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琮王:良渚文化玉琮之首
2021-09-05秋慈
秋慈
文化符号一脉相承
良渚文化是分布于我国长江下游,环太湖流域的新石器时代晚期考古学文化,因1936年在浙江杭州余杭良渚镇的首次发现而得名。良渚文化的重要标志物——玉琮,在商周礼制中作为一种主要的玉制礼器被继承了下来。而在商周青铜器上常常出现的饕餮纹,也被考古学界认为是源自良渚玉器上的神人兽面纹。从良渚文明到商周文明,已隔1 000余年,而文化符号却一脉相承。
1986年,考古专家们开始发掘良渚遗址的反山墓地,出土了许多保存良好的玉器。其中墓葬等级最高的12号墓中出土了一件玉琮,它重约6.5千克,外方内圆,为良渚文化玉琮之首,得名“玉琮王”。
玉琮王的琮体四面直槽内上下各雕刻一完整的神人兽面像,神人兽面像又称“神徽”,它像人又像兽,神秘而诡异,其复杂和精细的程度让人感到匪夷所思。
神人头戴高耸宽大的羽冠,脸是倒梯形,圆眼重圈,三角形的眼角,宽鼻,用弧线勾出鼻梁、阔嘴,内刻兩排平齐的牙齿。脸面和羽冠都是浅浮雕,微微凸起。更为精巧的是,神人的四肢也被用阴纹细细地刻了出来,上肢抬臂、弯肘,五指平张,手臂和胸前都有卷云纹饰。
神人的身下是一只伏在地上的神兽,重圈为眼,外框还有椭圆形的眼睑,两眼之间用桥形凸面相连,有鼻梁和鼻翼,阔嘴,内有尖利的牙齿,两侧还有两对獠牙。神兽下肢是蹲踞状,锋利的爪子卷曲,神兽身上有着和神人一样的卷云纹装饰。
此外,如果仔细看,你会发现在神兽的两侧各雕刻了一个鸟纹,鸟身与神兽的大眼睛似乎有几分相似,这种人、兽、鸟的组合在其他良渚时期的玉器上也很常见。那么,这个鸟纹会是从神兽的大眼睛衍生出来的二次创作吗?还是良渚先民也有鸟崇拜呢?这些都是值得探讨的话题。
“神徽”代表着什么?有什么含义?不少考古学家认为,这是当时良渚古国神权与王权的象征。学术界没有一致的看法,至今仍在争论。然而可以肯定的是,这个图案代表着良渚人的吉祥与幸福,代表着良渚文化遥远的历史。
良渚先民是琢玉高手
良渚文化也被称为“玉文化”,玉器是良渚文化的精髓和灵魂。目前出土的玉器种类包括玉琮、玉璧、玉钺、玉三叉形器、玉梳背、玉鸟、玉蝉等40余种。在这些众多的玉器中,唯独玉琮是良渚文化的产物,未出现于此前的文化中,进而成为了良渚文化中最有代表性的玉器。
玉琮王的神人兽面像已经和三星堆的青铜纵目像一样,成为了上古文明神秘的象征。即便是现代工艺,这样一件玉琮至少也要三个月时间才能制成,而在5 000年前,它要耗费工匠毕生的精力。更重要的是,当年用什么技术雕刻如此精细的玉琮,至今仍是一个谜。
玉石坚不可摧,在生产力尚不发达的良渚时期,先民们是如何制作出这些工艺精湛的玉器呢?目前的推测是,加工工具应该为石器。在良渚文化的几处专业制玉作坊的遗址中,都出土了为数不少的砂岩质磨砺石器和一些石英石。
琢玉尚属不易,玉琮王上那些断断续续,并不太连贯的阴刻更是奇迹般的存在。让人惊叹不已的是,整个神人兽面像的纹饰只有火柴盒般大小,个别雕饰处每毫米的间距上有四五条细线的刻划,有些宽度看上去比头发丝还要细,完成整幅图案至少需要上百条的阴线刻划。那个时代没有青铜等金属工具,如何在方寸间完成这些刻线?专家目前的一种猜测是用线锯或者是片锯进行切割。
当时玉料取之不易,更何况它们被加工得如此精致,绝非普通人所能拥有,它们一定是掌握在少数有身份、有地位的人手中。与玉琮王一起出土的还有一件目前最大的玉钺,有“钺王”之誉。玉钺象征着军权,玉琮象征着神权,所以,玉琮王的主人应该集军权和神权于一身。
“这位拥有玉琮王的主人可能掌握了良渚的核心财富,或是掌握了亲自刻画神人兽面像的绝技,可能是王,可能是巫师。”考古学家推测道。
如今,随着良渚文化越来越广为人知,玉琮王和“神徽”的形象也逐渐深入我们的生活中,成为艺术家喜爱的设计元素和散落于城市街头的别样景观。