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中的“极点”时刻
2021-09-05朱小雀
朱小雀
投资这件事,简单却不容易。在基金投资中,基民只需做好两件事,大概率就能获得不错的结果。一是选到好基金,二是通过长期持有,把基金收益转化为持有收益。
截至今年6月底,在过去十几年中,偏股混合型基金指数的年化收益超过16%。赚钱效应还不错,但基民并没有感受到,只因为看上去难度更小的持有环节出了问题。投资者习惯在市场的起起落落中频繁交易,不知不觉间损耗了基金收益。
在长期持有的过程中,哪一刻最容易放弃?
我们知道,在长跑运动中经常會出现“极点”现象。当我们从静态进入运动状态,如果心脏和呼吸器官的活动未能适应肌肉、骨骼等运动器官活动的需要,很可能引起大脑皮层工作紊乱,造成呼吸急促,心跳加速,难受异常,这也是长跑途中最容易选择放弃的时点。
那在基金投资中,“极点”又出现在什么时候?投资者在哪些情况下容易出现大规模的赎回?
数据显示,市场下跌调整阶段,偏股基金的赎回规模有限,反而在趋势转换,下跌后的加速上涨期,投资者回本盈利时赎回较多。
举个例子,2015年高点发行的一系列百亿基金,经过2年多的运营,出现了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截至2017年底,被投资者赎回最多的竟是仅有的两只回本并取得正收益的基金,赎回率都高达70%左右,反而仍处于亏损状态的基金,被投资者赎回得更少一些,亏损最多的基金,赎回率仅为40%。
无独有偶,国盛证券统计了近2年多的偏股基金月度份额变动情况,结合同期沪深300的指数走势,也得出了类似的结论:经历过市场大跌后,投资者往往在反弹的加速上涨期间,更加倾向赎回。
2018年上证指数下跌超过24%,随后市场在2019年初迎来反弹,在1月至4月的上涨期间,存量偏股基金罕见地出现了连续4个月的净赎回。2020年疫情初期,A股经历千股跌停,美股出现多轮熔断,这场面连巴菲特都直呼“活久见”。随后在5月至7月的A股反弹期间,存量偏股型基金又连续三个月发生较大规模的赎回。
但回过头看,无论在哪一轮反弹的高点回本卖出,投资者都可能错过后续的牛市行情。由于投资者太过在意买入成本,率先卖出的总是那些最早回本的基金,而迟迟不回本的基金反而捂得牢牢的。
这在行为金融学中又被称为处置效应,即投资人在买卖股票时普遍存在一种倾向,卖出赚钱的股票而继续持有亏钱的股票,而不是基于股票基本面的判断。简单说,当投资者处于盈利状态时,他们是风险回避者,倾向于落袋为安,而处于亏损状态时,他们则是风险偏好者,更倾向于持基不动。
其实,偏股型基金的底层资产既然是股票,那么日常波动本来就是正常的。优质资产的下跌,恰恰给投资者提供了更好的上车机会。如果拿不准入场时机,我们还可以通过定投降低持仓成本,从而缩短盈利时间。
而相比买股票,如果投资者选择长期业绩优秀、风格稳定的基金,分散投资并长期持有,未来的赢面会大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