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汉日语“风流”的语义对比分析

2021-09-05罗育蓓

雨露风 2021年7期
关键词:风流对比分析语义

摘要:语言是民族文化的镜子,辞书是民族文化的索引。运用隐喻、转喻理论通过对汉日语“风流”的词源、基本义项进行对比分析,可以得出汉日语“风流”概念有部分相似之处,但仍具有不同的民族特点。一个词语多重语义的形成都受词本身内涵的内因和社会历史环境的外因所影响。国家的地理环境、民族风情、历史文化和认知思维方式不同,造成各民族对事物有着不同的认识,同一词语有着不同的语义。

关键词:汉语;日语;风流;语义;对比分析

引申义由本义或基本义发展而来,因语言自身规律及外部社会文化影响,本义通过转喻或隐喻发展成多个义项。根据概念隐喻理论,可以来分析汉日语“风流”的词义网络系统。

一、汉日语“风流”的词源比较

(一)汉语“风流”的词源

“风流”两个汉字组合在一起,“流”是陈述对象,“风”是被陈述的对象。“风”者,《说文解字》中释为“八风也。东方曰明庶风;东南曰清明风;南方曰景风;西南曰凉风;西方曰阎阖风;西北曰不周风;北方曰广漠风;东北曰融风”。①流,意为风动之。风四处飘散,无所定止,内部结构决定本词含有离别之义,见南宋词人陈亮《水龙吟·春恨》“金钗斗草,青丝勒馬,风流云散”,王沂孙《长亭怨·重过中庵故园》“自约赏花人,别后总风流云散”。从语料库数据分析可以得出,表风流动之义时,“风流”常和“云散”组合成“风流云散”,表像风、云一样四处分散开散开,后常用来表离别。

(二)日语“风流”的词源

关于日语“风流”的词源,吉沢義则的「なまめかし、みやび、えん、すき、風流」和冈崎義惠的「風流の思想」中做了解释。

冈崎義惠在「風流の思想」中指出“风流”始于『万葉集』的诗歌中。

遊士と 吾は聞けるを 宿借さず

吾をかえせり おその風流士

最开始读为「たはれを」或「あそびを」,后来贺茂真渊和本居宣长把读音固定为「みやびを」。吉沢義则指出当时的日本诗人是从《玉台新咏》或是《游仙窟》中认识了“风流”这两个文字,释义“艳情”。内化为本土语言后,适用范围只限于男性且常用于宫廷之中,是“粗鄙”的反义词,表文雅、高尚之义,等同于“风雅”。

二、汉日语“风流”的基本义项的比较

(一)汉语“风流”的基本义项

《汉语大词典》中列举了“风流”15个义项②。运用认知语言学的隐喻和转喻的相关原理可以分析其语义扩展的过程。

“风流动”是原始义,经过隐喻扩展——即相似性投射,取四处流散、无所不到之义,得到了“风行,流传”和“风尚习俗”的义项。再由“风尚习俗”经过隐喻扩展得到了“犹遗风,流风余韵”的义项。

原始义“风流动”取洒脱自由之义,经过隐喻,可以得到“洒脱放逸,风雅潇洒”义项,后经过多层转喻扩展——即相关性投射,还可以得到“杰出不凡”“指杰出不凡的人物”之义。同时受魏晋风流这些杰出的人物影响,从“指杰出不凡的人物”引申为“风度”“风操、品格”“荣宠”等义项。由于魏晋名士以善于作文为长,还扩展为“形容文学作品超逸佳妙”“风格、流派”之义。另外,在魏晋名士“风流”的一个重要表现是形象仪态之美,后随着东晋名士任诞放达元素的加入,以及随着晋宋之际门阀阶层趋于衰落从而对玄学清谈风气的影响,名士“风流”所包含的形象仪态之美以及被欣赏的角度和侧重点正在发生变化,艳情诗的兴起使之相应的“风流”词义也发生了变化,又扩展为“谓风韵美好动人”“花哨轻浮”“指男女私情事”义项。

(二)日语“风流”的基本义项

日语“风流”的语义义项比汉语少,其中,二者的原始义是不同的。『広辞苑』中对“风流”的解释有6个,由“(形動)上品で優美な趣きのあること。優雅な趣き。”③风流的原始义分成两个枝条,一条经过转喻扩展,得到“前代の遺風。伝統。”的义项。另外一条同样是由转喻的途径得到“美しく飾ること。意匠をこらすこと。華奢。”的语义。再引申为“衣服や車の上などに花などを飾ったもの。”“日本芸能の一つ。”“風流韻事の略。”等义项。

(三)汉日语“风流”的基本义项比较

从义项数来看,汉语“风流”的义项共15项,日语只有6项,汉语的义项数多于日语。汉日语“风流”都包含“风雅”“遗风余韵”的义项,但由于两国历史和文化的不同,“风流”的引申义走向也是迥异的。早期汉语“风流”围绕“风”和“流”各自的词义引申相关的义项。后期由于“魏晋风流”的名士文化影响,“风流”词义变成了高尚的代名词,赋予了较多的褒义色彩。随着魏晋玄学的衰落,宋清佛学的兴起,“风流”词义的引申又逐渐趋向贬义。当“风流”二字传到日本之时,被定义的语义就是“高尚风雅”,随着日语本土文化的浸润,“风流”的语义开始加入“华丽”的语义,用来表示在建筑、石砚、庭院、服饰、绘画等方面具有独树一帜的审美。而后加入一休宗“寂”美学思想,“风流”的语义便引申为“风流韵事”,即与自然为友,赏花吟诗,远离政治、抛开世俗的自由豁达。

三、结语

以出现在《汉语大词典》和『広辞苑』中的“风流”系词汇为研究对象,在对两国“风流”的词源、基本项、合成词进行对比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每个词的具体含义,对两国的语义进行了异同分析。可以归为以下几点:

(一)汉日语“风流”的语源不同。汉语“风流”是由主谓短语固定下来的,所以原始义为“风流动或流逝”,而后才成为一个词,释义为“流风遗俗”。日语“风流”是从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流传过去的,此时的中国正是魏晋“名士风流”的时期,于是日语“风流”的原始义为“风雅”之义。

(二)汉日语“风流”的基本义项,中文的引申义要比日文复杂丰富得多,因而产生的词义就更多。中文引申义的扩展点从“风流动”为出发点,扩展路径中相接点较多。而日文是以“风雅”为基点,以换喻为主要手段,方式比较单一。引申义中,汉语侧重字的内涵联想,比如从风四处流动而想到习俗的相似点,从而产生更多的词义。而日文则侧重事物的外部联想,从表“优雅的趣味”而想到可以表现高雅的衣服、车、固定的活动等等。

(三)不同的历史文化会影响词汇的语义。汉语“风流”合成词的语义深受我国魏晋“风流”思想的影响。当魏晋风流思想兴起之时,“卓越非凡”的语义各地开花,但随着东汉佛学的盛行、魏晋思想的衰亡、隋小说的流行,“风流”大多开始用于“男女艳事”之义。日文“风流”合成词的语义受日本崇尚自然、“物哀”“幽玄”的审美文化影响,禅宗文化中的“风流”逐渐也被日本人所熟知,并成为一种独特的审美观,如品味高雅的诗歌、绘画、音乐等的谈话“风流谈”,用来祭祀的“风流车”,不同鲜花装扮的“风流物”等,逐渐形成了极具特色的日式“风流”审美。

作者简介:罗育蓓(1990—),女,湖南攸县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对比语言、对外汉语研究。

注释:

①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63.

②罗竹风.汉语大词典:第12卷[M].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3.

③新村出.広辞苑[M].第4版.东京:岩波書店,1993.

参考文献:

〔1〕小学館国語辞典編集部.日本国语大词典[M].东京:小学馆,2006.

〔2〕鈴木修次.中国文学と日本文学[M].东京:東京書籍,1978.

〔3〕铁军.中日色彩的文化解读[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2.

〔4〕冯英,李顺琴,彭媛.汉语义类词群的语义范畴及隐喻认知研究[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9.

〔5〕符淮青.词义的分析和描写[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

〔6〕曹炜.现代汉语词义学[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9.

猜你喜欢

风流对比分析语义
轮上风流载春秋
韩国语“容入-离析”关系表达及认知语义解释
鸡冠花
芳华不再亦风流
成渝经济区城市经济发展水平比较研究
英汉动物词汇文化内涵的对比分析
基于数据库的唐诗宋词对比研究
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