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构“3D公益”教育体系 传创“为公益民”担当

2021-09-05陈楠

基础教育参考 2021年8期

陈楠

[摘   要]作为一所由荣氏家族创办的百年老校,江苏省无锡市育红小学以“智爱化新,为公益民”为办学理念,以培养“有担当”崇高品格的学生为目标,开展了“‘为公益民:育红儿童的‘小红帽公益行动”品格提升项目研究,尝试构建了适宜的(Decent)、深层的(Deep)、多样的(Diverse)“3D公益”育人模式,培养学生的“为公益民”担当。

[关键词]为公益民;公益育人;公益行动;品格提升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指出,“热心公益和志愿服务,敬业奉献,具有团队意识和互助精神”是学生应具备的品格。学生公益意识、公益能力的培养,关系着他们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对于其人格的和谐发展以及和谐社会的建设都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当前,很多学生的生活条件较为优渥,在溺爱的环境中成长,普遍以自我为中心,习惯于依赖他人的帮助,很少主动奉献自己的力量,服务于他人。教师和家长也大多偏重于对学生知识与技能的培养,忽视了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其公益精神、志愿服务等素养。对于公益行动和志愿服务的活动设计,学校、社会提供的实践平台也呈现出散点状分布的特点,不够成熟。因此,建构公益行动的体系和模式,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和时代担当的新时代少年儿童,是学校势在必行的重要工作。

江苏省无锡市育红小学(以下简称育红小学)是一所由荣氏家族创办的百年老校。荣氏先贤造福桑梓、为公益民的责任担当是学校传承与创新的文化基因。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学生“有担当”的崇高品格,追求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学校开展了“‘为公益民:育红儿童的‘小红帽公益行动”品格提升项目研究,尝试构建了“3D公益”育人模式,以实现公益教育的适宜性(Decent)、深层性(Deep)和多样性(Diverse)。

一、因地制宜,选择适宜的公益教育内容

学校从自身的文化基因入手,因地制宜地创设适宜的公益教育课程,打造四大“小微公益行动”,编制“小红帽”校本公益课程,形成了具有育红特色的新时代公益教育内容。

1.四大“小微公益行动”:多维公益,全面发展

学校基于“五育并举”理念,更广泛地定义公益教育内容,划分了人际公益、环境公益、慈善公益和科学公益四大“小微公益行动”,内容涵盖儿童的日常生活和学习,致力于打造新时代多元化的新型公益教育,塑造全面发展的社会“小公民”。

“和·享行动”指向人际公益,引导学生在处理自我与他人的关系中懂得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建构服务与被服务、帮助与被帮助的公益关系。“绿·享行动”指向环境公益,引导学生了解经济社会发展(包括自我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联,培养关心环境的价值观和责任感,积极投身环保行动,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积极贡献。“善·享行动”指向慈善公益,引导学生形成对他人不利境遇的移情体验,培养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的公益意识,将爱心付诸于行动。“创·享行动”指向科学公益,倡导学生关注科学技术的发展,培养学生用科学知识解决社会实际问题的公益能力,体现科技创新让公益更美好的理念。

2.“小红帽”校本公益课程:进阶成长,涵养品格

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学校整合道德与法治、心理健康、劳动与技术、综合实践等学科的相关内容,编制了“小红帽”校本公益课程,引导学生从身边力所能及之事做起,从个体公益面向周边社区乃至社会群体公益而不断成长。

学校通过设立“一人一岗”,树立“小先生”典型,让学生自主寻找、选择甚至创造公益岗位。例如,学生可以协助学校做好“流动书屋”管理、“公益学堂”校史宣讲、校园文化墙布置等工作,通过做公益解决实际问题,实现自我成长。随着学生公益能力的逐渐增强,可以逐渐以个人、小队、家庭为单位走向社区服务,参加社会公益活动。总的来说,学生在家校社互助結合的平台上广泛参加公益实践,体会和谐共生;在热心助人中实现自我价值,涵养优秀品格。

二、设计引导,挖掘深层的公益教育意义

自我激励是志愿精神内化为公益品格和行为的要素,是激发服务者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内因。“小红帽”公益行动通过“大手拉小手”的引领示范、“小手拉大手”的自我实现,结合“小红帽”公益手账本进行“积淀型”评价,激发学生的幸福感和成就感,从而产生“为公益民”的使命感。

1.“小手拉大手”公益行动:学会发现,自主设计

此处的“小手”即育红儿童,“大手”即成人群体。学校通过引导学生发现并解决实际问题,促使学生“小手拉大手”,自主设计公益活动,主动参与到公益行动中。

例如,安全问题是校园生活的重中之重,学校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发现校园内的安全隐患,自主设计“安全小剧场,我们在现场”的公益项目。首先,学校公布了搜集统计的几条安全隐患共识。接着,向全体学生征集如何引导大家更文明、更规范地在校园内学习和生活的“安全小剧场”拍摄脚本。学校把一些脱颖而出的脚本创作者召集到一起,经大家商议后汇总形成最终的拍摄脚本,同时让这些小创作者充当“导演”,指导选角和拍摄,并邀请相关教师帮助完成拍摄。当学生们自导自演的公益作品《安全小剧场,我们在现场》在全校播出时,反响空前强烈,学生们因此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感。

可见,学校应促使公益学习真正发生,帮助学生学会处理真实生活中的问题,积极探索,善于求助,将学到的知识更好地运用到公益服务中。

2.“小红帽”公益手账本:即时评价,记录成长

学校设计了“小红帽”公益手账本,要求学生以文字、图画的形式记录其在小学六年中的公益成长过程,其中包含公益成长课程的学习成果以及公益行动的实践记录,并以“积分争章”的形式激发学生参与公益实践的意愿,落实公益行动。学校定期对学生的公益行为进行评价反馈,设立积分储值卡,明确根据积分数量可以兑换“爱心公益勋章”“卓越公益勋章”两大等级勋章的规则,以此引导学生从点滴做起,逐项进阶,激发公益行动意愿并对公益过程进行不断反思,培养终身公益的能力和习惯。

三、多方协同,创设多样的公益教育场域

育红小学的“小红帽”公益教育体系着力构建“学校—家庭—社区—社会”的跨领域、跨专业、跨单位合作机制,充分发挥“家校社”立体化协同育人功能,并通过“线上+线下”双线实施途径,丰富公益行动的内容和形式,扩大公益行动的场域,使学生在真实多样的“小红帽”场景任务中体验、感悟、坚持和实践公益行动,产生积极的社会效应。

1.家社自主公益:形式丰富,多元发展

学校积极组建各年级家委会,并加强组织建设,推进家委会活动常态化。一是通过前期学校“为公益民”公益精神的价值观输出,促使家长们形成价值认同;二是通过加强微信公众号的宣传引导,激发家长们的行动意愿;三是通过评选“育红化新家长”,树立优秀典型,引导家委会积极主动地与社区联动,开展好“小红帽”志愿者服务活动,为社区多做贡献。

在实践中,有的班级联合社区开展了环境公益“绿·享行动”,如“保护湿地环境,从你我做起”公益行動。学生和家长通过发放自己设计的湿地小精灵明信片,向长广溪湿地公园的游客宣传保护湿地的重要性。有的班级联合社区开展了人际公益“和·享行动”,如为社区老人制作生日卡片,送上暖心祝福;开展“交通安全小卫士”活动,学习交通标志,倡议文明交通,并为寒冬站岗的交警叔叔送上暖手宝等。

学生们在实践中获得知识、技能的多维发展,公益行动的场域也从学校延伸到家庭,并走向社区,面向社会,形成了社会公益新风尚。

2.校社定制公益:务实长效,影响深远

学校先后与9个周边社区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通过“校站结合”项目与社区加强联动,并根据社区的实际需求,开展丰富的公益教育活动,打造校社定制公益。

梁溪河是梁溪社区的母亲河,河道环境的治理一直是一个棘手问题。学校与梁溪社区共同打造了“公众小河长”品牌公益。三年间,校社联合开展了“清清河水,我来守护”水环境保护公益知识讲座、“小小河长,梁溪卫士”净岸行动、水环境保护主题演讲比赛、“梁溪河公众河长”表情包设计等一系列指向环境公益的“绿·享行动”。这类校社定制公益活动从解决实际问题出发,产生了积极的社会影响。

3.“互联网+公益”:放眼世界,辐射能量

《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出,“要积极培育和引导互联网公益力量,壮大网络公益队伍,形成线上线下踊跃参与公益事业的生动局面”。“互联网+公益”具有便捷、透明、高效等特点,可以使传统公益活动更加多元,辐射范围更加广泛。

学校借力“互联网+”平台开展线上募捐活动,面向更广泛的公益受众群体,倡议广大师生定期关注并积极捐款捐物。学校还引导学生丰富“互联网+”公益形式,将公益行动延伸到不同领域,培养具有“世界眼光”的社会小公民。比如,号召学生传递保护传统文化、保护自然界动植物等,并借助互联网平台,扩展“公益”的定义,传播正能量,从而形成更深远的公益理念。未来,学校还将结合信息技术教育创新公益宣传形式,通过学校吉祥物“育育”“红红”的动画故事进行公益宣传,彰显学校特色与师生风貌。

小红帽,大品格。培养学生的公益精神,需要从培养其公益服务意识和实践能力入手。“为公益民”的“小红帽”公益行动,以学校、家庭、社区为场域形成立体化“3D公益”育人体系和模式,使学生在“小红帽”公益课程、公益行动中涵养公益精神、习得公益能力,传创“为公益民”的价值观和崇高的品格,最终成长为心中有大爱、有使命担当,能知行合一、勇于实践的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责任编辑   郭向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