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发情感共鸣 实现阅读共情
2021-09-05冯三妹
冯三妹
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已成为学科教学的基本目标。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融情于文并超越于文,使作者的创作初衷、教师的教学策略和学生的学习热情三者融会贯通;要让智慧表达、思维激荡伴随整个学习过程,使教学活动呈现强烈的共情状态。
一、教师满怀激情,促进阅读共情
语文是心灵的教育,教师要用“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的教学激情打开学生的情感闸门,创设应情应景的氛围,用慷慨激昂的语言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教师满腔热情、满怀豪情的带领下,学生学习探究的渴求之情被感召出来,智慧之光便在课堂上尽情地、生动地闪现。于是,学生走进文本、深入文本、创新文本,为实现阅读共情奠定基础。
如在学习《狼牙山五壮士》一课时,学生对五壮士英勇跳崖的感受只是停留在书本语言的描述上,对五壮士视死如归的革命豪情体会不深,朗读时的情感总是不够到位。针对这种情况,教师适时播放《狼牙山五壮士》的电影,用多媒体调动学生的视觉感受。同时,教师配上激情澎湃的语言:“我们的同胞多么勤劳善良,我们的家园多么美丽富饶,我们的文明多么辉煌灿烂!然而,日本鬼子要杀害我们的亲人、我们的同胞,要吞噬我们的家园,要践踏我们的民族尊严。同学们,面对这样的国难危机,你们会怎么做?”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愤慨之情被激发了出来,纷纷表达保家卫国的意愿,情绪高昂激越。
教师的激情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文本共鸣共情的基础,教师对语文教学的热爱和执着追求,影响着学生的情感体验。因此,教师要备好每一堂课,把握知识与情感的契合点,通过教学辅助手段来调动学生的各种感观。动之以情,授之以情,让学生感同身受,融情于文,使情感火花与文本交织碰撞,升华超越,实现阅读共情。
二、学生情感共鸣,走进文本共情
教材中的人物形象和情感会随着学生生活经验和经历的丰富而变得丰满,学生带着体验去理解、创造,达到与文本知情融合的共情过程,这也是赋予教材第二次生命的过程。
如在教学《伯牙鼓琴》一课时,当师生都在赞颂伯牙和锺子期的“高山流水”之情时,一个学生站起来说:“我觉得锺子期去世,伯牙不该破琴绝弦,而应该把琴弹得更好,这才是对这段旷世友谊最好的延续。”笔者大为赞赏:“你为什么会有这种独特的感悟?”这个学生说:“我爸爸生病去世,妈妈很伤心,一蹶不振,茶飯不思,我和妹妹学习也退步了。我对妈妈说,假如爸爸变成一颗星星在天空看着我们,一定希望我们坚强勇敢,希望我和妹妹学习优秀!只有这样,我们才对得起爸爸生前对我们的一片深情。后来,我们都从悲痛中走了出来。”笔者拥抱了这个学生,觉得她赋予了“高山流水”更高的境界——爱你最好的方式是,为了你,我必须更加优秀!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语文的“人文性”也包括尊重学生个性化的情感体验,它充盈的是宽容与人文的关爱。教师要巧妙地把教材由“固定”变成“灵动”,使之成为学生的“体验之本、情感之根”,从而焕活文本的生命力,帮助学生与文本达成共情。
三、师生互动解疑,实现意境共情
在语文课堂上,师生应该追求思维有碰撞,情感有融合的状态。在你来我往的交流中,置疑解疑,充分发表见解,尽情释放情感;在“貌离神合”中,达成新的理解,生成新的意义,使理解进入更加广阔的领域。
如在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课时,在对“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这句话进行理解时,好几个学生都理解成了“那时候没有电灯,鲁迅先生走路不小心碰了墙壁,于是把鼻子碰扁了”。课堂一度陷入尴尬。笔者知道“欲速则不达”的道理,于是和学生一起“聊起来”。
师:你们鼻子的形状是怎么形成的?
生:天生的。
师:要让你们的鼻子变形,有什么办法?
生:整形。
师:显然,鲁迅先生的鼻子没有整形过,那为什么又扁又平?果真是碰扁的?
生:当然是天生的。
师:那鲁迅先生为什么说是碰扁的?请联系鲁迅先生的生平事迹加以理解。
学生恍然大悟:“黑洞洞”是指当时社会黑暗,“碰壁”指遭受各种挫折。于是“打压、欺压、迫害”等词语就纷纷地从学生的口中说出了。
在面对课文时,学生需要的不仅仅是解释和给予,而是在认知中的感受、经历和体验。教师要抓住学生理解的薄弱点深入浅出、循序渐进,给学生创造共情的情境与机会,使学生对课文有真切的领悟和形象的感知,帮助学生更深入地感受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更准确地领悟作品的主题。
四、生生辩论立意,推进理念共情
现在的课堂,“口耳授受式”的单向教学已比较少了,但把阅读课上成“文本解剖课”的现象还是存在的。在课堂上,学生的阅读体验被物化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审美能力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被“模式化”了。如果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与个性理解能力被束缚,就很难进行“探究型”和“创新型”的学习。
在教学《落花生》一课时,随着“小组合作学习”的推进,学生在“花生的好处”的观点中各抒己见。在把花生和桃子、石榴、苹果进行对比时,学生们更是行不苟合。有的学生说:“我觉得外表美没错。桃子、石榴、苹果外表既好看,又有实用价值,不是很好吗?”有的学生说:“桃子、石榴、苹果把果实高挂枝头,很高调,有炫耀的嫌疑!”一个有趣的课堂生成出现了,笔者适时地引导学生辩论内在美与外表美。
正方: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只要你有本事,不用表现人家也知道,做人还是实实在在的好。
反方: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该展示的时候就要大胆展示。在这个开放的社会,要让对方在短时间内了解你,你不展示自己,别人怎么会了解你?比如,面试的时候,就必须表现,才能让对方知道你的优点。
师:如果两样都能选,那就是两全其美,锦上添花;如果只能选一样,那我们就选择内在美。
可见,当学生将自己的理解与体验带入文本,走进课堂,并与别人的观点产生交织、碰撞时,通过讨论与思辨,就会实现自我认知的提升。
阅读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应是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进行深度思考,积极探索生活的本真。教师要点燃学生认知世界的热情,使学生主动与文本共情、与作者共情。当阅读闪动着文字的灵性,充盈着人文的光辉时,师生同舞共鸣,同理共情,这样的课堂才是充满活力、闪耀个性的课堂。
(作者单位:福建省德化县第二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庄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