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山的 毛泽东图书馆
2021-09-05梁衡
梁衡
到韶山参加一个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的活动,意外地发现在离毛泽东故居不远处的山坡上,有一座毛泽东图书馆。
图书馆不大,实用面积只有680平方米。这里只收三类书,一是毛泽东写的书,各种选集、文集、单行本;二是毛泽东看过和评点过的书;三是写毛泽东的书,即各种研究毛泽东的书。馆的功能以收藏、陈列为主,兼有一点借阅功能,游人可免费参观。因知道的人不多,来者寥寥,那天我去时馆内十分清静。
一般无论博物馆、图书馆都有自己的镇馆之宝,我问接待我的刘馆长:“能不能看看你们的宝贝?”他自己先戴上一副薄薄的白手套,又递给我一副,然后让管理员捧出一个盒子。打开,是一本蓝皮黄纸的书,小32开本,约有一寸之厚,他说:“这就是我们的镇馆之宝,是已知的历史上出版的第一本《毛泽东选集》。”1942年延安整风时党中央成立了宣传教育委员会,毛泽东是主任,王稼祥是副主任。整风过后,为了推动干部的学习,晋察冀边区请示中央宣教委会后决定编一本《毛泽东选集》,这个任务交给了时任《晋察冀日报》社长的邓拓。邓拓是党内的才子,是一个好学习、好收藏、好研究问题又很有政治眼光的知识分子,他平时犹好收集毛泽东的讲话、文章。边区党委1944年1月下文件,邓拓三个月后就编出了这本书。现在我们看到版权页上写着,编印:晋察冀日报;发行:晋察冀新华書店;定价:三百元(边币);一九四四年五月初版。
我俯下身子仔细观察这件宝物,虽然手上也戴着一双白手套却不敢去翻它一下,生怕碰碎那已经被岁月浸泡了七十年的薄纸。全书分为五卷,实际上是一本五卷本《毛选》合订本。解放后正式出版《毛选》合订本是文化大革命后期的事,当时是四卷合订。我记得刚看到这种合订装帧时,有一种莫名的兴奋。想不到在抗日的满天烽火中就曾诞生过《毛选》合订本,而且还是五卷。看着这本小书,你会明白什么是思想的力量,什么是领袖的魅力,而书籍就是在收集思想,收藏历史。以当时的条件,毛泽东的文章不可能收齐,比如《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就只收了前两个部分。这本集子主要来源于邓拓个人的剪报资料。当时纸张奇缺,从书的封口上可以看出,纸质和色度都不一致。印装也有失误,如124页后就找不到125页。但它却有一个惊人的装帧——蓝色缎面精装。这是从地主老财家找来缎子被面,用手工制作的,这样的精装本只做了十本。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个本子是三年前图书馆花了30万元从河北一个收藏者手里买来的。现在社会上还流传着另一本,品相比这还好一点,缎面上的一朵暗花正好在封面的中心,拍卖价已经出到160万元,主人还不肯出手。《毛选》的编辑出版贡献最大者有两人。一个是邓拓,在战火中编了第一本《毛选》;一个是田家英,精心保存了毛的许多手稿,是解放后《毛选》编辑的第一主力。可惜这两人在“文革”中都死于非命。
在珍品室还有这样几件藏品。一件是解放前国统区正申书局出版的小册子,封面书名为《孙中山先生论地方自治》,打开后里面却是毛泽东的文章选编,这是为了躲避国民党的检查。还有一本《六大以前》,落款是“中共中央书记处印,1942”、当时为配合整风,中央编了《六大以前》《六大以后》《两条路线》等几本书。因为是作为高干学习之用,印数很少,又赶上胡宗南进攻延安,撤离时大都销毁了,所以流传极少。这本《六大以前》现在全国仅存两本。
馆内收藏的各种毛泽东著作版本约两千多种,1949年以前的有七百种。其中还有一些珍品。如1945年7月江南根据地在芦苇荡里用芦苇制纸印刷出版的《毛选》,有陆定一曾签名收藏的中共晋察冀中央局1947年3月编的《毛泽东选集》1~6卷,等等。最特别的是一种手抄本《毛选》。抄者大都是书法爱好者,且对毛泽东有特别的敬仰之情,做这件事时怀有一种僧人抄经式的虔诚。还有一个手抄本更为奇特,也是毛笔宣纸手抄四卷本,但一色蝇头小楷,每个字与《毛选》里的铅字一样大,每一页无论页码、标点、版式、字数都与原书相同。抄完后也手工装订成一套《毛选》四卷。这简直是一件巧夺天工,以手工而夺现代印刷机器之工的稀世艺术珍品。这些手抄本曾有人出天价收藏,但作者只捐赠这里,分文不取。
毛泽东一生酷爱读书,他在中南海办公的地方就名菊香书屋。读书是毛泽东生活的一部分,生命的一部分。他平时睡一张大木板床,半张床上却堆满了书。他在延安时说:“如果我能再活十年,我就要读九年零359天书。”直到去世前七小时他还在阅读,真正是伴书食,伴书眠,伴书工作,伴书而终。毛泽东去世后从菊香书屋清出九万多册书。这些书上有他大量的批注手迹,都一起移送中央档案馆了。而那张与书共眠的大木床则被乡亲们请回了韶山,现保存在离图书馆不远的毛泽东遗物馆。
毛泽东晚年视力不好,阅读困难,他就用自己的稿费印了一批大字本的书,共119种。开始用三号、二号字印,后来视力再减退,干脆用标题字来印了。可想他当时想要读书的急迫之情和捧读之苦。毛泽东的读书习惯是看一遍画一个圈,有的书上竟画了24个圈。他一生读过多少书,已经无法统计,从英文版的《共产党宣言》到《红楼梦》,甚至还有《安徒生童话》等,古今中外无所不包。九万册书啊,这是一个伟人为自己筑起的一座蜿蜒逶迤的知识长城。当然他最喜欢读的还是中国的史书,现馆内收有一套线装本《毛泽东评点二十四史》复制本。
馆藏书中最多的还是第三类,即后人研究毛泽东的书,大约有三万多种。这些书研究他的生平、思想、战例、战法、著作、讲话、家事、家谱、生活习惯等。有身边工作人员的回忆,有长期追随他的将军、书记、部长的追述,有学者的研讨,还有近年兴起的借毛的思想对经商、处世、治学的研究。毛泽东去世已四十年多年,人们对他研究的热情并不稍减。研究经历了把他从神坛上请下来,又融入尘俗的过程微妙。真是“才下眉头,又上心头”。
从图书馆出来,我又重游了毛泽东的故居。故居旁是毛泽东8岁时开始上的第一个私塾——南岸私塾。他八年换了七个私塾,总是不停地发问。小山冲已经放不下他,他便到长沙求学,到北京大学工作,去见李大钊,见蔡元培。从南岸私塾到毛泽东图书馆,一个伟人就这样走过了一条读书之路。这两处的空间距离只有一里地,而时间跨度是八十年。八十年的读书、思考、奋斗造就了一个伟人;而八十年的血与火、情与泪、功与过又全部留在他的书里,藏在山坡上的这座图书馆中。
(摘自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千秋人物》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