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学习管理系统应用模式偏好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2021-09-05吴悠李青翁克山

中国教育信息化·高教职教 2021年8期

吴悠 李青 翁克山

摘   要:学习管理系统应用普及化是教学由多媒体辅助向数字化、网络化演进的典型表现,是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标志。文章以改进式UTAUT模型为理据开发调研工具,探讨大学生LMS应用模式偏好及其影响因素,以此了解LMS移动式应用弱项的成因。研究发现:绝大多数受试偏好纯移动或强移动弱非移动式应用,表明移动学习在大学生群体的普及度很高;改进式UTAUT模型中的5个直接变量“绩效期待、便利条件、焦虑水平、个人创新、行为倾向”对大学生LMS应用模式有影响;归入UTAUT模型的“经验”这一调节变量的“网络时长”对大学生LMS应用模式有影响。

关键词:LMS; 纯移动式;UTAUT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21)15-0043-05

一、引言

在实现教学信息化的转变过程中,学习管理系统(Learning Management System,以下简称LMS)是一个重要环节。LMS是具有组织、呈现、管理和评价课程内容与教学活动,促进师生之间交互等一系列功能等的计算机(网络)系统[1]。当今LMS已达数千种,除了有全球典型代表Blackboard、Moodle、Sakai、WebCT、Dokeos等,我国也广泛运用Unipus、雨课堂、云班课、企学宝等新型LMS。在这些系统中,移动式应用和非移动式应用并存,但移动学习在大学生群体中的普及度和接受度不断提升。新媒体联盟发布的《2019地平线报告》(高等教育版)也将移动学习列为未来1年或1年以内对高等教育非常重要的技术[2]。

以往LMS相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 LMS的技术特性以及LMS功能的使用情况[3][4];LMS的基本要素以及LMS的评价与选择[1][5];对下一代LMS的解读与展望[6]。而影响学生选择LMS应用模式的因素研究极其匮乏。本研究将分析大学生应用LMS时偏好何种应用模式,以及影响应用模式的因素,旨在了解移动式应用弱项的成因,并提出相关对策。

二、研究方法

1.研究设计

本研究以UTAUT模型为理据,设计调研工具,调查大学生LMS应用模式偏好及其影响因素,以此了解移动式应用弱项的成因。研究尝试对UTAUT模型进行拓展,使其更适用本研究环境,并借助相关文献参考、课题组头脑风暴、学生焦点小组访谈等手段设计问项。以经过检验的调研工具,在网络问卷平台对受试LMS应用实践进行调研。

2.受试对象与LMS平台

研究在某本科医学院校实施,从6个大学英语自然班招募235名大学一年级学生参与,要求受试登录在线问卷工具回答问卷。

受试使用的LMS为某外语专业出版社开发的Unipus平台,于2016年投入使用。该平台是为高校外语教师和学生提供线上学习、互动交流、教学管理、评估测试等专业化支持的外语课程管理平台。教师可在学习前、学习中、学习后全流程管理学生的学习情况。除小组活动、班级讨论等教学活动外,课程提供交流讨论区模块,实现线上实时就具体学习任务进行及时交流、答疑和互评。该平台可以通过电脑选择网络浏览器登录使用,也可由APP客户端登录使用,同时支持非移动式和移动式应用。

3.调研工具

研究工具为调查问卷,由“个人基本信息”“移动技术与CMS使用经历”和基于UTAUT模型的“里克特五等级量表”三部分组成。调研工具的制作经历“制作内容、效度检验、信度检验”三个环节。根据UTAUT模型理论,绩效期待、努力期待、社群影响和便利条件是决定行为意向或用户行为的四个直接因素[7]。许多研究尝试改进UTAUT模型,本研究尝试将“个人创新”和“焦虑水平”两个变量引入UTAUT模型,并对改进后的模型进行信度检验。信度检验结果显示,绩效期待、努力期待、社群影响、便利条件、焦虑水平、个人创新和行为倾向6个因素的Cronbach's alpha值分别达到.906、.871、.829、.864、 .813和.909,6个类别之下所有问项的Alpha值也都达到.70以上的可接受值,表明第三部分等级量表6个因素及其下属的问项存在较好的“个别—总体”相关性,保留这6个类别及其所有问项。

经过信度检验后的问卷委托给受试的任课教师传至班级群,并由受试在课间完成。235名受试共有227名完成答卷,剔除无效答卷后,最终取224份问卷,有效问卷占95.3%。答卷數据直接在统计分析软件SPSS24中处理。

三、数据分析与讨论

1.LMS应用模式偏好

受试性别、家庭背景、网络使用经验等因素在Unipus应用模式上的差异如表1所示。所有受试均为海南某本科院校大一学生,共224名,年龄均在17至19岁之间,其中男女比例为35.7%和64.3%,城市与乡村生源各占一半。绝大部分受试有4年以上网络使用年限,平均每天网络时长超过1小时,至少每周会使用至少一次Unipus,说明学生有足够的网络使用经验。大多数受试认为自己外语水平很弱或者较弱,说明受试自我评价或自我效能感不强。研究数据表明,受试中第一大群体为纯移动式群体(45.09%),只借助移动终端和无线网络使用Unipus,其次分别为强移动弱非移动群体(30.36%)、半移动半非移动群体(14.73%)、纯非移动群体(5.36%)以及强非移动弱移动群体(4.46%)。受试中有75.5%只借助或大部分时候借助移动设备使用Unipus,这说明移动终端和无线网络成为受试多数时候使用LMS的选择。但是纯移动式总体占比只有45%,仍有55%的学生或多或少借助电脑应用LMS,纯移动式的比例没有占据绝对主导地位。

以上发现表明,受试现状支持其以各种模式应用LMS,经过将近一年的大学生学习生活后,他们已经具有一定的LMS应用基础。

2.LMS应用模式影响因素

(1)受试基本信息分析

如表1所示,通过卡方分析,受试应用Unipus的第一群体均为纯移动式,比例分别为36.3%(男生)和50%(女生);第二大群体均为强移动弱非移动式,比例分别为28.8%(男生)和31.2%(女生)。有65%的男生和81.3%的女生选择纯移动式以及强移动弱非移动式。T检验结果显示性别差异显著性为0.086(P>0.05),说明性别因素在Unipus的应用模式上无显著差异,大部分男生及女生只借助或大部分时候借助电脑使用Unipus。用同样的交叉分析方法分析家庭背景,显著性为0.431(P>0.05),结果显示,无论来自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还是县城、乡镇、农村,家庭背景因素对于受试选择Unipus应用模式无显著性差异,大都集中在纯移动式以及强移动弱非移动式上。此外,受试的英语水平无论强弱,对于选择Unipus应用模式无显著性差异,大都集中在纯移动以及强移动弱非移动式上。因为受试年龄相仿,年龄因素未纳入分析。交叉分析调查发现受试的网络使用年限与Unipus应用模式无显著性差异,无论受试有1~3年、4~6年、7~9年还是10年以上网络使用经历,受试均偏好纯移动以及强移动弱非移动式。

以上发现说明由于移动设备的便携性、覆盖率以及移动学习随时随地能进行的便利性,使无论性别、家庭背景、外语水平、网络使用年限的大部分受试会只借助或主要借助移动终端来使用LMS,移动学习在受试群体中有很高的接受度和普及度。

但表1数据显示,网络时长因素显著性为0.001(P<0.05),网络使用时长不一样的受试在Unipus应用模式上存在显著差异。当受试每周网络使用时长小于22小时时,约80%的受试偏好纯移动式以及强移动弱非移动式。但周网络使用时长达到22小时以上时,60%左右的受试偏好纯移动式以及强移动弱非移动式。整体趋势是网络使用时长越长,受试选择非移动式的比例越高。造成这一差异的原因可能是由于移动终端比电脑屏幕小,导致阅读体验不佳,滚动太多以及部分学习内容无法在移动设备使用最优化应用,不易于多任务操作[3],所以需要长时间学习,尤其涉及需要大量输入文字的写作及翻译任务时,电脑的使用体验更佳。

(2)UTAUT模型直接因素分析

表2展示的是以Pearson 相关分析直接因素与Unipus应用模式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数据表明,绩效期待、便利条件、焦虑水平、个人创新、行为倾向五个变量与Unipus应用模式显著正相关。这表明对于受试而言,应用模式与LMS提高学习期待、LMS具有的简便性、使用LMS过程中的焦虑程度、接受和应用新型技术的创新意识以及当前和未来使用LMS的倾向等方面均有相关。但不同LMS应用模式在努力期待和社群影响2个变量上不存在显著差异,表明大学生LMS应用模式差异不会表现在其需要付出多大努力上,也不会显现在老师或同学等身边的人对学习平台的态度、学校等机构的软硬件支持上。

表3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绩效水平对LMS应用模式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Unipus辅助学习能助受试更快完成学习任务、约束受试完成学习任务的时间、对提高学习成绩有助益、对促进受试与其他同学的协作学习有助益。此4项期待越高,则大学生更倾向于LMS移动式应用,否则其更倾向于非移动式应用。LMS移动式应用借助移动终端和无线网络实现,方便学习者随时随地实施学习,有助于受试快速完成学习任务。协作学习往往借助微信、短信息等通信工具或嵌入讨论板(讨论区)、白板、Wiki等工具的系统来实施。基于无线网络的智能手机对上述服务具有很强的支持作用。个人成绩管理和完成学习任务时间为学习管理的功能。移动终端支持受试随时随地查看、跟踪、管理个人成绩,并相应做出反应,因而被受试视为影响LMS应用模式选择的因素。

努力期待对应用模式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输出内容(打字、答题等)并不费劲、与他人交流很便利。此两项期待越高,则大学生更倾向于LMS移动式应用,否则其更倾向于非移动式应用。这表明如果受试能更轻松地用移动终端打字答题并与他人便利地交流,如接入适配手机的蓝牙键盘,利用语音或视频等多种渠道沟通,他们会更愿意接受移动式应用模式。

社群对LMS应用模式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受老师影响、受同学影响。这说明如果平台得到老师的支持并受同学欢迎,受试会更倾向于LMS移动式应用。

便利条件对应用模式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使用Unipus过程中,可获得“如何操作”的帮助上。这说明如果平台加强支持服务,包括电话支持、电子邮件、即时信息、包含文档或视频教程的信息网站等手段[8],受式会更多移动式地应用LMS。

焦虑水平是存在显著差异题项最多的类别,对LMS应用模式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Unipus辅助学习有不少乐趣、喜欢用Unipus辅助学习、不担心网络使用费用问題、不担心电池容量不足、不担心网络中断、不担心被别人打断。这说明,如果平台增强学习趣味性、增进学习体验,同时降低网络流量费用、增强网络稳定性、增强移动终端续航能力,使外部环境适于学习,受式会更倾向于LMS移动式应用。

个人创新对LMS应用模式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喜欢尝试各种新技术、尝试受欢迎的APP、先于同龄人尝试新技术、尝试用新技术辅助学习。这说明阻碍受试移动式应用的部分原因是不愿意停止熟悉和舒适的事情,或对新技术可能带来的创新和改进存疑[9]。

行为倾向对LMS应用模式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未来会增加使用频率、未来会愉快地使用、推荐他人使用。如果受试倾向于更多更愉快地运用并宣传平台,他们更可能移动式地应用平台。

四、总结与建议

移动学习是继数字化学习(E-learning)之后的又一理论与实践热点。[10]本研究表明,由于移动终端的便携性、高覆盖率,无论何种性别、家庭背景和外语水平,大部分大学生(75%)都倾向于只借助或完全借助移动终端和无线网络来应用LMS,但是55%的学生仍或多或少借助电脑应用LMS,纯移动式的比例没有占据绝对主导地位。影响大学生LMS应用模式的经验因素包括网络时长,每周使用网络时间长的学生中选择电脑访问LMS的比例较高。此外,绩效期待、便利条件、焦虑水平、个人创新、行为倾向五个变量与应用Unipus的模式显著相关。这些发现为LMS的进一步开发和应用及其促进移动学习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1.LMS的应用模式应多元化

LMS的开发不应局限于为移动式应用服务,也应该支持计算机终端应用,这样学习者能选取适应个人需求的应用模式,最优化学习效果。

2.根据移动应用的特点充分发挥其优势

对于未来的发展,移动式LMS应该基于移动设备的本质,而不是仅仅复制基于计算机网页的LMS所提供的学习功能。比如在移动式LMS支持语音、语音转文本、图片、视频等多渠道输入及沟通,支持作业任务添加至手机日历提醒事项等。随着5G网络的应用,以及折叠手机、蓝牙键盘等设备的进一步发展,移动应用模式应该适应移动设备的发展状况,以及个体学习者不同学习风格的学习需求。同时,鉴于移动学习高度碎片化的特点,外语类LMS应该具备诸如词汇学习APP(如百词斩、扇贝单词)、写作学习APP(如批改、Grammarly)这类工具的功能,在系统设计和有效执行后能帮助学生在词汇和写作学习上有所突破。[11][12]

3.加强移动式应用配套资源与设施服务

平台应允许用户在没有网络连接的情况下访问和浏览课程资源。学校或教学机构应该努力提升软硬件设施,提升无线网络的速率和覆盖率,以保证学习及协作学习沟通的便捷性,提升学习体验。新平台、新技术等新兴事物会让学习者产生一定程度的焦虑,LMS应该加强平台应用的培训,并为平台应用提供足够的技术支持。

4.确保学生获得积极的社群影响

LMS的开发应该得到教师、学校或教学机构的支持,使学生获得积极的社群影响。LMS应增加应用行为模式分析结果的可视化输出,为教师和学生提供学习反馈,促进学生进行自我调节,充分体现技术对教学的支持服务。[13]

本研究也存在局限性,如只采用定量方法。如果对学习者进行深入访谈,则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学生的认知和信念。另外,本研究并没有将高校教师设为受试,但作为LMS的重要用户,他们的认知和偏好也会影响学生。

参考文献:

[1]黎加厚.学习管理系统及其选择[J].现代教育技术,2008(9):64-75.

[2]NMC. The NMC horizon report: 2019 higher education edition[EB/OL].https://library.educause.edu/resources/2019/4/2019-horizon-report.

[3]Asiimwe. MLLMS actual use, perceived use, and experience of use[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ducation and Development using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2015(11):101-121.

[4]Woods, R., Baker, J.D., & Hopper, D. Hybrid Structures: Faculty use and perception of web-based courseware as a supplement to face-to-face instruction[J].Internet & Higher Education,2004(4):281-297.

[5]趙国栋.高校学习管理系统的选择策略研究[J].技术应用,2008(1):66-70.

[6]徐振国.下一代学习管理系统:内涵、核心要素及其发展[J].电化教育研究,2017(10):62-67.

[7]Venkatesh, V., Morris, M. G., et al. User acceptanc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oward a unified view[J]. MIS Quarterly,2003(3):425-478.

[8]Moskal, P., Dziuban, C., et al. Blended learning: A dangerous idea[J]. The Internet and Higher Education,2013(18):15-23.

[9]Hall. G.E., Hord, S. M. Implementing change: Patterns, principles, and potholes (2nd ed.) [M].New York: Pearson Education,2006.

[10]景飞龙,秦杰.国外移动计划辅助语言学习研究热点与前沿的可视化探析[J].中国远程教育,2019(1):79-85.

[11]曹进,邓向姣.移动学习视域下“百词斩”对大学生英语单词学习影响的调查研究[J].外语电化教学,2019(6):43-48.

[12]候芬,谢丹丹.大学生利用手机APP开展英语词汇学习的应用分析[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7(20):91-93.

[13]李绿山,赵蔚,刘红霞.基于滞后序列分析的移动英语学习行为研究[J].外语电化教学,2020(5):94-100.

(编辑:王晓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