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高中政治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理性思考

2021-09-05王馨

教育界·A 2021年8期
关键词:生活化教学策略

王馨

【摘要】大部分政治知识都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采用生活化教学模式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掌握政治知识,提升课堂教学效率,而且能够提高高中生的思想素质,帮助其建立起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文章探究了政治学科生活化教学的意义,并分析了建设生活化课堂的有效策略,为高中政治教学工作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高中政治课堂教学;生活化;教学策略

一、引言

高中政治主要覆盖了经济、政治、文化、哲学等知识领域,这些内容都与实际生活具有较为密切的关联,因此将政治教学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能够有效提升教学效率。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明确意识到生活化教学的重要性,并将其运用到实际教学工作中,辅助学生加深对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继而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个人素养。

二、生活化教学的基本概念

生活化教学主要指的是将各种教学活动放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中,促使学生对教学产生期待,让学生作为生活主体,拥有参与课堂教学的强烈意愿,从而使学生获取更多的知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高中政治学科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活元素,运用生活化教学模式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政治知识的欲望,而且可以使政治教学更加灵活,让政治教学为实际生活服务,增强课堂教学活力,培养学生的思想素质。由此可见,高中政治生活化教学具有极高的教育价值,对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和学生思想素质建设都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作为高中政治教师,必须要重视这一教学模式,合理地调整教学策略,开展生活化教学,改善政治课堂环境,增强教学的有效性。

三、高中政治生活化教学的意义

(一)培养学生对政治学科的学习兴趣

生活化教学实现了课堂教学与生活实际的结合,使抽象的政治知识变得更加具体,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学习政治知识的乐趣。政治教学生活化使得原本枯燥的理论知识变得更加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让学生能够产生强烈的代入感,结合自身的实际体会来理解教学内容,同时促使学生对教学内容展开深入思考,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保障学生的课堂教学地位

受到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很多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仍然以自身为中心进行授课,忽视了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这种观念不仅导致了学生的思维成长发展受到阻碍,而且与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大相径庭。运用生活化教学模式,能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保障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平等教育关系,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在生活化背景下,自主地发表自身的观点和见解,从而改善课堂教学环境,让学生在积极活跃的氛围中得到思维能力的训练与提升,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促使高中政治课堂教学水平提升到新的高度。

(三)有利于知识的巩固与吸收

知识的巩固与吸收是教学工作中的重要环节。运用生活化教学模式能够帮助学生牢固掌握政治知识,并将所学习到的政治知识运用到日常学习与生活中,在一定程度上对所学知识进行了巩固和强化。在实际学习中,学生能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品味其中所蕴含的政治理念,提高接受新知识的能力,深刻理解知识内涵,拓宽知识面,有效地培养政治学科的综合素质与能力,实现个人能力的均衡发展。

(四)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思想价值理念

高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人格形成与品质道德建设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的学生对于外界事物虽然具有一定的判断能力,但是缺乏基本的社会经验,很容易受到外界社会的不良诱惑。高中政治教学与实际生活结合能够帮助学生学会明确判断是非,保持清醒的头脑,以应对社会中存在的错误现象,及时拒绝不良诱惑,形成正确的思想价值理念,实现道德品质的提升与成长。此外,生活化教学也有助于学生吸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培养学生的爱国思想,未来成长为建设祖国的生力军,为国家和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五)让师生关系更加和谐融洽

师生关系直接决定了学生的学习效率,也是营造良好课堂氛围的关键。在高中政治课堂中,教师和学生作为课堂的直接参与者,两者和谐相处,才能保证教学质量与教学效率。生活化课堂更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更乐意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师生关系融洽,教师的监督效用才能得到有效发挥,学生积极主动配合教师,为教师考虑。生活化教学平易近人,能够密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促使双方有效沟通,了解彼此的需求,使学生更好地学习政治知识,强化思想认识。生活化课堂,促使教师积极了解学生分析的學习需求和心理特点,运用生活化的语言、风趣的语言、和善的态度来感动学生,让政治课堂变得轻松愉悦。例如,在讲解与经济有关的政治知识时,教师可以进入到企业,或者以情境演绎的方式来感受企业的生产运营,鼓励学生充分运用经济知识讨论企业运营模式,分析现阶段一些小中企业的发展出路。通过这类交流沟通,发现政治知识与生活之间存在的联系,使生活与学习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四、建设生活化课堂的有效方法及策略

(一)转变传统教学观念,提升学生的课堂地位

为了实现生活化教学,教师必须要对生活化课堂的教育价值和授课形式有详细的了解,从根本上体会到高中政治与生活化教学模式的紧密关联,转变自身的教育理念,摒弃传统教育思想中的不良因素,建设新型高效的高中政治课堂。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教师要保障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建立和谐积极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爱,提升学生对政治学科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这种方式更有助于学生思维的成长与发展,为生活化课堂的建设奠定思想基础,对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具有积极的影响。

(二)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扩宽学生的知识层面

生活化教学需要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作为支撑。因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尽可能保障课堂教学内容的多样化,利用丰富的教学资源来刺激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的思考,在增强学生课堂参与感的同时,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政治问题,扩宽学生的知识层面。教师可以选择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生活案例,将其融入课堂教学中,让学生结合案例分析知识点,通过这种方式来实现生活化教学与政治课堂的融合,引领学生自主参与到教学中来,并调动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

例如在学习“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时,教师就可以列举身边的通货膨胀案例,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来理解通货膨胀与紧缩的概念,降低对知识的理解难度,从而提升教学效率。而且这种方法能够让学生在解读政治知识的同时详细了解到更多的经济常识,强化教学深度。

(三)开展情景教学,激发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情景教学与生活化教学模式具有极高的匹配度。在具体的情景中,学生能够更加清晰地体悟到政治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关联,引发思考,提升课堂效率。教师可以通过情景表演的方式调动学生参与到教学中,让学生将书本中出现的故事案例通过情景剧的方法表演出来,将自身的思想融入案例中,分析其中所包含的政治理念,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促使学生牢固掌握政治知识。同时,在情景教学中,学生还能够自主发挥,表达自身的思想观念,激发出思维创造性,有效实现教学创新。

例如在学习“公民的权利与义务”时,教师就可以通过情景教学法与生活化教学融合的方式进行授课,让学生在具体的情景中判定公民享受的权利与履行的义务,从而帮助学生理解公民的义务与权利的概念以及内容,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消化和吸收。

(四)注重线上线下教学融合,合理利用信息技术

网络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给教学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创新。因此,在开展生活化的政治教学时,教师要注重线上线下教学的融合,合理利用信息技术展开课堂教学。在进行授课时,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查询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生活故事,利用丰富的网络教育资源来充实课堂内容,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巩固与强化,实现对知识的实际运用,加强政治教学与生活实际的关联,实现教育模式的创新融合。

(五)强化教学评价总结,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在生活化教学中,教师不要忘记教学工作评价与总结,要针对学生的学习表现进行综合评定,对学生的课堂表现与日常的学习生活状态进行观察与考核,对学生的缺点加以指正,对优秀之处予以鼓励和肯定。同时,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与提升,结合政治教学内容来加强德育,帮助学生建立起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促使学生成长为综合全面发展的优秀高中生。

五、结语

总而言之,高中政治教学生活化具有极高的教育价值,要想更好地提高政治学科的教学效率,并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必须要合理地利用生活化教学方法进行授课。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运用现有的教学工具和教育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消化與吸收。同时,强化课后的教学总结工作,及时评价学生的课堂表现,帮助学生充分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培养新时代的优秀青年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包景胜.生活中学习,学习中生活——关于高中政治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理性思考[J].新课程(中),2015(03):59.

牛苗苗.关于高中政治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理性思考与分析[J].文教资料,2016(19):183-184.

李建,钟景申.关于高中政治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理性思考与分析[J].学周刊,2017(22):82-83.

陈利.关于高中政治生活化教学的理性思考[J].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版),2015(11):32-33.

黄东平.高中政治课堂生活化实践研究[J].中学课堂资源,2014(09).

刘霞.高中政治教学方式改革的分析[J].教育指南,2011,2(12):45-46.

猜你喜欢

生活化教学策略
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策略研究
高中化学反应原理学习难点及教学策略研究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实施与成效
识字写字结合教学策略探析
作文生活化教学指导策略
初中数学绝对值概念教学策略
“则”与“择”:指向生活化学习的幼儿园数学活动实施的原则与选择
培养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三项教学策略
基于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作文教学策略
生活化美术教学的课程设置及实践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