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lub之后的一些感想握紧流量
2021-09-05石翔
石翔
在同事们熬了好几个周末,讨论了不少次,也听取大量不同声音之后,终于把这个榜单制作出来了。尘埃落定,身心轻松,但想态度郑重地和每一个看到榜单的朋友们说几句。
在这份榜单发出之前,可能无论是业内还是业外,都有个共识,电竞是个流量大户,电竞里的业者也每天以此自居。很多时候大家就会不自觉地产生满足感,反正手里握着大把的流量和热度,这东西就是钱呀,只是我还没开发,所以不着急。
话说得多了之后,大家好像也就都信了。张嘴闭嘴就是谁谁谁又蹭了电竞的流量,这些人都不怀好心。
现在的事实是,在电竞这个大圈子里,只有头部赛事有流量,那这些流量被赛事的转播聚集之后呢?
《创造营》是腾讯花钱买来的巨大流量,然后这些流量在第一季沉淀出了杨超越,之后一年时间里,杨超越释放了巨大的商业价值。同样的道理还有毛不易、王一博、龚俊,流量流过之后不是什么都没了,而是通过对艺人的运营变成了可以持续创造价值的人。
这才是流量的生意,在每一场被热议的电竞赛事背后,在那些热搜背后,我们明明聚集了流量,可是什么都没留下。没留下来,怎么积累粉丝,提高影响力呢?即便是中国乒乓球队,也要做《地表最强12人》来沉淀这些真实存在的流量,不是我拿了世界赛冠军就拥有被关注的权力。
每一个在赛场上拼搏试图争胜的选手都值得被关注,也都需要被运营,这就和徐志雷当年一句阴阳怪气的“没有成绩呼吸都是错的”,反倒被当成了金玉良言一样。本末倒置的结果被赤裸裸的数据照了出来,电竞行业是不盈利呀,那么多流量就这么流过去了,俱乐部和选手都不要,能盈利才有鬼了。
一个简答的例子,我们反复筛选、查找、核对了超过30个俱乐部及其注册选手的名单,可是只在微博上抓出了不到400个微博ID,很多选手都没有微博。这些在顶级赛事联盟里比赛的选手,是出于他们个人意愿不想在社交媒体上有痕迹,还是俱乐部就是无所谓的态度,这是一个需要所有看到榜单的业者扪心自问的事情。除了最基础的微博,更不要提在其他社交媒体上的运营了。
接下来数据告诉我,有的俱乐部虽然有了账号,但“是不是做了最基础的内容输出”就又筛去了一大堆人。
2018年3月,AG和WE都在抖音上开了自己的账号。两家俱乐部都是中国最老牌的俱乐部之一,在2018年3月这个节点之前,WE取得的成就和关注度是在AG之上的,这一点相信很多人都认同。我们先不谈发布内容本身的质量好坏,单纯在数量上,AG更新了434条视频,WE更新了219条视频。
同样非常资深的俱乐部OMG是在2018年4月开通的,更新了111条视频。
大概1200天的时间跨度,平均下来,AG是大概一周双更,WE是周更,OMG是双周更。这完全不是什么运营能力的问题,就是俱乐部是不是真的在意,是不是有人在做。
因为目前很多选手的经纪约都和俱乐部有关系,俱乐部影响力和选手的影響力也是密切相关的,而在选手的运营上也是如此的情况。
比较好的案例是FPX和AG,在选手这一层无论是直播、社交平台还是流媒体平台都有明确的投入,两三年时间里随着移动互联网的红利,迅速完成了占位。Doinb、一诺这样的现役选手都是比较好地兼顾了网络活跃度和赛训的范例,而RNG和iG则是充分激发了社区的活力,社区贡献了大量的内容和关注度,也让他们的选手完成了一定的沉淀。
一个不太好的例子是去年的苏宁,面对世界赛巨大的流量红利,实际上他们没有充分准备好如何沉淀这波滔天巨浪。
数据非常直观地展示了排行榜上前四的俱乐部其实和后面的俱乐部已经拉开了差距。说得更直接一点儿,中国电竞的俱乐部实际上只有这四家达到了好好运营的效果,剩下的俱乐部如果想要更大的商业回报,就必须要抓紧追赶了。这不是等着大赛取得好成绩流量就自己到了你身上,而是要靠一天天的积累,每一条短视频,每一条微博,每一次互动都不会白费。
反过来,成绩稍微一有波动,就学鸵鸟的想法,只会让自己的俱乐部影响力和别人越拉越远。当下的电竞行业赞助市场还是只要你给出权益就不缺赞助商的情况,真到了两三年之后,需要去争夺赞助商的时候,后悔就来不及了。
中国电竞赛事带来的流量红利绝不仅仅只能支撑四家头部俱乐部,谁去积累,谁就有机会成就更大的影响力,这一点在未来两三年都还是适用的。
希望六个月之后,再次更新榜单的时候,后面16家俱乐部,甚至更多的俱乐部加入对线上影响力的竞争,放弃只在赛训上守株待兔的想法。
期待六个月之后的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