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历史课堂“假学”现象探究
2021-09-05李惠康王赣华
李惠康 王赣华
[摘 要]被动学习、态度消极等“假学”现象已成为教学过程中的突出问题。文章以湖南省某中学七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法,深入分析了当前教学过程中“假学”现象,探究了学生“假学”现象的成因,并从课前、课中、课后三个教学环节提出了改善“假学”现象的有效策略,以提升教学质量,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关键词]假学;历史;学习兴趣;主动学习;学习态度
假学,顾名思义即假学习,亦即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效率不理想的“四不”被动、应付学习[1]。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引导学生真正主动学习,让课堂教学真正发生已刻不容缓。对“假学”现象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探究学生“假学”现象的成因,并提出有效的解决措施,对改善“假学”现象,提升教学质量,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有重要意义。
一、“假学”现象的现状分析
本研究采用自编问卷,通过随机抽样的方法对湖南省某中学七年级学生的“假学”现象进行调查,自编问卷共包括11个问题。此次调查共发放问卷380份,最终获得有效数据355份,问卷有效率为93.4%。具体结果如下。
1.学生的预习情况
对学生预习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发现,59%的学生能够完成预习,49%的学生认为预习有效果。具体来说,44%的学生在教材上勾勾画画,写完导学案,只有15%的学生除了完成导学案,还会深入思考相关问题;41%的学生不做预习,51%的学生认为预习没有效果(见表1)。预习中的“假学”现象往往使学生无法掌握学习重点,缺乏学习目标,最终导致学习效果较差。
2.学生的上课情况
分析发现,仅有12%的学生除了课堂学习外还会以其他方式学习历史;有24%的学生对课上疑难问题不予理会,其中不乏上课遇到疑难问题而课下又不主动学习的学生,得过且过(见表2)。而这往往导致学生无法真正掌握知识,或对知识的理解浮于表面。
3.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
对学生作业完成情况进行分析发现,36%的学生为了应付检查而做作业,10%的学生存在偶尔不做作业的情况。而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67%的学生不能够主动思考难题,作业有效完成率较低(见表3)。而完成作业过程中的“假学”现象往往导致学生无法正确认识自己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课后复习也无法有效开展。
4.历史自习课情况
学科自习课往往由任课教师负责,指导学生进行专科学习并答疑解惑,学生则要利用自习课时间完成作业和预习。但对历史自习课进行的调查结果表明,38%的学生没有充分利用自習时间学习历史,其中23%的学生将精力和时间投入到其他地方(见表4)。这表明自习课上也存在一定程度的“假学”现象,即学生态度不够端正,浪费了有效学习时间。
5.学生对于历史学科的态度
对学生的历史学科态度进行分析发现,53%的学生喜欢历史学科,40%的学生对历史学科没有感觉或不喜欢;37%的学生认为学习历史对自身没有帮助。总体来说,学生学习历史的态度并不积极。
综上分析表明,历史教学的各个环节都存在一定程度的“假学”现象,这不仅影响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学习,也模糊了历史学科的教育价值。
二、“假学”现象的形成原因
1.学生层面
一是对他人有较强的依赖性。调查发现,学生在遇到学习困难时,多数会选择向他人求助,甚至放弃思考,能进行独立思考和寻找解决方法的学生相对较少。这种对他人的依赖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学生的“假学”。
二是学科重视不够。进入初中后,学习科目增多,各科学习内容以及学习难度都与小学阶段相差甚大。然而学生精力有限,受“历史是副科”这一传统观念的影响,学生可能会将更多精力集中于语文、数学、英语等“主力”科目,从而导致对历史学科的学习不够。
三是学习兴趣淡薄。《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对于初中生的知识性要求为“知道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及历史现象,知道人类文明的主要成果,初步掌握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2],即七年级的历史学习内容以普及历史常识为主。当前,虽然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推行已久,但传统的单向传授模式依然盛行。枯燥的常识性内容加上单调的教学模式,导致学生对历史学科失去兴趣,学习方式也多为被动学习。
2.教师层面
一是教学方式单一。随着现代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社会对学生素养要求的不断提高,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式已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高。
二是欠缺艺术性教学语言。教学语言是语言这一人类交际工具在教育、教学领域中的具体运用,又是教师以选择最完美的语言为手段,培养人才的技能[3]。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忽略了教学语言在历史学科中的艺术性运用,通常语气单一或照本宣科,无法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参与到学习中,导致学生在课堂上不够活跃,教学配合度较低,缺乏参与感。
三是教学观念落后。实际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仍存在使用单一标准衡量学生的情况,即依靠作业完成程度来检查学生是否在真正学习。在这样传统教学观念引导下,容易造成部分学生主次不分,以作业结果为重,而忽视了学习过程,最终导致学习效率和积极性不高,在课堂上浑水摸鱼,作业马虎凑合。
三、“假学”现象的解决措施
1.课前措施
(1)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不仅能够让学生逐渐领悟到学习的真谛, 不再单纯地为了应付考试而被动地接受知识,还可以帮助学生培养不断进取与自主探究的良好习惯[4]。对此,教师可在课前为学生准备相应材料,如小故事、纪录片、文学作品等,通过历史故事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增强课堂的带入感。如在讲授统编版七年级上册第六课之前,可以“烽火戏诸侯”的故事导入,周天子威信一落千丈,西周国破人亡,诸侯争霸,历史进入到春秋时期……此外,在平时学习生活中,还可以在各班图书角增加历史读物来培养学生的兴趣,如《三字经》《百家姓》《明朝那些事儿》等简单通俗读物,增加学生了解历史的途径,同时也为教育资源有限的学生提供学习历史的条件。
(2)预习形式多样化
应鼓励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倡导教师教学方式和教学评价方式的创新,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5]。预习是自主学习的形式之一,但很多学生认为预习没有效果。对此,教师可以创新预习形式,使预习形式多样化,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预习效率。例如,除了勾画教材、预留导学案以外,还可以在课前组织学生进行三分钟分享活动,即分享学生在预习过程中了解的知识或者其他故事,从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增加课堂参与度,拓宽历史知识范围。
2.课中措施
(1)强化历史学科的重要价值
动机是激发并维持个体行为的内在驱力,学生只有在深刻理解了学习历史的意义后,才会自发且真实地进行学习。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向学生传达学习历史的重要性,强化学生对历史价值的认识,转变对历史学科的态度。
(2)提高教学语言的艺术水平
富有感染力的生动的语言, 不仅可以给课堂注入活力,还可重现历史情景,使学生如身临其境,激发他们情系历史的情感[6]。为维持学生的课堂注意力,教师需要针对不同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表达方式。如讲述古代中国的优秀人类文明成果时,要表达出对古人智慧的赞叹,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自信心;讲述历史事件时,在尊重史实的情况下,可以利用轻松幽默的口头语言、体态语言,创设历史情境,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课堂效率。
(3)改善教学方式
一是提倡自主探究学习法。在初中的基础教育中,自主学习是与传统的接受学习相对应的一种现代化学习方式,能够使学生形成独立思考的思维空间[7]。为了让学生真正参与课堂,进行独立思考,减少对教师的依赖,改变学生课堂上的“假学”现象,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例如,在讲授“秦统一六国”的内容时,关于秦统一六国的进程,教师可以让学生扮演秦始皇,并思考如果自己是秦始皇會以什么顺序统一六国,最后由学生回答。这一学习形式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真切地把握历史、感受历史、品味历史,同时营造一个活跃的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是更新教学观念。转变教学观念, 优化教学过程, 最根本的就是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过程, 学会学习, 使他们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 充分体现“ 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理念[8]。更新教学观念,一方面可以使教师审视教学中的问题,不断改进教学方式;另一方面也可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历史,培养对历史的兴趣。
3.课后措施
采取灵活的作业方式,增加开放性作业。多元化、开放性的作业设计方法可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思考空间。在完成开放性作业的过程中,学生多需调动大量知识,开拓思考思路,可激发学生的积极性[9]。例如,结合学习内容,参观当地的明朝建筑万楼和文庙,通过外出实践来切身感受历史文化的气息,进一步深化学生对历史的认识,帮助学生内化历史知识,开阔历史视野。
四、结语
综上,“假学”现象是当代学生存在的普遍现象,而造成学生“假学”的原因也较为复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从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环节入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强化学科价值,提高教学水平,使学习真正发生,实现学科育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参考文献
[1]肖红军.中学生“假学习”现象的成因及其解决对策[J].中国校外教育,2016(2):16.
[2][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3]田晓娜.教师基本功实用丛书(14)·教师的教学组织与教学语言[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社,1997:88.
[4]谭宗礼.新课标要求下中学历史教学兴趣培养[J].求知导论,2015(24):144.
[6]王晓艳.浅谈历史课堂教学语言[J].新课程研究,2011(11):188-189.
[7]赵培霞.试析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指导[J].科技风,2019(34):33.
[8]李伟.转变教学观念 优化教学过程——谈在中学历史新课标实施中的观念转变和教学方法[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10):122-124.
[9]蒋署明.中学历史课堂作业形式设计[J].学周刊,2019(27):88.
(责任编辑 姚力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