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数学教学中思维定势的应用

2021-09-05汤易

启迪与智慧·下旬刊 2021年7期
关键词:思维定势学生主体小学数学

摘   要:通过对学生的学习观察可以发现,在当前的小学数学学习中,学生存在着一定的思维惯性,被定义为“思维定势”。在具体教学中,尊重存在的思维定势,充分利用这种思维的惯性,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尝试因势利导的教学,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引导学生构建自身的知识结构等,全面提升教学效率。

关键词:小学数学;思维定势;学生主体

思维定势,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其心理活动本身思维活动产生的一种心里惯性,通常会受到学生的生活认知、教师的教学形式、周围的人等多元因素的影响。数学是针对学生思维培养的学科,但是在教学过程中也不得不经历一个与学生的思维定势相克服的过程。然而,思维定势本身展现出来的也是一种学生的独立思考,应当充分分析利用这种“惯性”,组织教学,本文即针对于此展开讨论。

一、因势利导,展开教学

这里要简单叙述思维定势形成的因素所在——学生生活认知、教师及家长的引导[1]。学生的生活认知,是指基于小学阶段学生的年龄特点、生活环境等产生的基本认知,如开始接触数学时,学生对数字并不敏感,甚至不清楚被定义为“数学”的这门学科学习的内容是什么,但是当了解之后,会发现,每天钟表走动、时间流动是数字,自己的年龄是数字,到超市购物花出去的钱也是数字……数学就在身边,这些只是简单的例子,代表了学生由陌生到发现的一个过程,是学生的基本认知。教师及家长的引导,如家长告诉孩子“在学校要听老师的”,影响之下学生在校园会对教师产生一种“天然的敬畏”……这些,都是学生的思维定势表现所在,是学生的基础认知。

数学学科充分利用思维定势,展开教学工作,如将数学应用题等进行包装,从生活中找到落脚点,积极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点,运用数学去反过来解决生活的问题。如学习路程问题,可以调查学生每天离开家上学的时间,会发现,多数同学离开家到学校的时间差不多,但是乘坐的交通工具却不同,步行没有自行车快,自行车又没有汽车快,那么同样的时间、不同的交通工具就能合理推导出路程的远近。这样学生对路程问题的学习,就不再是概念中的“路程=速度×时间”这样的公式,能够帮助学生很好地理解路程与速度、时间的关系。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从学生的生活出发挖掘教学素材,正是思维定势能够提供给我们的思路。

二、积极利用,引导学生构建知识结构

在组织教学中积极利用学生的思维定势,引导学生构建属于自己的知识结构。数学学科要塑造学生的思维,这看似与已经形成的“思维定势”是矛盾的,然而小学阶段学生认识还较为单纯,对于世界的认知还较为浅显,此时更多的倾向于正向思维、输入性思维的过程[2]。积极利用学生的思维定势,引导学生主动养成数学学习习惯、构建数学学习模型等,具有积极意义。

数学学科的内在绝非记下了多少条概念,而是是否养成数学思维,是否具备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然而,人们之所以会形成思维定势,正是由于一种总结意识。在组织小学数学学习中,不妨尝试引导学生构建数学模型,自主概括总结数学知识中蕴藏的知识点等,将其转变为自己独特的解决问题的思路。当学生已经学习了一系列知识后,不妨尝试找到不同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将其构建成独特的学习思路。思维定势,可以作为一种良好的习惯展现,在数学学习中被充分利用,构建成为学习的模型。

三、逆向转变,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在把握思维定势的同时,可以借助于此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的培养。首先是打破习惯。当教师发现并掌握了学生的思维习惯之后,可以尝试不断地打破学生的思维习惯,使学生掌握逆向思维的真谛。如课堂提问环节,当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并得到学生的回答之后,不妨出其不意地转变思路进行提问;再如数学学科经常运用的练习题目中,可做进一步优化,推出一题多解、开放设问等,借助这种变化来促成学生的思维转变,引导学生的独立思考与进一步探索。在课堂教学中,经常尝试推翻固有的问题,从不同角度去挖掘与探索。

所谓逆向转变,还体现在“融会贯通”。就我国目前数学教学所展现出的现状,很多教师更习惯于按照已有的单元组织安排教学工作,前后的学习中会出现一定的“断层”,直到最终的总复习环节[3]。在逆向思维发展的过程中,解决一个问题,不再是某个单元、某个知识点的任务,而是可以动用全部所学知识,进行解答的。

四、打破定势,丰富课堂教学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打破思维定势,不仅是培养学生应当具备的品质,也提醒教师在教学中不断打破教学的思维定势。数学学科教学,随着课程改革不断改变与发展,是当前小学数学教学所展现出来的趋势所在,但在这个过程中,受到考试压力以及我国较长时期的“填鸭”“题海”等教学思路的限制,教师的突破总是谨小慎微的。在当前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打破思维定势,尝试新的思路,如翻转课堂,真正将课堂的时间、学习的主动权等都交给学生,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走出“舒适区”。再如在课堂评价环节,别再让学生“置身事外”,实现多元评价等,也能全面促成教学的发展。

思维定势作为话题被讨论,是源于数学学科本身的思维性与开放性并存的特点。在组织数学教学中,主动打破数学学科的思维局限,又能借此构建適合自身学习的思路与方式,才能推动小学阶段学生的成长,实现数学教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陆安华.浅谈数学教学中思维定势的两重性[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1,23(11):198—199.

[2]潘智.如何让小学数学中的思维定势趋利避害[J].课程教育研究,2012,21(8):103—104.

[3]丘有光.论思维定势的形成及其运行机制[J].玉林师专学报,2000,15(1):98—99.

作者简介:

汤易(1994年—),女,本科,中小学二级教师,致力于小学教学研究。

猜你喜欢

思维定势学生主体小学数学
逆向思维在中学物理解题中的应用
浅谈学生主体在高职《经济数学》中教学改革
高校中长跑运动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立足高考下优化高三英语阅读理解教学有效讲评浅析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
克服思维定势的问题情境创设举例
思维定势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影响及教学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