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红色旅游资源融入高校思政实践教学的路径研究

2021-09-05陈智慧

旅游纵览 2021年8期

陈智慧

摘 要:红色旅游资源和高校思政课具有共通之处,本文通过分析红色旅游资源融入高校思政教学的价值意义、现存的问题,进而从教学模式、第二课堂、专业融合、网络建设等方面提出一系列解决路径,这既能弘扬红色传统文化,又有助于提升思政实践教学实效。

关键词:红色旅游资源;思政实践教学;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1]。红色旅游资源是我国革命历史的见证者,对于全体人民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尤其是在百年党史学习教育背景下,红色旅游资源受到越来越多的人青睐。对于高校而言,红色旅游资源是高校思政课鲜活的素材,是照亮青年人前行之路的红色精神“火种”,因此,充分利用红色旅游资源进行思政课实践教学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一、红色旅游资源融入高校思政实践教学的价值意义

(一)红色旅游资源丰富思政教学素材

红色旅游资源贯穿历史脉络,具备先天的文化教育功能,红色旅游资源和高校思政课有着共通之处,思政课需要顺应时代不断创新,不仅仅局限于课本教材和教师的理论宣讲,还需要充分挖掘红色旅游资源的素材,不断激活红色基因,为思政教学源源不断地注入营养,把好思想和好故事相结合,这对于帮助学生从理论认知上升到情感认同、提升思政教育实效都有着积极作用。

(二)红色旅游产品拓宽思政教育阵地

以广州为例,根据广州红色旅游资源普查结果,共有619项红色旅游资源,红色旅游资源丰富,广州政府高度重视红色景区体系的保护和完善,如广州推出的6条“不忘初心红色之旅”精品线路:中国革命统一战线史迹之旅、“广州起义”红色之旅、广州抗战史迹之旅、改革开放窗口之旅、毛泽东足迹之旅、周恩来足迹之旅,还有广州最具人气的十大红色网红打卡地、广州粤剧院的 “星火燎原-红色经典之夜”经典剧目、广州艺术博物院举办的“火红年代-院藏杨之光笔下的工农兵题材作品展”等[2]。形式多样的红色旅游产品和旅游活动打破了思政教育的地域和空间限制,思政教学阵地由传统的小课堂延伸到红色文化领域的大课堂,使学生能够多视角体验红色旅游文化的魅力。

(三)红色文化精神培育学生爱国情怀

广州是国家首批历史文化名城,红色旅游资源涵盖从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历史各个阶段的遗迹、旧址等,革命先辈们曾经在这篇土地上浴血奋斗,为后代留下宝贵的红色文化“矿藏”。教师将红色文化基因融入思政实践教学中,讲好真理故事、奋斗故事,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主动探索思考,将红色精神内涵学深悟透,深刻体会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进行伟大革命、建设、改革的艰苦奋斗历程,在红色旅游文化的熏陶中厚植爱国主义情怀。

(四)红色智慧旅游激发学生活力

广州凭借其特殊的地缘优势和历史铸就的红色旅游突出地位,红色旅游资源受到政府的大力保护和发展。在互联网迅猛发展的时代,智慧旅游也渗透到红色旅游体验中,如广东2021年4月推出的广东红色文旅护照项目,鼓励群众参与线上学习、线下打卡、专题研学等沉浸式互动体验;南方新闻网推出“粤学党史粤爱党-打卡广东红”小程序,运用虚拟现实技术(Virtual Reality,VR)在线参观学习广东百个红色景点;“红信念一站式党建活动组织者”网站平台专注于红色旅游、红色教育和团建拓展,满足党支部参观学习的各种需求;此外,还有官方抖音推出的“书声琅琅颂百年”合集。这种可持续的红色旅游生态系统自身具备传播性和趣味性,教师在思政实践教学中需要加以引导,鼓励学生课余时间参与体验、课上分享学习心得,沉浸式课堂赋能思政实践教育,让学生喜闻乐见地去感受红色文化的力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情感认同。

二、红色旅游资源融入思政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师生思政教育契合不足

一是传统教育过多偏重灌输式教学,课堂运用的一些红色革命故事雖然很经典鲜明,但是学生思政教育从小学贯穿到大学,由于教学方法缺乏创新,传统说教的教育形式容易使学生产生“绝缘”,导致教师和学生的步调不一致,使得教学效果难以深入人心;二是理论和实践未能较好的结合,传统教学忽略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未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去深入实践和思考,学生对于红色旅游资源的历史渊源了解较为浅显,师生难以达成共情。

(二)不同学科专业融入形式单一

思政课是一门全校性的公共基础课程,面向的班级是不同专业学科背景的学生,而传统思政课在实际开展教学中一般是“通用版本”,未结合学生专业特点开展思政实践教学,缺乏教育的针对性。另外,红色旅游资源融入实践教学过程各个环节,需要结合学生不同的专业特点,使学生能够发挥专业优势主动参与,深入领会红色旅游文化精神内核,才能真正达到教育实效性,目前做的还远远不够。

(三)红色旅游资源挖掘不够充分

红色旅游资源的运用在时间、内容和形式上挖掘还不够充分,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思政课实践教学不应仅仅局限在课堂进行,而应贯穿全时段、全方位的教学育人模式,通过学校组织、学生社团去带动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使思政实践教育系统化、常态化;二是现阶段教师在思政实践教学中,对于红色旅游资源挖掘深度不够,内容和形式缺乏创意,未能紧跟时代发展趋势,及时将红色旅游新元素、新理念融入思政实践教学中。

(四)思政网络文化建设不够完善

目前,思政网络文化建设不够完善,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目前的思政实践教学还未充分利用好网络平台的作用,如果将思政教学和网络平台相结合,将实践课堂上学生优秀的红色文化成果同步到网络教学平台,可起到积极的宣传示范效果;二是自媒体平台构建还不够系统、完善,可积极引导学生将红色旅游文化融入自媒体中,建立一个多元化、立体化的红色文化网络阵地。

三、红色旅游资源融入思政实践教学的途径

(一)用好思政主课堂,深化红色文化认知

加强红色旅游资源和思政课程深入融合,用好思政实践教学主课堂是关键。思政实践教学可以采用项目式学习(Program Based Learning,PBL)方法,较传统的思政教学方法不同,PBL教学模式强调“学生为主、教师引导”的原则,包括设计问题、组建学习小组、确定学习目标、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小组交流汇报和评价等[3]。以PBL教学模式用好思政主课堂,可以运用以下4个环节。一是课前准备。在课前给学生布置任务主题,如项目名称“广州红色旅游景点故事汇”,鼓励学生课前以实地考察、VR体验、主题采访、网络搜集等形式研究红色旅游景点历史,并进行总结、整合和内化,以备在课堂上对景点故事进行创造性的展示,该过程重在培养学生信息整合分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激发学生创作兴趣和潜力;二是小组合作。学生可以自行组建小组,小组成员在前期设计、讨论分工和制作作品各环节交流碰撞出创造性思维的火花,锻炼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三是课堂展示和互动。小组轮流在思政实践课堂上进行成果分享和展示,教师趁热打铁提出一些驱动性问题,如结合红色旧址中发生的历史事件谈一谈“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行?”,结合革命遗迹中的英雄人物事迹谈一谈“怎样成为有理想、有担当的大学生?”等,各小组队长可作为观察团成员,对各小组成果点评交流,以此来加深对红色文化的理解,启发学生进行深度思考,实现对爱国主义知识的内化升华;四是建立成果评价指标。评价指标从团队成员合作参与度和表现能力、团队成果创新能力及问答环节小组应变能力等方面进行考量,给予描述性评价,可以利用微信小程序、网课平台的相关功能来快速实现指标量化和数据处理,如网课平台“学习通”中的“分组任务”,可实现教师评价、小组组内互评和组间互评。

(二)建立思政第二课堂,挖掘红色文化元素

思政实践教育要注重发挥“第二课堂”的积极作用,鼓励学生参与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活动,传播红色旅游文化。思政第二课堂主要有以下3种组织形式,一是举办红色专题讲座。广州红色文化积淀深厚,学校可以邀请思政知名学者到学校开展讲座,契合红色旧址、革命遗迹、红色展馆等主题讲述红色文化,让同学们深刻体会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奋斗历程。二是依托学生社团开展红色文旅活动。如学生党建办可在“七一”“十一”等特殊节日组织学生党员乘坐广州红色游学巴士,参观“红色革命”“创业奋斗”“改革开放”“沿着总书记的足迹前进”红色主题路线,构建行走的红色课堂;三是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大型红色赛事。如第十一届大学生红色创意策划大赛,鼓励师生通过云上学、实地走、线下比的形式学思践悟,激发灵感,自觉做红色文化的传播者[4];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带领学生团队寻找身边的红色印记,由点串成线,打卡红色基地,在红色故土感受历史的脉搏;还有“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可引导学生结合红色景点研发智慧旅游项目。学生通过聆听宣讲、深入研学、创意策划等多种形式参与红色文化主题社会实践活动,不仅帮助大学生接受红色文化的洗礼,使大学生在第二课堂中开拓视野、增长才干。

(三)倡导又红又专,丰富实践教学形式

思政课和专业课不是两座“孤岛”,思政实践课更加注重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思政课教师需要走进学生、了解学生,结合学生的学科背景开展思政实践教学。对红色旅游资源融入思政教学的内容和形式要加以创新,在实践探索红色旅游资源的历史文化内涵中不断挖掘学生潜力,激发学生活力。例如,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可以表演红色题材话剧、制作红色景点故事系列推文、模拟红色景点小导游;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学生可以到红色景区采访录制小视频、设计景区报刊等形式宣传红色旅游文化;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学生可以策划红色游船旅游项目、研学游红色精品线路设计等;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学生可以设计红色文创产品、制作红色动漫微视频、开发红色网络游戏、设计红色文旅小程序等。总之,思政实践教学需要教师精心设计,巧于融通,以又专又红的形式让学生在“寓教于乐”中使红色旅游元素自然融入思政教育,在潜移默化中深化对红色旅游文化内核的理解。

(四)引领红色思潮,打造网络文化阵地

大学生是网络思想交流碰撞的前沿,高校要注意引领网络思潮,筑牢青年学生意识形态阵地,打造富有正能量的积极健康的红色文化网络阵营。加强高校網络文化建设,可从以下两方面入手,一是构建网络思政教学平台。教师可以将思政实践课教学和网络教学相结合,将小组课堂展示评出的优秀项目成果上传到网络教学平台上,引领红色思潮,推动更多的群体学习宣传;教师可以发布一些时新资讯,如积极宣传广东红色文旅护照项目、“粤学党史粤爱党-打卡广东红”小程序、红色游学巴士新路线等,同步推送到学生移动端,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体验;此外,教师也可以定期发布一些热点讨论话题,如让同学们推荐一些红色景点网红打卡地、分享红色旅游攻略等,鼓励学生积极发帖回复,共享红色资源。二是发挥网络新媒体的作用。以自媒体为核心,通过建设官方公众号、官方抖音号等,向学生推送红色文化知识,打造多元化、立体化的红色文化宣传模式[5]。例如,某高校公众号推出“党史百年 历史瞬间”系列推文,定期收集整理每日曾经发生的历史事件和历史图片并做推文宣传,引导青年学生追忆先辈们的奋斗足迹,传承红色精神。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用好红色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 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J].求知,2021(6):4-10.

[2] 大洋网.暑假广州红色文化旅游活动亮点多 红色景区体系初步形成[EB/OL].(2020-08-03)[2021-06-15].https:// news.dayoo.com/gzrbrmt/202008/03/158537_53462657. htm.

[3] 陈丽虹,邓安富.网络环境下PBL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应用[J].中国远程教育(综合版),2010(21):46-48.

[4] 北京日报.把“红色种子”种进青年人的心里 全国大学生红色旅游创意策划大赛打造“行走的思政课”[EB/ OL].(2021-06-01)[2021-06-15].http://qnzs.youth.cn/ tsxq/202106/t20210601_12986694.htm.

[5] 王延光.高校思政课要善用红色文化资源[J].红旗文稿,2020(20):4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