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CSSCI期刊的国内传统村落研究热点与态势分析
2021-09-05孙潇户文月李亚芬金涛
孙潇 户文月 李亚芬 金涛
摘 要:本文以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hinese Social Sciences Citation Index,CSSCI)期刊文献为数据来源,利用可视化软件对传统村落研究文献进行梳理分析。研究发现:现阶段传统村落的研究关注度呈现递增的发展态势,且以湖南省研究输出最多。在发文习惯上,已形成由11种期刊构成的核心期刊群。研究热点集中于现状困境及发展模式、景观建筑保护传承、空间形态布局等方面。研究方法以空间视角为热点,以地理信息技术和空间句法为主要研究方法。在发展态势上,越来越关注“人文”视角,呈现出由早期对传统村落栖息价值的关注转变为对人文主义精神的归属价值的关注。
关键词:传统村落;CSSCI期刊;可视化分析
中图分类号:F592 文献标识码:A
基金项目:江苏省高等学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乡村振兴背景下江苏村落记忆文创IP设计与推广”(202112679010Y)。
引言
我国自2012年正式启动全面调查传统村落项目,截至目前被列入国家名录的传统村落共计6 819个[1]。相较于其他村落,传统村落的文化、历史、艺术、科学、经济和社会价值更为凸显,但是当前国内传统村落存在景观同质化、文化传承乏力等问题。为更好发挥传统村落在乡村振兴过程中的标杆性作用,本文借用文献计量分析方法,梳理归纳传统村落的相关研究,明晰传统村落研究历程、热点,把脉未来研究趋向,为探索传统村落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一、数据来源与预处理
(一)平台与数据来源
本文于2021年3月10日以中国知网CNKI为数据来源平台,通过高级检索页面,以“传统村落”为主题,匹配模式为“精确”进行检索,获取11 649条信息。在来源类别中选取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hinese Social Sciences Citation Index,CSSCI),共获取761篇文献,将获取的文献以Refworks和NoteExpress两种格式导出以备用。
(二)数据预处理
本文在使用文献计量学分析时,涉及文章的“作者”“机构”“题目”和“关键词”4个方面。在机构方面,由于作者写作习惯及用语的不同,存在相同的机构不同用词的情况,为提高分词分析的准确性,针对“机构”主要进行不同机构用语的统一。同时,在关键词和题目分词过程中,对于第一次洗出的数据做数据预处理。
二、传统村落研究现状
(一)发文时序及基金来源
国内以传统村落为主题的文章最早出现于1991年,之后冯骥才发表《传统村落的困境与出路——兼谈传统村落是另一类文化遗产》一文,揭开了传统村落研究的新篇章。近十年传统村落发文时序由2011年的19篇发展到2020年的121篇,呈现出递增的发展态势。
基金方面,CSSCI期刊中有关传统村落研究文献涉及国家级和省级基金项目共计39项,基金项目发文量排名前10的基金项目主要为国家级基金,尤以国家社会科学基金(36.25%)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3.78%)为重,共计占比60.03%;而在排名前10的基金项目中,湖南省省级基金出现3项,共计占比7.64%。
(二)发文机构数量及空间分布情况
有关传统村落的761篇文章共来自225家机构,且发文机构主要为高校和科研院所,并辅以少量的政府机构和企业。发文量大于等于10次的机构依次为衡阳师范学院城市与旅游学院(28篇)、贵州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20篇)、湖南省人居环境学研究基地(14篇)、湖南大学建筑学院(10篇)、三亚学院(10篇)和中南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10篇)。从发文机构所在地区来看,发文量排名前10的省市依次为湖南、北京、贵州、江苏、广东、湖北、四川、上海、云南和陕西。这10个省市整体上除了自身具有特色的传统村落外,雄厚的学术科研能力也是不可或缺的优势之一。整体而言,现阶段传统村落发文机构主要集中在北上广以及长江以南地区,而长江以北地区高校及科研机构关于传统村落的研究发文量较少。
(三)来源期刊分析
有关传统村落的761篇文章共发表在208种期刊上,载文量排名前五的期刊依次为《城市发展研究》《经济地理》《现代城市研究》《贵州民族研究》和《城市规划》。发文量在13~43篇的11种期刊共发文253篇,累计文献占总文献数量的33.25%,剩余的197种期刊共发文508篇,累计文献占总文献数量的66.75%,这一特定与文献计量学布拉德福定律描述的特定主题的论文研究主要集中在少数的期刊刊物上这一特定规律相符。现阶段,传统村落研究文献具有局部集中、整体分散的特点。
另外,布拉德福定律指出,将期刊刊载论文的数量以递减顺序排列,可将期刊分为核心区、相关区和非相关区,此时3个区的文章数量相等,且期刊数量呈现出1∶N∶N2的比例关系。在此,借助布拉德福定律进一步论证“传统村落”发文期刊的核心区、相关区和非相关区。绘制出有关传统村落研究的208种期刊的离散情况(见表1),并将其分成3个区:核心区(发文量大于等于13篇的期刊)、相关区(发文量在5~12篇的期刊)和非相关区(发文量在1~4篇的期刊)。这3个区的期刊种类之比接近于1∶4∶16(即1∶4∶42),且3个区的平均载文密度依次为23、6.79和1.57,由此可以得出传统村落研究文献的发文期刊存在显著的核心效应。《城市发展研究》《经济地理》《现代城市研究》《贵州民族研究》《城市规划》《建筑学报》《装饰》《旅游学刊》《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档案学研究》《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是近十年CSSCI期刊有关传统村落的核心期刊群。
(四)发文作者分析
在分析某一学科核心作者方面,主要以洛特卡定律和普赖斯定律为重要依据。梳理传统村落在CSSCI期刊中有关作者发文量,发文数量为1篇的作者占1 106位,为总人数的87.29%,与洛特卡定律规定的60.79%相距較大,由此可得出CSSCI期刊中传统村落作者分布不符合洛特卡定律,未形成核心作者群。
其中,Nmax为最高产作者发文数,M为杰出科学家中最低产作者发表论文数。国内传统村落研究最高产作者的文献数为24,即Nmax=24,得到M=3.67,即发表4篇及4篇以上的作者为高产作者。由此可知,在CSSCI期刊中发表传统村落文章的高产作者共计23人,发文章量为86篇,占全部文献数的11.30%,不满足普赖斯定律规定值,由此可得出在CSSCI期刊来源中有关传统村落作者分布不符合普赖斯定律。
结合洛特卡定律和普赖斯定律的分析结果,得出CSSCI期刊有关传统村落的发文作者未形成高产作者群。
三、传统村落研究热点及趋势
(一)研究热点
高频次能在很大程度上反映某一主题的研究热点,题目是文章的核心精华体现,是文章的点睛之笔,是作者精心构思以体现文章主旨的所在[2]。同时题目用语用词也会影响读者的阅读选择,因此对文章题目的探讨具有重要意义。
表1 CSSCI期刊有关传统村落研究文献离散情况统计表
频次大于等于20的题目高频词主要有动词和名词组成。借助名词“文化”“空间”“特征”“视角”“民族”“景观”“社区”“遗产”等高频词可以看出现阶段对传统村落具体对象的关注主要集中景观规划和空间分布两个方面;从动词中的“分析”“保护传承”“实践”“调查”“考察”“思考”等,可以看出对传统村落的研究仍处于初期的摸索探讨阶段。综合题目高词频的名词和动词,可以看出,现阶段针对传统村落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空间景观规划建设两方面,且研究深度不足,仍处于前期的理论模型探讨阶段。
(二)研究类型
关键词是文章内容进行高度概括的提炼,笔者对传统村落研究的关键词进行梳理,有利于挖掘该领域内的研究主题和研究热点。对关键词进行词频分析,结合高频词内容可以看出传统村落现阶段是在乡村振兴战略和新型城镇化两个主要背景下展开,主要围绕村落景观的保护传承和村落文化振兴两个视角。为进一步理清现阶段传统村落研究热点类别,笔者对关键词共现图谱进行聚类分析,通过Citespce软件K阶使用LLR算法对关键词进行聚类分析,得到8类有关传统村落的研究前沿(Silhouette均大于0.7):#0传统村落、#1建设部、#2传统建筑、#3景观基因、#4保护、#5文化传承、#6旅游开发、#7空间分布。
第一类“#0传统村落”研究集中在规划建设和体系标准的构建方面,如对湖南省首批中国传统村落的评价指标体系与利用度研究[3];在第二类聚类类型中,以关注政府相关文件和指导精神为主;在“#2传统建筑”聚类中,以城镇化下传统建筑、民居的空间转型为研究要点;在“#3景观基因”聚类下,相关研究主要呈现出对乡村振兴背景下村落景观基因文化的传承与振兴,如在景观基因信息链视角下探讨传统村落风貌特征[4];在“#4保护”聚类下,研究主要集中于乡村环境文化、民族村落景观等形成机制及保护方面以及传统村落的活化[5]。在保护方面,多数学者提出文化建档式保护模型[6];在“#5文化传承”聚类下,主要探讨我国农耕文化的特征、乡村文化振兴和传统村落的保护与活化;在“#6旅游开发”方面,主要集中于旅游对乡村发展转型升级的价值,践行“使乡村旅游成为农村新兴支柱产业”的模式;在“#7空间分布”方面,集中于村落空间形态特征及其影響因素研究上,使用方法多为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以及空间句法等量化工具[7-9]。借助时间轴来看,传统村落研究由前期对政策文件和政府精神指示的关注,转变到对传统村落物质景观的关注,近几年关注点集中在文化振兴传承方面,这一研究热点与趋势特征与前文对研究现状的分析结论基本一致。
(三)研究趋势
突现词的出现通常与研究人员关注的潜在话题紧密相关,因此对突现词进行分析,利于探究传统村落的出现的历史热点及持续时长,利于回顾传统村落研究的过往和未来趋势。本文利用CiteSpace软件对关键词进行突现分析,从关键词突现词内容与时间段来看,传统村落大致经历了城镇化背景下传统村落的景观保护期(2010—2016年)到乡村振兴背景下传统村落的人文振兴期(2016年至今)。在第一阶段城镇化背景下传统村落的景观保护期(2010—2016年),学者们主要集中于探讨传统村落概念及其对旅游业和旅游目的地的价值。在第二阶段乡村振兴背景下传统村落的人文振兴期(2016年至今),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使乡村旅游成农村新兴支柱产业”。随后2018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提出“留住乡愁记忆”“重现原生田园风光和原本乡情乡愁”,学术界对传统村落的研究越来越关注“人文”角度。
两个趋势转折在于对传统村落未来发展理念的转变,传递出学者从原来对栖居空间与设施的关注转变为对心灵归属的关注,学术研究已经意识到村落的发展建设不单单是物质主义的经济事件,同时还要兼顾人本主义精神,既要完成环境的转变又要实现心灵的归属[10]。
四、结论与展望
(一)结论
1.研究现状
现阶段传统村落的研究呈现出递增的发展态势,对其关注度最高的是高校和科研院所,另外政府和企业同时致力于传统村落发展的探讨之中。从基金来源以及发文机构省份分布情况来看,现阶段湖南省对传统村落的研究最多,其次是北京和贵州的相关机构。传统村落研究在发文习惯上,已经形成由11种期刊构成的核心期刊群,主要分布在建筑科学、考古学、社会学、统计学、旅游学、农业经济和民族学等学科体系中。而在作者方面,并未形成高产作者群,研究者间的合作整体分散。
2.研究热点及趋势
传统村落热点集中于现状困境、发展模式、景观空间保护传承及空间形态布局等方面,研究方法主要为GIS和空间句法。整体而言,传统村落研究在空间形态的基础上,越来越关注“人文”视角,呈现出由早期对传统村落栖息物质空间价值的关注转变为对人文主义精神归属价值的关注,研究态势呈现出“理论探讨期-景观保护期-空间分布期-人文关怀期”四阶段发展特征。
(二)展望
首先,在数据来源上,主要是借助知网或某一特定的期刊(如CSSCI)针对某一特定主题的研究论文展开研究,而针对某一特定主题的核心期刊群的研究较少。后续可在梳理期刊离散情况的基础上,针对其核心期刊群展开深入研究,或者对3类期刊群展开对比研究,以便更加聚焦和深入地梳理某一研究主题的研究现状、热点和趋势。
其次,在研究方法上,现阶段对文献可视化研究在旅游方面的文章主要借助Citespace和Ucinet可视化软件,后续可以尝试使用其他的可视化软件,如VOSviewer软件等。
最后,在研究对象上,现阶段针对传统村落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空间景观和空降形态布局两大方面,在人群研究中主要集中于传统村落中原始居民,而对新型居民和游客的关注度较低,后面可延展对这两个群体的分析,并进行对比研究。
参考文献
[1] 新京报.6819个传统村落被列入国家名录,专家:古村落“空心化”待解[EB/OL].(2021-02-17)[2021-05-16].https:// baijiahao.baidu.com/s id=1691941722572767728&wfr=spi der&for=pc.
[2] 户文月.国内全域旅游研究文献知识图谱研究:以CSSCI期刊为例[J].武汉商学院学报,2020(6):12-18.
[3] 杨立国,刘小兰,陈伟杨.传统村落利用度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以湖南省首批中國传统村落为例[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8(4):561-567.
[4] 李伯华,刘敏,刘沛林,等.景观基因信息链视角的传统村落风貌特征研究:以上甘棠村为例[J].人文地理,2020(4):40-47.
[5] 吴必虎.基于乡村旅游的传统村落保护与活化[J].社会科学家,2016(2):7-9.
[6] 任越,刘思嘉.基于GIS的传统村落文化建档式保护模型构建[J].档案学研究,2020(4):69-74.
[7] 郭文.传统村落神圣空间形态、当代价值及其研究范式再认识[J].人文地理,2020(6):1-8.
[8] 康璟瑶,章锦河,胡欢,等.中国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特征分析[J].地理科学进展,2016(7):839-850.
[9] 张楠,姜秀娟,黄金川,等.基于句法分析的传统村落空间旅游规划研究:以河南省林州市西乡坪村为例[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9(6):111-115.
[10] 姚朋,李雄.本土的场所与乡愁:城镇化中的风景园林现象学设计策略探讨[J].中国园林,2014(12):36-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