效率与高效益,切实提升制造业发展的经济效益[4]。二是制造业体量与质量的协调发展。一方面,高质量发展并不代表放弃增长速度、放弃规模扩张,而是要将增长速度保持在合理区间,实现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的稳定增长;另一方面,高质量发展强调的是质的提升,主要包括产业结构优化和产品结构优化两个层面,具体表现为产业结构要不断向高端化改造,产品技术含量要不断提升。三是供给侧与需求侧相匹配。当前,消费者的需求和结构均较以前发生了重大变化,消费升级已成为消费者的追求,推进供给侧改革与需求侧相匹配已成为人们对美好生活追求的现实需要,有利于促进制造业向高端转型发展。四是创新驱动制造业转型升级。创新已成为经济发展的第一动力,只有不断提升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攻克“受制于人”的关键核心技术,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集群,才能实现经济更高质量的发展。五是推动制造业绿色可持续发展。面对资源与环境压力,制造业作为污染排放的重要来源之一,必须改变传统制造业高污染、高耗能的粗放式模式,利用清洁能源和环保技术,在保持经济效益的同时减少资源的消耗和污染排放,带动区域整体经济可持续发展。基于以上分析,本部分在根据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和安徽省制造业发展现状,将安徽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所涉及的多因素分类融入到经济效益、创新驱动、绿色发展、服务保障、信息化水平等5个子系统中(表1)。
(1)经济效益。选择制造业从业人员数、制造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分别从人力资本和经济产出两个方面衡量城市制造业发展的水平及规模;选择投资增速和劳动生产效率,从资本投入和劳动生产两个方面衡量城市制造业发展的效率;选择外资额占比、政府财政支出占比、非国有企业比重和全社会零售商品总额衡量地区发展的市场活力。由于外商直接投资可在一定程度上代表城市的对外开放水平,且对外开放水平的提升也代表地区不断加强对外经济技术交流,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并促使经济结构由封闭型转向开放型[5];本文采用政府财政支出代表政府对经济行为的干预,政府对经济的干预程度过高不利于激发市场经济的活力,影响经济效益的提升;民营企业不仅是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也是积极参与全球竞争的重要主体,能够真正发挥价格和竞争机制作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非国有企业占比的提升也代表着市场活力的提高;全社会零售商品总额代表了一定的国内消费规模,城市居民的消费升级不仅有助于激发市场内需潜力,同时也为制造业转型发展、国民经济结构调整创造了有利条件。
(2)创新驱动。我国经济发展一直依赖的人口红利和低要素成本的优势日益衰减,亟需创新驱动经济转型,以高技术制造业引领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选择中英文论文总数、创新人才、专利数和科技经费来衡量该地区科技创新整体实力的大小,较强的科技创新能力可以使城市摆脱经济发展对物质生产要素的过度依赖,实现制造业发展的新旧动能转换,依靠不断创新来提升制造业价值链和产品提高质量和效益,促使地区制造业迈向更高质量的发展[6]。
(3)绿色发展。绿色发展注重经济发展的效率和治理,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制造业绿色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推动经济结构调整,降低化石能源消耗的比重,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助推“雙碳”目标的实现。基于此,本文采用污染治理、经济能耗和生态环境代表城市的绿色发展和资源消耗水平。城市污染治理的指标由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率三者加权所得[6];选择全社会用电总量代表由于制造业的发展而带来的经济能耗;选择城市建成区绿化面积和绿色面积衡量城市生态环境,良好的城市生态环境不仅有助于吸引高技术人才,同时也是城市人民健康福祉和精神文明健康的标志之一。
(4)服务保障。城市的基础服务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保障条件之一。本文选择城市普通高校专任教师数量、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从业人员数量作为衡量服务人员的指标,有助于提高制造业企业的生产效率和服务保障水平;选择城市道路面积和城镇化水平衡量城市的服务水平,密集的道路网络和较多的城镇人口有助于制造业企业更便捷、高效地运转[7]。
(5)信息化水平。本文选择邮电业务总量、年末移动电话用户数和年末互联网宽带用户数衡量城市的信息化水平。隨着新一轮工业革命的蓄势待发[8],以数字化和智能化为代表的制造业新业态为经济高质量发展赋予了新动能。与此同时,较高的信息化水平有助于数字经济、智慧平台、共享制造的发展,在提高信息交流便利性的同时也降低了信息成本。
2. 数据来源
本文所建立的安徽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共涉及5个系统共计26个指标,涉及安徽省16个城市,指标体系中所有数据均来源《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09—2019)》《安徽统计年鉴(2009—2019)》以及EPS数据库。
四、 安徽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测度与分析
利用主客观赋权法,其中包括AHP赋权法、熵值法得到安徽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5个子系统26个指标的综合权重,加权计算得到安徽省整体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指数(图1)、安徽省16个地级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平均指数(图2)、安徽省16个地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指数排名(表2)。
1. 安徽省整体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指数
安徽省整体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指数由2008年的6.3319提高到2018年的16.1179,在高低交错中呈现逐年提高的趋势,虽然其增长速度有所放缓,但总体态势表现为“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目前,安徽工业经济仍以传统制造业为主,占比在60%以上。因此,实现传统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是完成安徽制造强省目标的重要抓手。经过多年的发展,安徽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契机,运用新装备、新材料、新工艺,加快在有色、钢铁、化工、纺织、家电等方面的技术改造,不断提升制造业创新发展水平,建设了一批经济效益好、成长潜力大、创新能力强的高技术制造业产业集群,助力安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2. 安徽省16个地级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平均指数
从安徽省16个地级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平均指数可以发现,合肥市制造业发展指数最高,芜湖市、蚌埠市、马鞍山市紧随其后;淮南市、阜阳市、宿州市在全省的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指数中居于末位。安徽省16城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指数出现了较为明显的空间分异现象。合肥市的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指数远远高于其他城市,除芜湖市之外,其他14个城市的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平均指数相差不大,且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指数都低于1。究其原因,首先,安徽省绝大多数城市虽然制造业发展基础良好,但由于缺乏自主创新能力,核心竞争力不足,处于分包、组装、委托制造等低端价值链环节,未能形成具有规模优势的制造业产业集群。其次,由于安徽大量制造业企业处于价值链低端制造环节,大量中小型制造业企业由于缺乏人力资源和吸金能力,反而造成了大量的资源浪费,大量同构性制造业企业造成产业内的恶性竞争,不利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再次,在安徽高端制造业产业中仅少数企业拥有较强的发展实力和研发规模。产业集群内部出现了极不平衡的发展现象,相当一部分中小企业不能对大型企业的发展需要提供必要支持,因而难以融入协作体系。大型企业无法拥有较为完备的产业生产链条,零部件加工只能依赖自我完善或者进口,导致先进制造业集群内部协同发展不足,组织协同效率低下,利润大量流失,不利于产业整体发展水平和经济效益的提升,从而降低了整个集群的综合实力和管理水平。
3. 安徽省16个地级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指数变化趋势
从安徽省16个地级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指数排名来看,2008—2018年,合肥市均居于全省第一位,并且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指数由2008年的1.1241提高至2018年的1.9131;芜湖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指数始终居于第二位,由2008年的0.6059提高至2018年的1.3623。蚌埠稳居第三,由2008年的0.4550提高至2018年的1.2890。主要原因在于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在安徽发挥了较强的科教资源和优势产业发展优势,不仅带动合肥、芜湖、蚌埠创新能力的提升,对周围其他城市也产生了较强的知识溢出效应,有助于区域整体创新能力的提升。合肥、芜湖、蚌埠大力发展人工智能产业、数字经济产业,一批高新技术制造业正成为引领安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引擎,创新驱动正带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从位次上升幅度来看,铜陵市、滁州市、马鞍山市、淮南市、亳州市上升幅度最大。究其原因,铜陵市作为国家第二批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试点市,坚持以新发展理念为统领,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发展,形成了资源枯竭型城市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的“铜陵样本”。滁州市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引擎,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助力全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十三五”期间,滁州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初期的20.6%提升到2020年的35.6%,智能家电、新型化工和新能源产业快速发展。马鞍山市以智能装备(机器人)、轨道交通装备、高端数控机床三大省级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建设为重点,加快推进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加快高端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淮南市坚持“双轮驱动”的转型战略,以高端制造、智能制造、绿色制造、精品制造、服务型制造为主攻方向,在做精做优煤炭、电力两大传统产业的同时,重点发展新型煤化工、现代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主导产业。亳州市大力发展大健康产业,以实施科技部“火炬计划”为契机,打造专属亳州的中药特色产业基地,建设一批以中医药为特色的支柱产业,加快推进亳州中医药领域新旧动能转换。综上,目前安徽省各地级市制造业已具备一定特色和竞争力,但各地级市制造业之间尚未很好地发挥协作和规模效应。
五、 推动安徽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建议
1. 以有效政策优化制造业发展环境
一是要营造有利于创新创业的文化氛围和营商环境。安徽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从思想深处和行为层面推进“放管服”变革;加快促进“四送一服”数字化升级,积极推进制造业项目的承诺制审批落地,缩减制造业企业开办的审批环节,减少不必要的办理手续,全面落实“一网通办”,实现“无见面办公”,有效节约企业时间成本。二是要提高金融发展水平,优化资金配置效率,为制造业企业发展提供坚实的资金保障,加强区域龙头制造业企业对核心项目、关键项目的吸附能力;更加重视招商引资工作,变招商引资为招商选资,紧盯行业头部企业,加快引进一批关键核心零部件制造企业,吸引更多先进制造业企业向安徽集聚,补齐先进制造业产业链短板,为安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外部活力。三是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加快建立先进制造业专利池,培育扶持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并支持其牵头组建知识产权联盟;完善并有效落实创新方面的相关立法和规范,运用专利、商标、版权、商业秘密等各种法律手段维护自有成果的完整性,保护企业的原创性知识和技术不受侵犯,以更加完善的科技成果产权制度激励企业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2. 以创新驱动引领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一是要深入研究和把握国家战略需求。安徽要从全球发展和国家重大需求出发,抓住国家战略布局和国家投入机遇,主动谋划重大项目服务国家需要。针对“卡脖子”和“断链”问题,安徽需立足省情布局技术创新和产业创新项目,争取在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生命科学等重点领域攻克“技术难关”,占领“创新高地”。二是要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强化企业创新驱动经济发展的主体地位,建立以企业为核心,高校与科研院所共同参与的产学研紧密合作机制;深入实施“产学研1+N”创新举措,围绕“企业出题、科技答题”,积极探索“资本+技术+人才”合作模式,引导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与政府、企业与高校形成创新合力。除此之外,还要培育壮大安徽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驱动制造业转型升级,围绕重点产业链、龙头企业及重大项目,培育一批高成长性、高附加值的高新技术企业及“专精特新”的隐形冠军。三是加快“数字安徽”建设。推进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积极发展面向汽车、装备制造等制造业应用场景的大数据产品及服务,培育推动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5G等技术在制造业中的应用,实现安徽中小企业“上云上平台”。
3. 以产业融合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
一是打造“平台+”模式推动制造业融合发展。深入实施“皖企登云”计划、“互联网+”先进制造,打造一批区域性、行业性、综合性工业发展云平台,如:“平台+行业”“平台+技术”“平台+服务”等,全面提升制造业融合发展水平。二是加速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打造制造业产品设计、生产、开发和销售的过程中与5G、物联网、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融合发展全链条,推动人工智能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为制造业转型升级注入新活力。三是加快推动先进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深度融合,进一步支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加强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发展的配套作用,将生产性服务环节的隐性技术和知识转化为制造环节的显性知识和生产力,助推制造业转型升级。
4. 以绿色发展提高制造业发展效益
一是要大力推进绿色制造体系建设。以构建绿色设计、绿色生产、绿色工厂、循环经济的绿色工业体系为重点。推动新产品、新装备、新技术、新材料“四新”培育,引领重点行业保持高位运行;加大以清洁生产为重点的技术改造力度,通过适当的财税优惠政策引导企业积极开展绿色技术创新活动,鼓励企业实施产品绿色设计、材料优化管理及生产全过程控制。二是深入实施节能环保“五个一百”提升行动。聚焦“碳达峰、碳中和”,大力推广新能源应用,继续降低煤炭与石油等传统能源消费比重,严格实施区域煤炭消费总量控制,加快能源价格的市场化改革,依靠市场化机制实现绿色清洁能源对传统能源的逐步替代,推动工业节能减排。深入实施工业节能专项监察,对重点用能企业开展能源管理培训和节能诊断,进一步提升重点行业能耗水平。三是要构建科学合理的产业发展布局。落实环境保护的倒逼机制,完善先进制造业行业生产经营标准规范。完善生态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把环境保护相关的条款作为衡量企业绩效的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1] 许光清,邓旭,陈晓玉.制造业转型升级与经济高质量发展——基于全要素能源效率的研究[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20(12):100-110.
[2] 赵爱英,牛晓霞,沈子兰.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难点及其路径[J].西安财经大学学报,2020,33(6):49-57.
[3] 史丹,李少林.排污权交易制度与能源利用效率——对地级及以上城市的测度与实证[J].中国工业经济,2020(9):5-23.
[4] 史丹,李鹏,许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与经济高质量发展[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9):108-118.
[5] 苏永伟.中部地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评价研究——基于2007—2018年的数据分析[J].经济问题,2020(9):85-91.
[6] 张明志,姚鹏.产业政策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J].科学学研究,2020,38(8):1381-1389.
[7] 杨仁发,郑媛媛.环境规制、技术创新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J].统计与信息论坛,2020,35(8):73-81.
[8] 史丹,张成.中国制造业产业结构的系统性优化——从产出结构优化和要素结构配套视角的分析[J].经济研究,2017,52(10):158-172.
Horizontal Measures and Improvement Path of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Level of Manufacturing Industry in Anhui
Abstract: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manufacturing industry is an important guarantee to realize high-quality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Anhui Province.Based on the development status of manufacturing industry in Anhui Province and the connotation of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this paper constructs a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index system of manufacturing industry in Anhui Province from five aspects,including economic benefit, innovation drive, green development,service guarantee and informatization level. The conclusion is as follows: from 2008 to 2018, the overall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index of manufacturing industry in Anhui Province showed a trend of increasing year by year in a staggered pattern. In recent years, the growth rate has slowed down, show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teady progress and improvement". The averag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index of the manufacturing industry in Hefei, Wuhu and Bengbu is the highest, which is much higher than other cities. The growth rate of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index of the manufacturing industry in Tongling, Chuzhou, Maanshan, Huainan, Bozhou is the fastest. We should optimize the development environment of manufacturing industry with effective policies, lead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manufacturing industry with innovation drive, promote th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manufacturing industry with industrial integration, and improve the development efficiency of manufacturing industry with green development.
Key words:Anhui province manufacturing industry;high-quality development;improvement path;horizontal measures
作者簡介:叶圣(1962-),男,安徽省工业和信息化研究院院长,研究方向为产业发展与产业政策;查笑梅(1988-),女,安徽省工业和信息化研究院经济师,研究方向为数字经济;唐志强(1990-),男,安徽省工业和信息化研究院信息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方向为信息经济。
(收稿日期:2021-06-29 责任编辑:殷 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