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未来,轨交还可再有作为
2021-09-05牟振英
牟振英
我国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项重大战略决策事关经济社会发展方式的系统性变革,也是能源、工业、交通、建筑等重点领域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机遇。而上海将所承诺的“碳达峰”时间整整提早了5年。
《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提出到2035年“交通基础设施质量、智能化与绿色化水平居世界前列”的发展目标,要求推进绿色低碳发展,加强可再生能源、新能源、清洁能源装备设施更新利用和废旧建材再生利用,促进交通能源动力系统清洁化、低碳化、高效化发展。具体到上海轨道交通行业,未来较长的一段时期内,上海地铁仍将处于用电总量伴随着运营里程持续增长的状态。低碳未来的发展大势要落实到操作层面,上海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再有作为。
一是突出立体、集约思维,提高交通用地复合程度,推动轨道交通车站与周边辐射区域的站城融合。
通過将交通、商业、办公、居住等多种功能深度融合于轨交站点,对车站站内空间、车站上盖、配线上方空间等进行综合开发利用,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效率。通过实现通行便捷的车站出入口,安全流畅的人行通道,合理衔接的非机动车停车区域,大运量地铁与机场、铁路、中运量有轨电车、公交等便捷换乘,形成以轨道交通为骨干引领的都市新生态。
尤其在将来的五大新城建设中,通过将轨道交通与城市综合管廊建设统一规划施工,可以有效实现地下空间的集约化利用,解决传统市政基础设施管线敷设存在的问题,还能有效避免城市道路的反复开挖。
二是落实低碳、高效理念,加强清洁能源建设,推动“光伏+地铁”绿色能源结构的发展。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目前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已逐步达到与常规能源成本相当的水平。上海轨道交通在探索绿色地铁发展的实践中,充分利用地铁停车场大量的屋顶资源,率先布局光伏发电产业。由于太阳能光伏发电的时间曲线与轨道交通行业的用电负荷特性高度匹配,这使得地铁光伏项目的本地发电和本地消纳成为最佳组合。目前上海地铁已经开发了十几个分布式光伏电站的建设项目,到今年年底,光伏建设规模将达到36MW,年发电量将达到3600万千瓦时。随着光伏产品技术的发展,市场逐步推出了适合于多种应用场景的光伏组件产品,随着玻璃幕墙组件、光伏声屏障组件、光伏瓦等产品已实现批量生产,光伏建筑一体化的理念有望随着光伏组件的技术进步和成本下降而逐步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
当前,轨交新能源的发展需要在建设项目源头上主动规划、主动挖潜,将光伏技术的应用纳入建设导则,对于新建轨交停车场、高架车站等具备光伏开发条件的屋顶要做好技术预留条件,对达到一定面积规模的建筑物、构筑物的屋顶同步开展光伏发电项目的建设,逐步提高能源自给能力。
三是开拓、示范能源综合利用项目,开启轨道交通全寿命周期的绿色评价认证工作。
《上海市能源发展“十三五”规划》中指出,能源互联网项目的创新示范以深度融合、先行先试、因地制宜为原则。可通过聚焦光伏分布式发电、充电桩、储能、微网等新兴领域技术,在有条件的地铁车站和车场基地等建设一批能源互联网示范项目以整合能源流、信息流等多种能源。
绿色城市轨道交通评价一直以来都是国内外城市轨道交通绿色化发展研究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因此,要在地铁建设和运营过程中,强化车站建筑节能、开展超低能耗建筑建设、开启绿色建筑评价(将绿色车站、绿色停车场甚至绿色地铁线路等均纳入认证评价体系中),对土地利用、单体能耗以及停车场环境生态等方面进行全寿命周期内的节能与能源利用、节水与水资源利用、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职业环境健康等性能的综合评价。
(作者系市人大代表,上海申通地铁股份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兼上海地铁新能源有限公司董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