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象形字,可以教得更形象

2021-09-05郭宏君

新教师 2021年7期
关键词:引申义字义本义

郭宏君

“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写字的愿望”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第一学段识字与写字教学的目标。对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的一年级新生而言,要培养其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迈稳学习汉字的第一步,不妨从源于绘画的象形字入手,多法并举,重视、教好一年级上册中的象形字。

一、比附——直观联通“图”“文”,識记字形

追溯字源,可从古文字字形中窥见、还原事物的轮廓或具有特征的部分。倘若教师能通过“比附”——将具象的古文字形与抽象的楷书字形相比照,讲清事物的组成部分与整字的各个笔画之间的对应关系,揭示其关联性,那么,在学生眼中,一个个方块字便成了一幅幅鲜活的图画,识记字形不仅不再枯燥乏味,反而还平添了轻松与趣味。如以下两组字义相关、字形相近的象形字可作此解析。

1. “手”与“又”。“手”:小篆写作“ ”,像人的手,上部的分支表示五个手指头,下部是手臂。楷书把最上边的中指写作撇,再把其他弯曲的四指拉平,写成两笔横。本义是人的手。“又”:甲骨文写作“ ”,像右手的形状,从下到上,分别是大拇指、食指和中指,向下伸的一笔是手臂。古人常以三表示多,所以画最常用的这三指表示五指。楷书把大拇指和中指写成橫撇,把食指和手臂写成捺。本义是右手。后来,人们造“右”字分承了本义,“又”就大多假借作虚词,如“又香又甜”,但在参与构字时仍可见“手”义。

2. “木”与“果”“禾”。“木”:甲骨文写作“ ”,像树木的形状,上部是树枝,中段是树干,下部是树根。楷书把上部向两侧斜出的树枝拉平,写成橫,把树干写成竖,再把树根写作撇和捺。本义是树,树木。与“木”字义相关的“果”:金文写作“ ”,像树上结着个果实的形状。楷书把上部的果实写成了“田”形(注意“果”字中间的长竖一笔写成)。与“木”字形相近的“禾”:金文写作“ ”,像一株禾谷,上部是穗和叶,下部是茎和根。楷书把下垂的谷穗写成短撇,左右两侧的叶拉平写成橫,茎写成竖,根写成撇与捺。

一年级上册生字中类似的象形字组还有不少,如“日、目、白”“鸟、乌”“中、串”“来、米”等,教师均可以借助其“物形”的差异指导学生正确掌握字形。这样,将抽象性强的“文”(古人称独体为“文”,合体为“字”)与形象性强的“图”相联通,有效助力学生识记字形。

二、引申——整理积累词汇,掌握字义

“因义构形”的汉字,从古至今一直顽强地保持着表意特性,是表意文字的代表,因此,讲字形自然伴随着解字义(记号字除外)。教师应正视非零起点的学情,学生已从生活经验中积累了一定量的口语词汇,如空气、天气、喘气、香气、勇气、生气等常用词语,这些词语体现了“气”字的诸多引申义,即汉字“一字多义”的现象。教师应善用基于学生已有经验的教学资源,不囿于单一字义,引导学生从熟知的口语中提取相关词汇,选择适合学生拓展学习的引申义,并根据引申次序逐层推进。这样既丰富了学生对字义的理解,又帮助学生积累了新词,发展了语言。

1. 归纳——提炼发现。以“片”字引申义的教学为例。教师先出示卡片,引导学生发现卡片扁扁的、薄薄的特点;再请学生说说生活中还见过的类似物品,如名片、纸片、叶片、竹片、刀片、薯片、肉片……最后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片”指的就是扁而薄的东西。

2. 演绎——验证新知。以教学“天”字为例。与其让学生杂乱无章地随机组词、跟读,不如改由教师先根据引申的逻辑逐一讲解引申义,再让学生读词,促进学生理解。“天”,本义是头顶。头顶是人的最高处,引申指高高的天空,如蓝天白云、顶天立地。又引申指在高处的建筑,如天窗、天桥。太阳和月亮在天空中运行,所以引申为一昼夜二十四小时的时间,如一天、今天。季节也跟时间的转换有关系,所以引申为季节,如春天、秋天。风、霜、雨、雪等都在天空显示,于是又引申为天气,如阴天、雨天。

如此,基于儿童经验、基于汉字知识的引申义教学,让“一字多义”的渗透更为深入、鲜活。

三、组合——构建关联系统,培养能力

在汉字大系统里,每个汉字(偏旁)都与一些其他字因为某种关联而构成“子系统”。而诸多源自象形字的独体字,成为“关联”的所在,参与组构了大量汉字。这些象形字,许多被收入《课程标准》“识字、写字教学基本字表”中,属“构形简单、重现率高”的基本字。在教学中,可紧扣基本字,组合相关字,以培养学生归类识字的自觉意识与独立识字能力,不断地将新学的生字整理、纳入已有的知识框架,逐步构建一个个开放式的汉字“子系统”。如基于“人”形义关联的教学,有以下两种组合思路。

1. “同字不同形”。“人”:甲骨文写作“ ”或“ ”等,像手臂前伸、侧面站立的人形,头与手臂连写,面对的左右方向不固定;演变到隶书“ ”,像人双腿跨开的形状。在教学时,结合简笔画溯源析形,并非是化简为繁,而是要将学生眼中固化的“人”形“激活”,感受其灵活的形变,为后续学习合体字作铺垫。一年级上册中与“人”相关的会意字,不仅有全由直观的“人”构成的“从、众”,还有全由“人”变形而成的部件构成的“比、北、色”,以及包含“人”变形而成的部件构成的“后、久、以”等字。这些字以“人”为关联,组合成一个微型“子系统”,是“亻”系统字外的又一重要组成部分。循形变的线索,可灵活拓展教学,同时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与思辨力。

2. “同义不同形”。一年级上册生字中同样表示“人”义的象形字还有“子、了、儿、大、文、夏、女、老”等。这些字的表义各有侧重,指向不同的“人”。如:“子”,甲骨文写作“ ”,上部为婴儿头部,一横指露着的双臂,下部是双腿裹在襁褓中的轮廓,本义是婴儿;“了”,小篆写作“ ”,像“子”的两臂两足都包裹好了的形状,表示事已做完。

顺着上述两种思路整理一年级上册的生字,形音义有关联的象形字组合还有很多。如“虫、也、它、巴”的本义均与蛇相关,“目、耳、口、自(指鼻子)、心”乃人的五官,“牛、马、羊、鱼、兔”都是动物……掌握了这些基本字,以其为形音义“关联点”,可以组合本册中具有同一要素的汉字,如“牙,鸦、芽、呀、穿”“工,红、左、江”“巴,爸、把、吧、爬”“力,办、加、为”“又,反、双、友、最、没、服、变、叔、鸡”……如此,以系统的眼光来教学汉字,让学生在具体、形象的字组中感受构字规律,不仅能促成意义识记,还能指向独立识字能力的培养。

(作者单位:福建省厦门市集美区灌口小学 本专辑责任编辑:庄严)

猜你喜欢

引申义字义本义
“耐”字原是剃胡须
“啸”的历史与字义变迁
查字典如何选择字义
浅析静物在安格尔绘画中的作用
“自”的本义是鼻子
民歌《茉莉花》歌词本义喻反腐
一把破扇引发的“憾”与“撼”
《孙子·计篇》字义探微一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