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美术课堂信息化教学的应用与融合刍议
2021-09-05杨为京
杨为京
面对小学教育的信息化发展趋势,部分强调感受和辨析的学科需要做出一些调整。美术作为一个对视觉和观感认识有重要要求的学科,自然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更为有效的引导,并借此对学生进行认识创新和为其进行美学铺垫。本文探讨在美术教学与信息化应用的结合中,如何实现更加有效的教学结果。
一、信息化教学在备课与评价阶段的运用
课堂上,一节课的定义说明和示范作品展示时间保持在20分钟左右为宜,剩下的时间可交由教师根据教学需要进行自主把握。教师可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利用学生对新兴软件的好奇,要求他们进行简单创作和发掘。这种活动可以在规范授课时段内开始,学生使用媒介和创作课程内容作品同步进行,如果尚有剩余时间,可以让学生进行匿名性质的作品展示,在学生需要的情况下,给予学生作品评价,提出作品简单修改建议。
在备课需求环节,教师可以选择使用已有课件,或是根据自己需求进行调整,通过将教学思想与课件进行融合,对课程的教授过程进行阶段式处理。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主观能动性的探索时,作为课堂主体,学生学会认知条件;作为思考主体,学生学会对线条和图形进行调整和变化。比起写出对于线条概念的定义,学生会更加希望用直接的语言表达或用形象的图画表达,这时候教师运用创作软件和通讯媒介就显得非常重要。通过创作软件和通讯媒介引入教学,一方面能直接联通学生与教师的互动重点,另一方面也使学生的表达得到一种类似测验性质的考查延伸。
这种互动环境的美术课堂,既保证了学生在课程中获取知识,又满足了学生即学即测的要求,减轻学生与教师不必要的课外作业与批改负担。
二、信息化教学在课中的有效运用
美术教育中,关于如何观赏从点、线、面到整体的创作过程及作品本身的结构主义发展、各个时期的美术派系知识简介等资料,在互联网上基本可见。教师可以选择自己在授课中需要的相关资料或视频进行展示。
信息化发展过程中,多学科整合成了一种常见的现象,美术学科自然不例外。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多样化的制作软件、美术CIA教学软件等,让学生多方面、多视角地观察美术作品,从而加深对美术名词定义的认识。
比如,在教学人教版小学美术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的第一课到第四课时,为实现让学生逐渐掌握基础的透视和立体设计教学的目的,教师可以通过互联网查找图片、提供常见的画家著作展示给学生,或运用CAD等三维设计软件向学生展示立体图、三视图等方式。三维设计软件普遍具备视角转移和光源调整的功能,在这几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观察不同光源控制下的物体的各个角度,实现软件环境的虚拟表达和体验操作,让学生有直观的感受。特别对于线条扭曲、组合的非规律化表现,面和线的关系,以及面形成体的过程的介绍,均可以实现直视可观的效果,能有效弥补小学生空间思维发展有限带来的理解能力的不足。
另外,通过教学软件的模拟,学生在绘画实践训练上也更能放开手脚。比如,“静物写生”素描练习,学生学习透视、立体感知和对现实事物的描绘及速写的过程因人而异,但如果提供给学生画板调色软件、绘画软件,相比常规课的图画本、摹画本意象直描,能够让学生更好地克服因害怕错误过多而不敢大胆实践的毛病。
三、信息化美术教育整合带出的课堂趋势
(一)运用绘图软件等工具进行作品的指导和修改。电脑绘画并不仅仅局限于画图,教师可以运用绘图软件中的图层功能等对作品进行广域的点评,包括运用透视工具对学生作品进行修整,依照图层的概念、原理对原作品不足地方进行符合实际视觉的线条规划等。尤其是繪画中的基础构图部分,教师要注意对视觉差错和线条结构进行评价,对此信息化软件能起到很大作用。
(二)展示课程时间内的作品并进行班级范围的分析。在实践课程中,学生或许能短时间描绘出单个意象作品,教师可对已经完成的作品进行展示和提问,目的在于使学生认识到不同视角下单个意象的不同展现。如人教版小学美术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第十课“风的魅力”,教学重点集中在风动下的物体变化和人对风动的思考表现。学生的思维面广,对于风动下的景象除了教学过程中介绍的,还会加入许多自己经验中的景象。所以,当某个学生创作出了与风动有关的优秀作品时,教师可适时运用信息化软件将其展现给全班观赏,并指出其优点和问题所在。
(三)匿名展示作品与点评有助于避免学生心理落差。为了避免对学生作品的差异化点评产生消极影响,减少教师点评对学生产生的不必要的刺激,使用信息化软件展示学生绘画作品但省略其名字符号有一定必要。在这样的环境下,还能有效阻止学生间互相打探作者相关信息,从而更有效地从创作者态度、实践结果进行反馈。这样的作品展示既能进一步地发扬并提升学生的创作积极性,又能有效遏制学生之间评头论足负面影响的扩大,进而为尚未有思路的学生提供思维参照,方便学生之间借鉴并尝试创作作品。而在局域互联或互联网状态下的评价中,教师应当注意教学过程中学生群体的态度,把握好课堂内创作时间、效率的平衡,强化作品分析的过程;以班级群体讨论为中心,在小组组别之间或小组内成员之间进行互相评析,尽可能让学生在课堂内完成作品并对他人或自己作品作出简要的分析,从而提升学生的美术基本知识与技能掌握能力。
信息化教学的迅速发展,美术教师也需要适应。在这过程中,课堂教学可能会出现新应用无效化的现象,这也在情理之中。信息化与教学的融合需要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而不是对教师教学风格进行限制。因此,在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工具的应用与选择也并不完全根据教师个人经验和教学结果进行部署,学科组长也没有必要直接批评或惩罚不愿意使用新兴工具的教师。反之,教师作为信息化教学的主要实施者,应该多考虑整个信息化教学中出现的矛盾和困难,以及解决问题的可能方案。这样的总结可在学科备课组、学科教师之间进行整合交流,从而为不同学科教师群体在信息化发展过程中的过渡提供参考。
(作者单位:福建省永安市西洋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黄晓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