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西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现状及创新对策研究

2021-09-05林轶屠靖斌邹诗琦

旅游纵览 2021年8期
关键词:高质量发展广西创新

林轶 屠靖斌 邹诗琦

摘 要:当前广西的民族文化旅游产业资源禀赋优势突出,市场需求旺盛,总体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与此同时,也存在区域发展不均衡、文化旅游产品开发缺乏内涵、文化旅游产业综合效益一般等问题。通过分析广西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过程中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提出政策扶持、创新发展、培育龙头企业、数字转型4个方面的创新对策,实现广西民族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民族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创新;广西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2019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激发文化和旅游消费潜力的意见》,指出文化旅游消费要持续提质扩容,以高质量文化和旅游供给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2019年11月,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广西壮族自治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印发《促进民营文化旅游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5点举措解决民营企业的发展问题,对于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有着重大意义。面对全国文化旅游产业整体提质升级的格局,广西民族文化旅游产业需紧抓时代脉搏,积极探寻民族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现状,提出创新策略,促进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又好又快发展。

一、广西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现状

(一)广西民族文化旅游产业整体较强,各区域发展不均衡

广西壮族自治区自1999年开始设立了自治区旅游发展专项资金,截至2018年该专项资金累计安排超过38.4亿元。2018—2020年,自治区财政每年安排自治区旅游发展专项资金5亿元。与其他经济实力相近的省(直辖市、自治区)财政对旅游发展资金的支持对比,广西财政安排的旅游发展资金在中西部地区大体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在广西财政的大力扶持和引导下,旅游产业迎来了繁荣发展期。广西旅游产业在2010—2019年迎来了高速发展期,旅游总消费平均年增长率超过30%,在全国处于前列。 2019年,在大多省份旅游业增势放缓的背景下,广西实现旅游總收入达10 241.44亿元,相比2018年增长了34.4%,同时也成为继粤、苏、鲁、川、浙之后突破万亿元大关的第六个省份。文化旅游产业作为旅游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旅游产业的高速增长也反应出文化旅游产业的高速增长。

同时还要看到广西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区域发展不均衡的态势。2018年,广西入境旅游的人数和国际外汇收入中,桂林市分别占比48.85%和54.87%,国际外汇收入高达广西入境旅游一半以上;国内旅游南宁领先,桂林次之,国内旅游总收入占据广西旅游总收入的35.76%。除此之外,国内旅游柳州市、玉林市和北海市发展相对较好。桂林因资源禀赋优势突出,山水文化甲天下而带动民族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南宁和柳州则经济优势突出,对民族文化旅游产业的带动效果也较强[1]。整体来看,广西的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呈现出桂林和南宁一北一南双心中,柳州、北海和崇左稍有亮点,其余各市则处于旅游发展的初级阶段,区域发展布局不平衡。

(二)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禀赋优势突出,但产品开发缺乏价值内涵

广西以山水旅游资源冠绝全国,而民族文化旅游资源更是禀赋异常。广西的土地上生活着以壮族为主,瑶族、苗族、侗族等多个少数民族。各少数民族都创造了独特的文化艺术,孕育出了独特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据统计,广西全区国家级非遗名录共为52项,其中有民俗类三月三(壮族三月三)、中元节(资源河灯节)等16项,传统音乐类侗族大歌、多声部民歌(瑶族蝴蝶歌)等8项,传统舞蹈类狮舞(田阳壮族狮舞)、铜鼓舞(田林瑶族铜鼓舞)等7项,传统戏剧类粤剧、桂剧等7项,传统技艺类壮族织锦技艺、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等5项,民间文学类刘三姐歌谣、壮族嘹歌等5项,曲艺类广西文场、桂林渔鼓2项,传统美术类竹编(毛南族花竹帽编织技艺)1项,传统医药类壮医药(壮医药线点灸疗法)1项;而全区自治区级非遗名录则多达762项。除此之外,还有考古遗址类桂林甑皮岩遗址、龙隐岩摩崖石刻等,革命活动纪念地桂平金田村、百色红七军军部等,民族美食类瑶族糯米甜酒、打油茶等。依托于这些独特的文化旅游资源,自治区可以将历史遗迹、文物、传统艺术的内涵和延展内容加以展现与演绎,满足旅游者体验旅游文化深层次内涵的精神需求。近年来,在中央和自治区政府各种旅游专项资金的扶持下,当地的旅游基础设施和重点旅游项目取得不断地进展,打造了一批高端“桂字号”的文化旅游产品,诸如大型情景音乐剧《印象·刘三姐》。

与丰富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相比,广西民族文化旅游的开发则显得比较单调,在整体上还存在旅游产品供给形式单一、内涵挖掘不足、创新不足等问题[2]。踩高跷、马戏、跳竹竿、抛绣球、高空舞狮、融安赛龙舟,这些表演模式在全国随处可见,而旅游的本质是以获得愉悦为目的的审美过程和自娱过程,趋同的模式则会让游客产生审美疲劳[3];南宁大明山有深远的驼越文化、浓厚的养生文化,其规划建设布局及其景观标识却无法体现其浓厚的文化氛围,开发的一些娱乐活动形式单一,缺乏文化内涵,无法展现广西民族文化精髓;各级博物馆几十年如一日,以陈列展示为主,缺乏创新,少有旅游者能够领略其文化价值内涵;花山岩画主要开发利用形式是建设运营传统景区,文化资源转化成产品开发的方式还较单一,与消费结合的特色创意产品不多,开发的衍生品市场价值和认可度还不高。

(三)综合效益与旺盛的市场需求不匹配

作为旅游收入年增长率超过30%,全国第六个旅游总消费突破万亿大关的省份,广西的旅游市场需求十分旺盛,但是旺盛的旅游市场需求却与综合效益不相匹配。

旅游综合效益是指旅游带来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之和。经济效益又分为宏观效益和微观效益两部分,宏观经济效益是指旅游经济活动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综合影响,微观经济效益是指各类旅游企业和相关企业在旅游经济活动中投入和产出的比较[4]。2017—2019年,广西旅游业的总消费呈现增长态势且增长速度较快,旅游总消费增幅超过33%,远高于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GDP)的增幅,对于经济发展具有引导作用,成为广西的支柱产业。广西文化旅游企业主要以小型企业为主,缺乏本土培育的文化旅游企业以及旅游电子商务企业,存在企业之间竞争激烈、市场集中度较小等问题。《印象·刘三姐》是大型桂林山水实景演出,开启了山水、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模式。但是其运营公司桂林广维文华旅游文化产业有限公司十多亿债务加身,资不抵债,宣告破产。而产生的后果就是文化旅游产业产生的大部分利润会被抽取到别的省份,只留下小部分利润维持企业的运转。最能体现社会效益的就是增加劳动就业机会,2016年各文化机构劳动就业人数14 992人,同比增长6.62%;2017年劳动就业数14 488人,呈现负增长;2018年劳动就业人数15 856人,同比增长9.44%,与广西旅游产业总收入相比,广西文化旅游产业的社会效益显得明显较低。生态和环境是旅游活动发生的基础,民族文化旅游的发展既可能保护和改善环境,也可能对环境和资源造成破坏和污染[5]。近年来,随着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各民族文化旅游景点不断超出所能容纳游客活动量的最大值,使民族文化旅游的生态环境不断遭到退化。旅游超负荷的现象不断发生,旅游目的地居民形成愤怒情绪,从而对旅游的发展采取敌对态度。环境效益低下成为阻碍文化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旅游开发和经营要朝着正确、有效、既有利于环境和资源的保护又有利于旅游文化方向发展,实现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和经营。

二、广西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创新对策

(一)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优化旅游空间格局

当前广西文化旅游政策主要以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和重大项目建设为主,对于区域发展不协调产业政策支持不够。优化旅游空间发展格局就要不断加大政策的扶持力度,一是对于文化旅游产业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加快文化旅游较弱市县的基础设施建设。致力各区域间的互通联动,把分散的文化资源按线路、集群等方式联系起来,形成整体效应,促进不同区域的优化组合;二是政府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给予政策支持,吸引更多文化旅游相关企业前来入驻;三是加强营销推广,要将品牌理念融入产业发展的各个阶段,改变国内外的游客只知桂林,不知其他市县的认知。

(二)创新特色文化资源、赋予文化内涵

广西文化资源丰富,但是资源并不等同于旅游产品,更不能算是产业。因此,广西要在文化资源的基础上,进行自主创新,转换文化资源,形成产品输出。不同区域、不同民族的旅游者审美情趣是有区别的,他们在民族旅游活动中各自凭借自己的审美情趣对异质文化进行分析、评价和判断,因此对于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要从横向特色和纵向创新两个方向进行,满足不同旅游者的審美情趣。横向上是在民族文化旅游的特色上与其他文化旅游做出区别,将具有鲜明民族文化特性的旅游资源进行提炼,形成鲜明、唯一、独特性,使得文化旅游产品能够直击人的心灵,以满足游客对文化旅游产品的审美需求。纵向上则是在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基础上进行开发设计,将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与市场需求相结合,充分整合与创新旅游目的地的历史文化传统、社会心理积淀、经济发展水平等内外环境因素,设计理念和文化旅游产品不断地碰撞融合,深层提升旅游的品质与意义。

(三)打造龙头文化旅游企业,带动整体发展

在产业集群中,一些中小企业的创新活跃度、转型升级能力往往较为薄弱。在我国产业向中高端迈进的道路上,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越来越凸显。目前不少龙头企业已经形成主动引领的意识,因此打造龙头文旅企业可以带动旅游行业的整体发展。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专门挑选具有发展潜力的企业作为扶植对象,并结合每家企业的特点制定企业成长路线图,充分发挥引导作用,整合各职能部门,为企业提供一对一的专业服务。深化国有文化旅游企业改革,发展壮大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国有文化旅游企业。打造一批有实力、有竞争力的骨干企业,引进文化旅游产业战略投资者,推动形成不同所有制文化旅游企业共同发展、大中小微文化旅游企业相互促进、开放多元的发展格局。鼓励和培育文化旅游创意企业在主板、中小板、创业板、新三板等多渠道上市挂牌。

(四)数字化转型升级,抵御旅游脆弱性特点

要利用数字科技的发展来提升民族文化旅游项目的线上转化率是旅游企业加强抗风险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目的地和旅游企业提升市场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在产品内涵挖掘方面,将民族文化旅游产业与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虚拟现实技术(Virtual Reality,VR)深度融合,利用虚拟现实技术的数字化全景技术,以其信息量大、视角新颖、交互性强、沉浸感真实等特点来提升民族文化旅游产业的科技感和文化价值内涵;在数据管控方面,推出数据管控平台,实现随时随地掌控全市文化和旅游客流数据、业态指标、异常感知、联动预警等;在文化旅游资源保护方面,利用全数字近景摄影测量,获得数字等值线图、崖面数字高程模型,数字正射影像及其复合产品,增强文化旅游资源保护的灵活性和多样性。通过数字化转型,充分顺应产业智慧化转型、“云模式”消费的潮流,积极打通线上供需渠道,以充分应对和满足当下文旅市场的消费需求。

参考文献

[1] 覃小华,黄武,徐少癸.广西边境贫困地区乡村旅游助力乡村振兴的机制与路径[J].江苏农业科学,2021(10):1-6.

[2] 陈红玲,陈文捷.基于新增长理论的广西民族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研究[J].广西社会科学,2013(4):173-176.

[3] 赵刘.图像抑或意识:旅游意象的本质直观[J].旅游科学,2020(2):76-89.

[4] 张洪,方文杰,陶柳延.基于科学知识图谱的国内外旅游经济效益研究特征与热点演化分析[J].四川旅游学院学报,2021(4):81-88.

[5] 贺小荣,彭坤杰.生态位理论视角下湖南省城市旅游脆弱性评价[J].经济地理,2021(4):174-182.

猜你喜欢

高质量发展广西创新
中国经济改革“高质量发展”是关键词
开启新时代民航强国建设新征程
我国经济怎样实现“高质量发展”
广西广西
广西尼的呀
广西出土的商代铜卣
广西追歼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